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砥砺奋进的五年 聚焦

扑身下基层 增强一线职工群众获得感

2017年12月13日 15:29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作为全市职工 “娘家人”,五年来,杭州市总工会锁定广大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发力、探索创新,致力于精准帮扶服务,坚持职工为本、全心全意服务职工彰显新作为,在一线职工心中定格下一个个温暖瞬间。

五年中,杭州市总工会从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完善职工保障机制,先后出台了《杭州市工会会员意外伤害及家财损失保障办法》《杭州市企业在职职工医疗互助办法》等多项政策,为广大职工编织出一张广覆盖、多层次的帮扶救助网络,真正实现了困难救助 “全覆盖”“点对点”。

 

“春风行动”—— 一张不断扩大的保障网

从河南确山县农村来杭打工的老宋自从查出患有白血病后,四处求医,花费了7万余元的医药费,生活顿时陷入困境。就在他感到绝望的时候,“春风行动”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通过申请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重大疾病救助,他获得了2.5万余元的救助款,缓解了经济困难。这项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制度的实施,正是近年来“春风行动”重点向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延伸,构建全市一体化帮扶救助体系所取得的成果之一。

2000年,为破解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等问题,杭州在全国率先发起了以“社会各界送温暖,困难群众沐春风”为主题的“春风行动”。在各级党政、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下,“春风行动”从工会独家开展“送温暖”活动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广泛参与的爱心工程。杭州不断出台帮扶政策,拓展援助项目,先后制定了《杭州市“春风行动”反哺救助办法》《杭州市“娃哈哈•春风助学”援助办法》《杭州市“春风行动”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办法》《杭州市“阿里巴巴•春风助医”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意见,涵盖了文化、教育、医疗、就业、法律等多个领域的帮扶救助内容。近五年来,累计募集社会资金2.53亿元,向18.9万户(次)困难家庭发放助困、助医、助学、反哺、应急等各类救助金3.06亿元。

“春风行动”筑起了一个“兜底”的保障网络,成为杭州扶贫济困最有公信力、最有影响力、最有美誉度的“金名片”,打造成了帮扶救助困难群众的“杭州模式”。

 

编织多重保障网 为职工系上“保险带”

今年上半年,杭州某公司职工张师傅兴冲冲赶到杭州市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领取了13700元医疗补助金时,他掩饰不住对工会组织关爱的感激之情:“‘无病我帮人,有病人帮我’,职工医疗互助不仅缓解了我的经济压力,还增强了我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016年下半年,刚到而立之年的张师傅不幸患了结肠恶性肿瘤。在他深陷疾病治疗和生活困难的泥淖中不知所措时,公司工会把一张《职工医疗互助补助申请表》送到了他手中。原来该公司工会先前已为全体职工办理了杭州市在职职工医疗互助,为他们筑起了抵御疾病风险的又一道“防线”。

据了解,市总工会推出的以互助互济为主要特征的《杭州市在职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办法》,包含了住院和规定病种门诊自负医疗费补助互助保障、重大疾病和住院生活补助互助保障、女职工特殊疾病补助互助保障三项内容。在一个互助周期内,最高补助金可达65200元。近年来,该办法通过扩大救助范围、提高补助金额等举措,不断修正和完善,为那些患大病重症而陷入生活困难的职工撑起了一把“保护伞”。据统计,5年来,参加杭州市在职职工医疗互助总人数为410余万人次。截至目前,全市参加职工医疗互助的人员中已有90210人次享受到医疗互助保障金16435.23万元。

 

平安返乡车票 解了外来务工人员燃眉之急

春节前夕,早点回家与家人过个团圆年,是每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心头大事。

为了帮助有困难的外来务工人员顺利返乡过年,五年来,每年春运期间,杭州市总工会都会启动外来务工人员平安返乡活动,为全市建档困难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免费返乡车票或报销车票,共有18.3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带着工会的关怀,踏上平安返乡路。与此同时,外来务工人员还可凭工会会员证、单位(街道、社区)工会证明,在全市各邮政网点享受普通邮寄6折、快递7折的优惠服务。市总工会还为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免费快递关爱卡,让他们能免费寄递国内快递包裹(10公斤内),把工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爱寄回家。

2015年,杭州市总工会首次启动了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万名职工免费体检”,面向在杭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领域及特殊岗位工作的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分片开展免费体检活动,组织医院体检中心进工地、下企业,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充分肯定和赞许。今年,杭州市总工会对免费健康体检工作继续完善和提升,体检对象由往年的1万名提高为2万名,同时适当调整体检内容,并对女职工增加“两癌筛查”项目,对全市重点工程项目、特殊行业、特殊工种、建档困难职工等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全面有力的健康保障。截至目前,市总工会共投入1209万余元为全市3.9万余名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

同时,从今年开始,市总工会还牵头在全市各县(区)新建了109个工会“爱心驿家”,并争取用1到2年的时间,实现户外爱心服务的全市覆盖。这109个“爱心驿家”惠及群体涵盖环卫工人、交通协辅警、城管协管员、快递员、道路停车收费员等五类户外劳动者,解决他们在就餐、饮水、休息、如厕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无论盛夏的酷暑,还是腊月的严寒,户外劳动者都能在“爱心驿家”里感受到工会的温情。

 

夯实基础 实现基层工会全覆盖

近日,在杭州备塘路改建工程施工现场,操着不同口音的民工纷纷举着手机,扫起墙上的二维码。这是工地项目部工会在组织民工“扫码入会”。在工程建设项目部建立工会组织,是近年来市总工会推动“两个普遍”和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加入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举措。

像备塘路工地这样的工会,是全市众多建设工地工会和园区工会组织的一个缩影,也是近年来杭州工会组织建设“末梢”结出的一枚枚硕果。

随着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不断涌现,“工人”的内涵在扩大,“会员”的概念也在延伸。工会会员以产业工人为主逐步扩大到多种类型的从业人员,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人、货车司机和大量流动的外来务工人员,都应当成为“自家人”。据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市总工会每年布置组建工会和发展会员的目标任务,并通过自查、互查、抽查等形式对各级工会进行考核。同时,通过实施加强联合工会建设三年规划以及开展劳务派遣企业、物流货运企业、重点工程建设工地等领域集中建会行动,清理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业态建会盲区,清除新阶层、新群体和外来务工人员入会的空白点。

据统计,截至9月底,全市基层工会组织达到2.58万家,涵盖单位11.82万个,工会会员440.18万名,分别比五年前增加了17%、16%和28%。全市190个乡镇(街道)全部建设工会组织,覆盖率达100%,其中178个乡镇(街道)建立了总工会。有企业和职工的村、社区普遍建立了联合工会,对小微企业实现全覆盖。各类园区、特色小镇、商圈、楼宇、市场、商街、电商、建设工地、合作经济组织等新业态工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党建带工建 稳步推进工会各项改革

近五年来,全市各级工会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将工会组建和工会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目标体系,建立健全了党工共建工作定期联系、情况通报等制度。

抓紧组建工作不放松,不断扩大工会的组织覆盖。突出重点,以规模企业、外资企业、劳务派遣企业、征收工会筹备金的企业为组建重点,加大排查力度,克难攻坚、逐个击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工会组织全覆盖。以外来务工人员、劳务派遣工为入会重点,加快建立流动务工人员入会平台,完善“源头入会”机制,确保企业建会率和职工入会率动态保持95%以上。

杭州工会还稳步推进改革,市总机关内设机构优化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市总领导班子“专兼挂”格局初步形成,工会工作“两张清单一张网”不断构建,基层工会职工满意度第三方测评机制日益完善。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提升职工生活品质

“如何精准有效、高质量地为职工群众提供服务,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做职工群众的贴心人,是我们工会主要的工作方向、目标。”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郑荣胜说。

在杭创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是杭州市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杭州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何全面提高广大职工文化素质,特别是让外来务工人员在杭州体面劳动、尊严生活,成为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杭州市各级工会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

五年来,杭州市总工会大力开展“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上大学”,打造“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工作平台,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丰富杭城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杭城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 。

 

助力4000多外来务工青年圆“大学梦”

今年6月25日,在 “资助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上大学”余杭区毕业典礼现场,来自全区100余家企业的318名优秀职工经过2年半的刻苦学习,拿到了大学文凭,圆了大学梦。

“资助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上大学”是杭州市总工会服务职工、推进职工学历工程建设、提高职工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鼓励和吸引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为杭州发展作贡献,帮助他们提升学历和素质,从2012年起,杭州市总工会启动“资助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上大学”工程,计划5年时间资助1000人圆大学梦。工程启动后,报名异常火爆,资助名额也一再调整。2014年起,资助名额增加到了每年1000人。从原来的一个学校、23个专业,拓展到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高职院校,为职工提供70余个专业。

只要是在杭务工或创业、已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加入工会组织、缴纳6个月以上社保的18至45周岁外来人员,都有机会享受优惠上大学。如果毕业前被评为区、县(市)级(含)以上劳动模范或获得五一劳动奖章,还能给予全额资助。

五年来,有4539名外来务工人员通过该活动实现了大学梦,为他们的大学梦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新杭州人文化家园” 滋养心灵增才干

走进杭州千岛湖啤酒有限公司,装饰一新的职工宿舍,塑胶地的职工篮球场,宽敞明亮的职工书屋,配备有投影仪、音响、无线领夹式话筒、书写白板的职工培训室展示在人们面前,这是千啤为外来工 提供的休息、充电场所,也是企业积极响应杭州市总工会创建的“新杭州人文化家园”。

在像千啤这样的大型企业建“新杭州人文化家园”,不仅让职工在工作之余能有学习、娱乐的阵地,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也稳定了职工队伍,促进了企业和谐。

重视对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的保障,不断探索丰富基层职工文体活动的新载体新平台,杭州市总工会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工业园区、重点工程建设工地,大力普及职工书屋、职工学校、职工俱乐部三位一体“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建设,让他们业余时间能够有书看、有课听、有歌唱、有舞跳、有球打。

截至今年11月底, 302个“新杭州人文化家园”、399家职工书屋在杭城每个角落破土而出,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文化建设的一个新载体、新平台、新品牌。

 

创新载体 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悠扬的旋律,敞亮的教室,15张瑜伽垫依次排开,来自浙江歌舞团的陶晓青老师端坐在大家面前。这是“杭工学堂”第二周免费培训项目之一的瑜伽课中的一个片段。

2015年起,以打造职工的“学校和乐园”为宗旨,面向职工、服务职工的“全公益、零收费”的“杭工学堂”这一职工群众性文化教育新平台应运而生。“杭工学堂”精心设置课程菜单,邀请国内名家名师前来授课,每周上课一至两次,凡是 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均可报名听课。课程内容以生活类、艺术类、职工技能类、健康讲座、法律知识为主,包含摄影、茶艺、插花、棋类、国画、葫芦丝、瑜伽、木工等既实用又有趣的短期培训项目,同期开设多个培训主题。截至今年11月底 已开设各类课程100余种。

另外,从2006年起,杭州市总工会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千场电影进企业、百场文艺下基层”活动,送电影、送演出进企业、进工地、进社区,尤其是送到外来务工者集中地。一支支电影小分队穿梭在城镇大街小巷和乡间小道,一支支文艺轻骑兵辗转厂矿、建设工地或山村谷场,构成了全市工会送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市总工会还建立了集劳模讲师团、文化讲座师资库、演出团队服务库、职工艺术人才库等服务职工文化的“一团三库”,建立“工会乐活文化”服务网络学习平台,提供文化、艺术、体育、生活、心理健康等70余个项目的“菜单式”服务。

据统计,近5年来,市总工会共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演出350余场次,到基层放电影500余场次,观看职工24万余人次。市区两级联动,已累计送电影、演出、各类讲座等10063场,营造了“满城书香”的文化氛围,引导广大职工群众爱岗敬业、踏实工作、无私奉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1213/9780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