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宋伟: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

2017年11月30日 11:00

 

QQ图片20171027154403

宣讲家网: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以及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的加速推进,我们该如何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伟来到演播室为我们详细解读。您好,宋老师。

宋伟:您好。

宣讲家网:首先,想请您谈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外交的定位是什么?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外交又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宋伟: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的外交做了许多重要阐述。首先,国家外交政策的定位问题非常重要,在新时代中国要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所以定位比以前更高了。以前我国主要着眼于自身的经济发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外贡献,但更多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交本质上讲也是为经济建设而服务的。

而现在我们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谋求共同发展,并且为人类提供更大贡献。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经济建设了,还有新的目标了,就是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最终实现建设繁荣和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个目标不是凭空提出来的,首先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中国自身实力发展的现实。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了30%,同时有非常充足的外汇储备,有能力进行对外的投资,并且在很多方面我国确实有很多值得别的国家学习的经验模式,比如,基础设施建设等。一些国家也意识到中国现在有能力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第二,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伟目标是同新时代国际社会大背景相适应的。首先我们希望建设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希望全球经济朝着深入的方向发展。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可以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让多数国家能从中受益,而不是说朝着相反的方向去发展。

但是现在的国际社会中有一些国家担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当输家,怕大企业去发展中国家发展。所以,现在世界某些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强的保守主义思潮。因此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旗帜鲜明的提出了这个新目标,要继续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

前不久我去欧洲参加了一个会议,欧洲的学者们对保守主义的思潮问题也是非常担心的,他们认为还是应该相信合作开放、共同发展才能够带来整个国际社会的繁荣。所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符合了中国的发展需要,更重要的是符合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已经有很深的相互依赖。比如,美国的波音公司在全球145个国家都有分支机构,它的产品部件在不同的国家生产。所以整个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会有一些问题出现,因为大家的贸易关系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了,才会有更多的摩擦。我们要正确看待这种摩擦,有摩擦是正常的,不能说怕有摩擦就关起门来。

 

 timg

宋伟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击观看分段视频

点击观看完整视频

宣讲家网:如何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

宋伟:十九大报告对中国外交提出了新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这就需要通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策略实现。首先,现在的中国和以前不一样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大国。我们在帮助别的国家共同发展的同时,还要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第二,大国外交一直都有,像美国、日本长期以来都把大国外交作为自身的目标。那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是什么呢?我概括为三个方面: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一)相互尊重。相互尊重与传统的大国政治不一样,传统的大国政治讲究的是实力,以实力说话,如果有争端最后谁强听谁的。比如,美国的胡萝卜加大棒策略。

那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肯定是摒弃以上方式的。相互尊重意味着不管实力强弱,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至少在国际法上是一律平等的,包括不干涉对方的内政,没有相互尊重就不可能有公平正义,也不可能有合作共赢。

(二)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十九大报告里新提的。它主要针对国际关系中存在的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要推倒重来,而是要稳定现有的国际秩序,包括自由贸易、航行自由。但毕竟现行的国际体系是西方所建立和主导的,有很多方面确实存在不公正、不公平,这些因素我觉得要做一些适当的改变。包括环境保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如果一开始就用一些规则去限制它的发展,这个国家永远也发展不起来。

(三)合作共赢。为什么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最终目标是合作共赢呢?因为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各个国家之间肯定会有摩擦。但在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下,国和家之间有冲突是正常的,有冲突的领域就要好好地去处理,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就要好好地去合作,要抱着这种理念来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不能说在某个领域有冲突了,在另外一个领域也不合作了。包括中美之间也是这样的,中美之间肯定有很多的竞争和冲突,但是我们还是在努力的推动中美之间的合作与共赢,并且中美合作共赢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首要重点。为什么呢?

1.中美两国都是现在国际体系中举足轻重的大国,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两个国家之间关系协调的好不仅对中美两国自身来讲非常重要,对整个国际社会也都非常重要。两个国家如果搞对抗,整个国际社会都会不稳定。

2.中国还处在发展阶段,与美国确实还有一定的差距。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确实处于极为重要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因此我们看到,中国的领导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来维护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合作。前不久特朗普总统访华签了两千多亿美元的大单。我们通过经济上的合作,能够促进中美关系的稳定,这是有战略意义的。所以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第一个就是要维护好中美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这个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包括很多,例如,中国与俄罗斯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包括中欧、中拉、中非,我们要建立一个遍天下的伙伴关系网络,这个伙伴关系跟以前不同,它并不是一种结盟关系,而是一种非常密切的合作共赢关系。我国希望能够建设一种很宽松、很灵活的全球网络式的伙伴关系。

第三,我国要继续稳定周边国家关系,这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立足点。在这方面我国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让中国周边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举例子来说,中亚地区很多国家的政府控制能力比较弱,社会不稳定的可能性很大,很有可能出现恐怖主义甚至难民,同时我国在那些地方又有很多的投资和利益,所以,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帮助这些国家发展起来,使这些地区的政府控制能力变强,这有利于中国有一个更安全的周边环境。

第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点就是改善全球治理。我国在推动全球化继续深度发展的现有国际秩序和规则基础上,正在探索更好的国际体系。

 

宣讲家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是什么?

宋伟:我刚才已经提到了一个现实基础,就是中国的综合实力已经有能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与国际社会现实发展的基础联系在一起的。这里涉及到了很多具体因素,我简单的说一下。

比如,核武器。对于现在的主要大国来讲,都不可能再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因为军事冲突的结果是不可接受的。二是对于现在所有的国家来讲,都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防止核武器的扩散。因为这些武器一旦扩散到恐怖组织、犯罪团体手里,就可能对整个人类构成巨大的威胁。

所以,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第二个重大现实基础就是当今人类面临着很多的共同的威胁。除了核武器的问题外,还有很多,例如气侯变化问题,它会影响到所有的国家。包括恐怖主义,在目前的互联时代,恐怖主义的组织形式、宣传手段都比以前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他们能够灵活运用互联网,其资金流动很难控制,很难知道他们的资金来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真的要有共同体的意识。

还有疾病疫情问题。当前大规模的疫情爆发有可能会摧毁一个国家,所以人类必须在情报、信息、执法各方面联动起来,这样才能够防止出现大规模的人类灾难事件。

人类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交通全球化的环境下所带来的繁荣收益是巨大的,但风险也是巨大的,因此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三个重大的现实基础。

宣讲家网:如何理解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宋伟: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是可以连在一起的。什么叫总体国家安全观?

第一,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说明国际安全和国内安全现在已经密不可分了。刚才我们提到气侯问题,气侯变暖肯定是人类的安全问题,对于小岛国来讲关系到生死存亡,对我们也会造成影响,比如,出现极端天气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和人民人身安全。

还有,在当前国际大背景下,国际社会是自由开放的体系,鼓励大家多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打开国门,打开国门搞建设就意味着各种各样的人都会进来,进来了以后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国家安全。

第二,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一体化。以前我们更多的是重视御敌于国门之外。但是现在各个领域之间的安全都已经密不可分了。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出了大问题,整个社会都会不稳定,国家也不可能长治久安。所以,中央在十八的之后成立了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这是确保我国长治久安,具有战略意义的机构。

因此,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统一在一起的。中国现在强大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中国人要走出去,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保护中国企业、中国人在海外的安全。

 

宣讲家网: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宋伟:以前有一个词叫综合安全,综合安全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所运用的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军事手段。传统综合安全的概念比较窄的,主要讲的是国家的安全,尤其是国土安全。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第一个特点是要把国际安全、国内安全、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国土安全、国民安全都包含在一起。

第二个特点强调了国民安全。以前我们重视国土安全,当然它很重要,事关国家的领土完整。但是随着中国企、中国人业不断地走出去,现在越来越强调国民安全。比如,去外国的中国留学生,以前一提中国留学生都是去比较发达的国家,因为发达国家信息资源也比较多,我们对它也比较了解。但现在我们的留学生遍布的地方更多了,有一些是不太了解的国家,很多时候一不小心就触犯了某些禁忌。所以,十九大报告旗帜鲜明的提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包括在国内我们同样也重视国民安全问题。

第三个特点是国家安全问题要标本兼治。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因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国家安全,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标本兼治的一套体系。总体国家安全观意味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要实现从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的有机统一。因为没有人民的安全,一个国家是不可能有长期的发展,只有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全的生活,这个国家才有潜力。

宣讲家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但同时又强调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请您谈谈它们之间的关系。

宋伟:十九大报告提到,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这句话该怎么理解?是不是说中国要采取更加强势的外交政策呢?我想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第一,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我们的国防现代化建设确实是在不断的推进,当然相比美国我们在国防开支上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因为它幅员辽阔,所以军队人数也很多。但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并不意味着每年都要减少国防开支,这不是一个概念。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和军队的现代化是不相矛盾的,因为我们有这么大的国土要守,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国防现代化的建设才能具有防御能力。

第二,中国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维持和平的重要条件。为了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们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护航编队才能去打击海盗。中国军队作为一支爱好和平的力量,我们的防御力增强并不是对和平的威胁,而是维护和平的重要保障。

第三,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是国家发展的现实要求。我国发展的重点是努力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过更好的日子,那么,国防现代化肯定是要同时推进的,但是我国国防现代化的目的是为了防御不是为了扩张。

在国际大环境下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国内威胁越来越复杂多样,军队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艰巨。所以,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不准备打仗的军队是没有能力去维护和平的,也没有能力去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总而言之一支能打仗的中国军队是有利于维护和平的。

宣讲家网:好,非常感谢宋老师来到我们的演播室,跟我们分享了许多研究成果,谢谢您。

宋伟:谢谢宣讲家网,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1130/9758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