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政治

五个认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想基础

2018年01月11日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多次强调要增强“五个认同”,以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党的十九大进一步站在党、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制高点上,描绘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最大同心圆,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号召“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五个认同”作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关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思想基础,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需要通过找准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找准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找准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等有效路径,充分发挥“五个认同”的精神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境界。

一、“五个认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想基础

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里,在原来提出的“四个认同”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强调了“五个认同”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是这个民族大家庭的整体呈现。中华民族有着注重团结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孕育、培养和形成了朴实而崇高的民族团结意识。正是这种民族团结意识,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正是依靠这种强烈的民族团结意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相互交融、共同进步,使得中华民族在发展中始终是一个整体,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团结的本质是认同。认同是团结的前提,没有认同就没有团结;认同是团结的根基,没有认同,团结就是无本之木。“五个认同”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社会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是坚定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指明前进方向。

“五个认同”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根本。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我们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第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就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命之依、力量之源。“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引导各民族将自己的命运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第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这就要求我们秉承团结进步之魂,续写血脉相融之情,做到手足相亲、精神相依,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四,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这个文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只有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

综上所述,只有增强“五个认同”,才能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中,培养和树立各族人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意识的思想基础,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二、“五个认同”丰富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也高度概括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多年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实践经验表明,增强“五个认同”,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进程,有利于贯彻和落实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继承和升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成果,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精准用力、创新发展。具体来看:

第一,“五个认同”突显了“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论述,使我们对“加快发展第一要义、促进团结第一职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总体和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坚固。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多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这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民族工作领域中的客观反映。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完善和实施好差异化区域扶持政策,将外部牵引力和内生动力有机结合,确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五个认同”作为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不仅突显了“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的具体指向,也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

第二,“五个认同”强化了全社会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构成要件。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56个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民族问题的实际充分结合,决不把多民族当“包袱”,决不把民族问题当“麻烦”,决不把少数民族当“外人”,尊重差异、包容多元,鼓励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对“五个认同”的提出和阐述,进一步强化了全社会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的构成要件,有助于各族群众更好地理解和巩固“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自觉地团结奋斗、共同发展、共享成果。

第三,“五个认同”增强了民族工作领域持续提升“四个自信”的前进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摸清我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家底,立足基本国情,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来自于民族关系的和谐、来自于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良好口碑。习近平总书记对“五个认同”的强调,进一步阐释了“四个自信”的思想源泉,增强了民族工作领域持续提升“四个自信”的前进动力。

三、以“五个认同”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境界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五个认同”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新境界,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根本途径。

第一,要找准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把增强“五个认同”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全过程,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等“四个意识”,引导各族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充分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神圣职责,更加旗帜鲜明地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从思想深处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摆在首位。

第二,要找准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五个认同”中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因此,要引导各民族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文明共享,做到“尊重差异但不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但不强化特性”。要鼓励各族群众在互动中交流,推动社会结构相互嵌入、社区环境共居共建、美好生活共建共享。要通过开展富有特色、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民族文化搭台、民族情感共鸣”活动,引导各民族群众说得了知心话、交得了真心朋友。

第三,要找准与群众利益的结合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实现利益依存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中努力奋斗,不断满足各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各族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各族群众在实践中也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在认同基础上作出的选择。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今后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贯穿“五个认同”教育,引导全国各族人民都要充分认识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国家才有长足发展,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民族团结才有基础,和谐民族关系才有保障。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华民族繁荣振兴进入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入了新时代,民族工作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民族工作、推进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在新时代的民族工作中,只要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引导各民族干部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就一定能够筑牢民族团结这一各民族发展进步的基石,铸就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111/9816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