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李建平:现在我们常说的北京中轴线具体指什么?
2018年01月03日 16:51
李建平 北京史研究会会长
现在我们常说的北京中轴线具体指什么?
北京市正在全力以赴准备北京中轴线申办世界文化遗产事宜。蔡奇同志在视察中轴线的时候曾说过:“北京城市中轴线是北京古城的灵魂与脊梁,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也见证了时代变迁,体现了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中轴线既是历史轴线,也是发展轴线,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魅力所在、资源所在、优势所在。”
北京城的中轴线指得是贯穿北京老城(即北京旧城),从城南永定门到城北钟楼的一条南北轴线,全长7.8公里,换成市里约为15华里。15正好是数字9和6的和,9是单数,个位里最大的数,在中国古代,9代表天;6是双数,代表地,合在一起的中轴线则代表了天地之和。
中轴线从永定门开始,东侧是天坛,西侧是先农坛。穿过正阳门能看到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中轴线东侧是国家博物馆,西侧是人民大会堂,北边是天安门。天安门后面有一座古年间和天安门一模一样的城门,叫端门。在天安门和端门两侧,东边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古时称太庙),西边是现代的中山公园(古时称社稷坛)。穿过端门就进入了紫禁城(今天的故宫博物院),里面有皇帝的金銮宝殿。紫禁城后面有一座山,被称为景山,上面有五座亭子,过了景山之后就是地安门。皇城的建筑,从现在的天安门基本可以一直望到地安门。过了地安门之后又有一座桥,叫万宁桥,老百姓管它叫后门桥。这座桥和天桥遥相呼应,一个为天,一个为地,天在南,地在北,所以大家也称其为地安门桥。中轴线最后两组建筑,一个是鼓楼,一个是钟楼。从沙盘上看古都北京,位于正中的口字形就是今天的故宫博物院(古时称皇宫、紫禁城)。中轴线从中间穿过,组成汉字“中”。中国的“中”鲜明的刻在这个城市的正中间,它宣示了北京城最大的特点,就是中正。在我们的价值观里有对公正的诉求,实际上公正、公平正是“中正”的引申义。
北京城市中轴线有四个显著特点:第一点就是上文中叙述的中正。第二个特点是左右对称,“中正”正是靠左右对称来衬托的。第三个特点是和谐,中轴线贯彻的是和谐之音,讲的是和谐文化,这一点我们后面会提到。最后一个特点是创新,即是说和谐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与时俱进和发展创新。这四个城市特点我们可以集中概括为四个字:中正、和谐。
在申遗过程中,我们报的申遗项目名称是北京城中轴线,这说明它不仅是元大都的中轴线,也不仅是明清时期或民国时期的中轴线,而是从元、明、清、民国一直到新中国的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在申办的时候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讲究原创。现如今的这条中轴线是由元大都开始形成的,它不但继承了古代的中轴线,而且在元大都的设计基础上又注入了很多新的理念,经历了元、明、清、民国,特别是新中国的传承,形成了不同时代的风貌,因此具有很强的原创性。
北京中轴线展示了民国时期的老北京风貌及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化
旧城中轴线所展现的历史风貌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从永定门到正阳门,展示的是民国时期的老北京风貌。这种文化特点体现出北京是个海纳百川、包容繁华的大都市。
中轴线从永定门开始,古老的永定门前面是箭楼,后面是城楼,中间有瓮城相连,下面是护城河。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需要修建国家奥林匹克公园和奥林匹克竞技场,因为公园和竞技场和传统的中轴线相连,永定门一度在旧城改造中消失。2004年,永定门复建,中轴线南端的起点得到恢复。
北京城的发展要继续贯彻人文北京的理念,现代化的道路要兼顾传统和现代。永定门城楼恢复以后,我们要继续恢复箭楼和瓮城,这样北京中轴线南端的起点才会完整,顺着这条线我们就能够更好地领略到北京城市中轴线的风光。起点之后,两旁都是栽满了绿植的建筑,东边是天坛,西边是先农坛。在古代,北京城中轴线被称为城市的脊梁,如果把永定门比作头,那么天坛和先农坛就相当于两个绿肺,为城市提供氧气。人吐出的是二氧化碳,树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我们可以把天坛和先农坛称为两个天然的大氧吧。当直升机从空中略过的时候,我们才发觉如今这两个绿肺出了问题,患了“肺结核”,里面有了“钙化点”。这些“钙化点”是什么呢?是很多的建筑。比如天坛医院、北京口腔医院、先农坛体育场以及后来插进来的一些建筑。在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进行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我们会陆续把它们迁移出去,使两个“绿肺”恢复健康,这样的话北京的氧气就更多了,环境质量也会更好了。
过了永定门,再往前走,有一座老天桥。如今的老天桥已经是名存实亡,它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并没有亲眼见过,但通过很多作品中对老天桥的描述,我们得知它和地安门是相互呼应的。它在南边,地安门在北边,天南地北,它是代表天的,因此它是一座很高的桥。照片资料显示,古代的老天桥是汉白玉的,有透雕的栏板、荷花的望柱,当年应该很是精美。古年间,天桥是皇帝出巡时走的,普通的老百姓不能走。天子经过的时候乘坐龙撵,旌旗招展,黄色的伞非常耀眼,浩浩荡荡的,轿夫经过时只能走两侧的砖石桥面。
天桥下面的水就是北京最著名的龙须沟。记得那时候我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老话剧演员于是之先生一起做人艺演剧学派研究,于先生说他参演了话剧《龙须沟》,并且在里面饰演了一个疯子。我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角色呢?”他说那时候刚刚解放,我们党和人民政府进入北京了,曾经问过大家北京哪儿最脏乱差,老百姓都说是龙须沟。那时候拍戏要求体验生活,要想拍好一部戏,就必须到那儿生活一段时间。于是之先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见识到了那儿的环境到底有多差。龙须沟沿边没有房子,只能搭个小窝棚,人们把垃圾、脏水全往沟里头倒,沟都臭了,流都流不动,要进去必须得捂着鼻子。人在那样的环境下怎么能健康成长呢?不疯才怪!他说之所以演一个疯子,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恶劣环境下人们生活的艰苦。
那么古年间的龙须沟什么样?也是一条臭水沟吗?皇帝从这里经过,底下是条臭水沟,那皇帝肯定接受不了。古年间的龙须沟是清澈的,只是民国以后没有皇帝了,这里也就没有人管理了,龙须沟就逐渐变成了北京最脏的沟。后来经过人民政府的治理,这个地方又恢复了往日美好的环境。为了纪念这件事,人民艺术剧院排演了一部话剧,就是《龙须沟》,有机会大家可以看看。
有很多老专家在对天桥进行过调查之后说它很高,到底高到什么程度呢?站在桥下,从北边看不见永定门,从南边看不见前门楼子,这说明天桥至少高过我们的视野。到了民国时期,1929年,永定门外要修有轨电车,专家试验,如果保留天桥,有轨电车从天桥上过去就变成了过山车,根本就过不去,国民政府为了有轨电车在全城的通行,将天桥的桥身修平,但两旁仍留有石栏。到了1934年,为了拓宽正阳门至永定门的马路,天桥两旁的石栏杆也被全部拆除,只保留了天桥的地名,却没有实质性的建筑。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到城南前门乘车坐到天桥站,欣赏下北京天桥(地名)的今日风貌。
过了天桥,我们沿着中轴线继续往北走,就到了前门。在中国起名文化里,给小孩起名通常会有一个正名和一个乳名(即小名)。前门就相当于这样一个小名,是老百姓给它起的俗称。因为这个城门在皇宫前面,并且巍峨高大,所以管它叫大前门,这个叫法延续到今天又被逐渐简化为前门。
前门的正名叫做正阳门,那么正阳门是什么意思呢?毛泽东同志曾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正阳指得是上午的大好时光(太阳升起之后,10点到12点之间),有蒸蒸日上的寓意。正阳门得名于明朝正统年间,取“圣主当阳,日志中天,万国瞻仰”之意,因此蔡奇书记说“中轴线体现了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与古人的美好期盼不谋而合。
正阳门外有并列的三座桥,回想起之前提到过的一座桥——老天桥,再加上后面天安门前的五座金水桥,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非常明显的中国式审美特点,即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我的朋友从苏州来北京参观颐和园,从北门一进去,迎面就是苏州街,他觉得很奇怪,就问我说:“颐和园不是很大吗?怎么也是苏州街,跟苏州园林差不多啊。”后来我们登上山顶,到了佛香阁,向南望见昆明湖辽阔的水面,朋友才意识到颐和园的恢弘气势。中国文化就是藏而不露,无论从颐和园的哪一个门进入,都不可能一下子欣赏到昆明湖水,要的就是曲径通幽的过程,先看到假山、宫殿,然后突然豁然开朗。再比如说四合院,门虽窄小,但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这就是北京文化。
桥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也很好的体现出了循序渐进的审美特点。一、三、五,在数学里叫奇数,在阴阳里叫阳数;二、四、六、八、十在数学里叫偶数,在阴阳里叫阴数,九座桥全都朝向南方,从一到三再到五,让人逐渐领略。现如今,曾经的老天桥和前门外并列的三座桥都没有了,只剩下五座金水桥,因此北京中轴线想要申遗,还有许多整治工作要做。
桥没有了,还有牌楼。古年间每个城门前都有大石桥(因为正阳门是国门,太过重要,所以有三座大石桥),每个桥前头都立有一个牌楼,一般城门前的牌楼是三开间的,只有正阳门前面是五开间的,俗称“五牌楼”。这个牌楼在老北京城非常有名,那时候老北京人常用“你家有钱,有钱能买得起牌楼吗”来调侃有钱人,其中的“牌楼”指的就是前门大牌楼。仔细观察老照片中老牌楼的样式,我们不难发现,牌楼上面写着“正阳桥”满汉文,这是清朝时候留下来的遗迹。现在牌楼还在,桥还没有恢复,于是我们预留了一个广场,要逐渐地将桥恢复。
恢复桥先要恢复桥下的护城河,如此才能再现牌楼与桥与河之间的和谐良好关系。修复一新的牌楼、恢复了的正阳桥以及正阳门箭楼都延续了民国年间的建筑风格。1915年,为改善内、外城交通,政府委托德国人罗思凯格尔改建正阳门箭楼,添建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这个小小的改变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风貌,1915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当时的世界从古代社会进入到近现代社会,北京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也进入了近现代社会。近现代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就是对现代建筑材料的使用,最突出的有两个,一个是钢铁,一个是水泥。当时,拥有钢铁和水泥是国家富裕、强大的象征。比如法国在塞纳河边上修建了埃菲尔铁塔,铁塔完全由最好的钢材建成,显示着当时法国的富有及国势的强盛。再比如北京城添建的正阳门箭楼护栏,用了最好的水泥,直到1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坚固无比,标志了北京城的发展和进步。
穿过正阳门箭楼,向南就是前门大街。街道两边多是驰名京华的老字号,贩售各种小吃及特产。此外,前门大街恢复了老北京的有轨电车,并作为游览观光车开放。老北京的有轨电车,又叫铛铛车,车头都会挂一只铜铃铛。另外,前门大街上还有两条出名的对街胡同,东边的叫鲜鱼口,西边的是大栅栏。
民国年间,前门的东西两侧是老北京的火车站,迎来送往的旅客数量庞大,为了便于交通,政府将原先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改造成了铁道博物馆。
对于民国时期优秀的近现代建筑,我们都应该列入到保护范围之内。当今世界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非常重视,比如美国华尔街上的建筑,大多是上个世纪的,历史比我们的火车站还要短,但都被列入到保护名单当中了。
民国年间对前门的修复和改造,不仅给古老的城楼增加了新的建筑材料、体现了当时的水泥工艺,还是中西文化结合、碰撞的一种体现。
正阳门(今称前门)是国门,在内城九门当中最为重要,皇帝出巡、外国使节觐见皇帝都由此门出入,它不仅代表了首都,更是国家的象征。据说有一次乾隆皇帝面对大好河山很是得意,令群臣向东望,并问他们看到了什么。那时候没有高楼,视野里最突出的是天坛(古时称祈年殿),有位大臣便说自己看到了“天”,于是乾隆打断他说我们要敬天。“敬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的变化办事。接着乾隆又令大家向西看,西边是先农坛,先农坛由庆成宫、太岁殿、神厨、神仓、俱服殿等部分组成。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以种植业为主,每年开春皇帝都会在先农坛扶犁种地。先农坛是中国农业文化的象征,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一种传统,不能丢了。
正阳门与其东边的观音庙和西边的关帝庙刚好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最稳定的几何图形)。两座寺庙从门到殿再到旗杆,修得一模一样。观音、关帝,一个代表佛教,一个代表道教,这种建筑格局体现出宗教和国家政权的和谐统一,说明宗教要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国为主,教为辅,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古时皇帝出巡从正阳门箭楼穿过,箭楼的门洞是经常开闭的。瓮城两侧老百姓走的地方叫闸楼。出来之后周围有护城河环绕,河上三座石桥及牌楼连接外界。高大的城墙和城门组成了北京内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防御体系。
完整的正阳门应该包括城楼、箭楼、城墙,如今保留下来的老城墙只有崇文门处的一小部分。对正阳门的保护已经被提到了日程上,我们正在加大对周边环境的整治,把总站、商铺等全部迁徙,为日后瓮城的修复提供条件。另外,正阳门城楼和箭楼是观赏北京城中轴线的最佳地点,登上城楼,向前可以看到天安门广场,向后看是正阳门箭楼。等到箭楼也开放了,就能从箭楼一直望到永定门。
下面我们讲第二个阶段,从正阳门(毛主席纪念堂正前方)到天安门,它的风貌体现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化。
1949年北京(时称北平)和平解放,10月1日开国大典举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大典时天安门的布置是这样的:正中间挂一幅毛泽东像,另外两侧各有一条标语,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因为两条标语的字数不一致,为了让它们看起来对称,当时书法家钟灵利用了视觉错觉的原理书写,着实费了一番功夫。由此我们可以发觉,北京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要左右对称,突出中心,要中正。当时布置天安门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也有亲自参加,这就是北京和一般城市不一样的地方,它是首都。北京城的发展建设一定要经过中央批准,包括接下来对城市副中心的建设,都是通过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之后的结果。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应当具有一种强烈的首都意识,大国首都的意识。
当时对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实际上是要把封建的帝都变成人民的首都。广场两侧的衙门被拆除,东边建设了国家博物馆,西边建设了人民大会堂。1950年,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公布并被安到了天安门正中央,取代了原先写有“天安之门”的牌匾。天安门刚建成时其实叫做“承天门”,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为了表示皇帝的统治是正统,就说是接受了上天的旨意。
古人在给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这些城门命名时都带了一个“安”字,突出强调了稳定、安定。故宫里的三个核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与故宫外面的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共同组成了内和外安,巧妙地诠释出中国的“和”文化。
说到长治久安的文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地方,就是长安街。长安街这个名字是由西安借鉴来的,早年的西安叫做长安。自汉朝以来,长安就有一个小县城叫长安县,因为历朝历代都期盼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这种思想就不断被历朝历代沿用,一直延续到今天。从古至今,唯有国家稳定、安定团结,社会生活才能发展,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有一张记述了八国联军侵华的老照片很有纪念意义,它不单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还巧妙地展示出了北京中轴线的魅力。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我们耳熟能详,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了北京城,向当时的清政府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要求——参观皇宫(故宫)。面对全副武装的八国联军,清政府根本无法拒绝,结果就是侵略者骑着战马以一副战胜者的姿态在皇帝宝座上又蹦又跳的留影留念,恣意抢夺故宫里的珍宝,临走还将天安门的门窗用枪戳子砸破。首先,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照相技术,所以这张照片很可能是由国外的随军记者拍的。其次,照片是从天安门南面照的,离我们最近的是天安门。透过天安门的门洞,里面有一个圆形的是端门的门洞;透过端门的门洞,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方形是午门的门洞。要知道金水桥距离午门有1000多米,还是相当远的,几座城门能笔直的在一条线上排列,充分体现了北京中轴线“中正”的特点,当然,这也是其魅力所在。
古人不偏丝毫,据说皇帝出巡的时候时常会用视觉观察中轴线的情况。如果中轴线是正的,皇帝就会觉得他的江山坐得稳;如果中轴线是偏的,皇帝就会不乐意,觉得江山不稳。因此,至少从视觉上看,中轴线是笔直中正的。
如今的天安门前方两侧有人民观礼台,突出着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广场上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式的,很有特点;广场东侧是国家博物馆,就是当年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广场西侧是人民大会堂,据说它最早叫“万人大礼堂”。毛泽东同志还在延安时就曾说“要和人民打成一片”(即走群众路线),表明了同人民一起探讨国家大事的意愿,并提议建造“万人大礼堂”,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但是当时的延安没有这个条件。到了解放以后,
万人大礼堂的修建终于实现,为了体现党的特色和新中国的特点,将其名称改为人民大会堂。严格来讲,人民大会堂使用的是罗马柱,属于西洋式建筑,但是它的装饰雕刻左右对称,完全符合北京文化的特点,尊重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天安门广场南侧是毛主席纪念堂,也是古代社会皇宫大门的旧址,明朝叫大明门,清朝叫大清门,民国以后叫中华门。
从毛主席纪念堂一直到天安门,展现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城市风貌,如今的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全国的文化、政治中心,一条中轴线,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代的特点。
责任编辑:杨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103/9806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