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十九大系列评论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2017年12月04日 16:51

 

QQ图片20171027132727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传统文化“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和“传承什么、怎样传承”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文化观,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烈的文化担当,对于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选择

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代表中华民族独特品格的精神标识。作为引领中华民族历经艰难斗争走向伟大复兴的核心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近代以来,面对列强入侵和国力衰弱,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成为中华民族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魏源、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批批仁人志士,怀抱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愿望,进行了不懈探索和艰苦追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数代中共领导人,自觉担负起民族救亡和发展振兴的历史重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艰苦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综合国力的大幅跃升,开创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并确立指导地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深刻结合,包括同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深刻结合,也包括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化道路,既在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创新发展,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科学元素,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孕育了光辉的革命文化、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朴素唯物主义、朴素辩证法、朴素进步历史观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数代中国共产党人做出的科学选择。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具有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形成的理性思维、积淀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民族特性,架构起中华儿女的心灵空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五行”相生、太虚即气的朴素唯物主义,阴阳相对、阳生阴长的朴素辩证法,苟日新日日新、与时俱进的世界观,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追求,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点等,已经深入中华儿女的思想意识深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多样性独特性。崇尚仁爱、坚守正义的为人之道,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修齐治平、兼济天下的理想抱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观念,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为人类文明史增添了厚重的中国色彩和中国气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规范,维系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维系着泱泱大国的社会秩序,维系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在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优良品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标注着传统文化的鲜明底色,为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供智慧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弘扬中国精神提供强大精神信念。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质朴、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敢于担当的民族。“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的家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变则通、通则久”的变革要求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改革创新精神,这些都是中国精神的深厚渊源和重要组成,塑造了中华儿女典型的文化心理和性格禀赋,赋予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凝聚中国力量提供深厚价值观念。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思想理念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文化的底色和精髓,也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丰富的价值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塑造中国价值提供丰富思想理念。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明,是我们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和而不同”的世界观、“民惟邦本”的执政理念、“推己及人”的交往理念等,这些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出独特的中国价值理念,为中国道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四、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中华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也是在同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不断交流互鉴中发展的。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都彰显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气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立足本土,始终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

不忘本来,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个“根本”。一方面,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巨变,均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中所取得的胜利。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之本。另一方面,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来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命脉,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吸收外来,即广泛借鉴各国文化优秀成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我们只有敞开胸襟、放眼世界,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使其长处和精华为我所用,才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面向未来,即努力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治理中越来越体现大国责任和担当,我们的发展道路、价值理念、制度模式影响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对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华文化兴趣与日俱增。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理应有高度的担当意识,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宽广胸襟,围绕破解人类社会共同难题和开创人类世界美好未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思想资源挖掘出来、传播出去,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提供更多中国方案,与其他文化一道携手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法学博士 )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1204/9765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