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国际

孙建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年01月12日 14:28

 

孙建杭

孙建杭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点此进入视频专辑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今天我讲的主题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于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我主要讲两个问题。

一、国际关系的新变化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那么,国际关系有哪些变化呢?我从四个方面给大家介绍。

(一)国际格局的多极化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格局发生明显变化,新兴大国群体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渐趋均衡的方向发展。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二战结束以后,国际力量对比维度并不均衡,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一超独大。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新兴大国整体崛起,而中国是整体崛起的新兴大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体量最大、发展最快的。另一方面,美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衰竭之中。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罗伯特·佩普说,美国处于前所未有的衰退之中。在21世纪头10年,美国的相对实力不断下降,而中国的相对实力却一直在增强。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其他国家正在崛起为可以与美国实力抗衡的力量,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

苏联解体的时候,美国的全球战略非常明确,就是要追求单极秩序,追求单极优势,现在的情况在发生变化——美国的相对实力在不断下降,单极秩序正在变得过时。所以罗伯特·佩普教授说的也比较客观,美国正在失去大部分的战略自由,他在世界上为所欲为的时代正在过去。

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关于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社会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舆论、评价和说法。但是,特朗普的上台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美国正在走向衰退。因为特朗普上台所打的旗号就是美国第一、美国优先。我们能感觉到,美国在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力不从心,他自己的问题也越来越大,美国的经济在走下坡路,因此他要挽回这个局面。现在美国所采取的措施,不管是否得人心,都务必要朝着这个方面努力。所以说,特朗普上台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政治斗争问题,也反映了战略倾向。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是在走下坡路,他们期望特朗普这样的人来挽救危局。当然,特朗普本人有没有这样的能力,美国走向衰退是人为的还是历史发展趋势,我们要拭目以待。

2015年,俄罗斯出兵叙利亚,早在2014年,俄罗斯时隔60年收复克里米亚半岛。克里米亚半岛原来曾是苏联的一部分,上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划归给乌克兰管辖,1991年苏联解体时,克里米亚以自治共和国的身份加入乌克兰。俄罗斯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所以现在又把它拿回来了。这件事情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美国的衰退。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之初,俄罗斯都感到力量上和美国的差距还比较大,自己还有很多困难解决不了,现在,他感到时机已经成熟,要挽回自己的利益,所以在中东问题上,在叙利亚问题上,在克里米亚问题上,他毫不犹豫地和美国公开“叫板”。俄罗斯之所以敢和美国公开“叫板”,潜在因素非常能说明问题,就是他认为自身能力强大了,可以在某些方面跟美国相抗衡。

2007年,根据高盛公司预测,到2027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到2050年,全世界最大的三个经济体,将是中国、美国和印度。然后是巴西、墨西哥、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只有两个西欧国家位列全球前十大经济体,即英国和德国。它们分别居第九位和第十位。在当前的G7组织中,只有四个国家位居前十。

美国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说,近500年来,近现代世界历史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转变始于15世纪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崛起……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这些确实是西方国际学的概念。他们就是引用这些概念来说明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

 

(二)大国关系的多元化

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大国身份日趋多元化,传统大国的国际影响力相对下降。维护世界和平、应对和处理全球性问题,需要更多国家共同参与,尤其是大国携手合作和共同行动。各国在管控全球经济危机、塑造国际金融秩序、开发新能源、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地区与全球秩序和稳定等诸多领域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合作空间,这成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内在动力。合作共赢成为大国之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彼此关系的最大公约数。大国之间有竞争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合作。所以我们在谈大国关系的时候,不能只看到竞争、斗争的一面,也要看到合作的一面。

比如中日关系,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中印关系也一样。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厦门会见来华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9次会晤的印度总理莫迪时,有一段话讲得非常好,中印互为重要邻国,也是两个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一个健康稳定的中印关系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本地区和国际社会共同期待。近年来,两国领导人就发展中印关系达成广泛共识,同意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明确了中印关系发展的长远目标,双边关系在坚持这一定位的基础上不断取得长足发展。中方愿同印方一道,以双方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引,增进政治互信,推进互利合作,推动中印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三)安全威胁的多样化

在国家安全领域,最初纳入“安全”范畴的主要是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在“领土主义”时代,由于存在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提及国家安全,首先指的是国家的主权和生存权不受侵犯。在若干个世纪中军事安全一直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因此,传统安全被用来指国家面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

冷战结束,使国际社会遭受全面军事对抗和整体毁灭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是,过去被两极对抗所掩盖的种种矛盾在冷战后露出水面,诸多过去不太引人注目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全球范围内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有加大的趋势。比如恐怖主义正在全球蔓延,尽管全球各个国家都开始起来与恐怖主义进行斗争,但是恐怖主义在今天的世界并没有根绝。

“军事安全不再被视为当今世界唯一的安全形式,开始了人们对安全的新思考,安全研究的议程被拓宽了”。非传统安全问题上升为国际议程的主要问题之一。非传统安全当然不仅是指恐怖主义,像海盗、非法移民、洗钱,以及各种大型的自然灾害都属于非传统安全的范畴,但恐怖袭击、恐怖主义活动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危险之一。

2015年11月,巴黎发生大规模恐怖袭击。2016年,伊拉克也发生了大的袭击,这是几个例子,实际情况更多。2017年10月,美国拉斯维加发生恐怖袭击。同年,英国伦敦也发生恐怖袭击。现在,恐怖活动蔓延到了英国、法国、德国,甚至到了一些北欧国家,也已经到了美国,到了非洲,还蔓延到了亚洲的一部分国家。恐怖主义活动虽然受到了严厉打击,总体上得到了遏制,但是并没有根绝,更没有消除,要想实现完全消除恐怖主义战斗目标,我们任重道远。

 

(四)国际政治的经济化

在当前国际关系的形势中,经济已成为最大的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化表现得十分明显。

第一,国家间实力竞争的重心从军事转移到经济和科技领域,从一种外在的占有,如二次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领土与资源的战争和两极时代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转向内在的参与,如对以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掌握与开发,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与能力等。关于这一点,我们从美国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当今世界在高新技术掌握方面,美国是走在前面的,而且不仅走在前面,还对别的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进行技术封锁,不希望把高新技术转移到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资源配置手段和能力是比较突出的,比如对油、气、矿山、黄金等很多方面,美国都具有强有力的控制。

第二,经济交往,包括经济上的合作与摩擦,日益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内容。现在,国家间的很多磨擦和矛盾越来越多地表现在经济交往方面。比如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额很大,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中美在经济上的磨擦、冲突也有不少。

第三,各个国家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头等大事。一个国家能否保持政局的稳定,一个政党能否赢得人民的信任,关键是看能否把经济搞上去。经济和政治密不可分,经济是最大的政治。在国际关系的现实中,各个国家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经济砝码越来越重,对经济的注意力也越来越大,经济的位置也越来越靠前,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2013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具体举措,用中国的发展来带动周边国家的发展,和周边国家一起共赢发展。

美国把经济作为国际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比如2017年8月,美国宣布正式对中国发起“301调查”。实际上,“301调查”对美国自己也是不利的,中美打贸易战,很可能会是一个两败俱伤的局面,但是美国一定要这样干,为什么?因为中国发展得太快,美国阻挡不了,所以就想办法从各种角度进行破坏。但是就在美国对我们发起调查的同时,另一方面,中美间的经济合作、贸易合作、投资合作也在不断推进。2017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共签署合作项目34个,金额达到2000多亿美元。由此可见,合作是一个大趋势,谁也阻挡不了。从美国的角度来讲,它离不开中国的市场,它需要中国的市场。

 

二、中国外交新理念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的外交有以下几个特点,我给大家作一个介绍。

第一,先进性。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中指出,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截至2016年底,中国已同9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美一直在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迈入全面发展新阶段;中拉关系“五位一体”新格局,确定了13个重点合作领域;等等。中国外交战略的先进性——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是一种立场,是一种理念,越来越多地赢得了世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针呢?为什么一定要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呢?本质上,就是习近平同志一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实现这样的重大目标,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第二,开拓性。我们为全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这也是世界的机遇。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是2013年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提出的。

到现在为止,4年多的时间,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很多西方国家,一开始是犹豫的,但现在也表态要加入“一带一路”计划,因为他们认识到“一带一路”会给他们带来很多发展机遇,他们也不愿意错过这样的发展机遇。在“一带一路”伟大构想中,有一个内容特别重要,就是要实现互联互通。

第三,稳定性。首先,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稳定性来自于和平发展,来自于大国担当。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所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设立;中国加入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并组建8000人的维和部队;中国免除了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等等。

另外,中国的周边外交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亲诚惠容。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这些年,我们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和菲律宾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中国同巴基斯坦就南海问题达成共识;中俄签署天然气供应协议,从2018年起,输气量逐年增长,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中老铁路举行全线开工仪式,中泰铁路签署政府合作框架协议,印尼雅万高铁项目先导段全面开工,中马就马来西亚南部铁路项目展开合作;东盟各国外长确认与中国达成的“南海行为准则”框架。正是亲诚惠容的理念,正是我们的真情和真诚,才使得我们做好了这方面的工作。

习近平同志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注和追求世界大同的奋斗精神,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在外交场合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断丰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五年来,习近平同志几十次谈到“命运共同体”,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治理”新观念,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近代西方文明的扬弃与超越。推动全球化,最早是从西方国家开始的,但他们是通过殖民、掠夺的方式,这种行为在客观上把整个世界由过去的互不来往、互相分割变成联系日益明显的整体。二战以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村。但是西方对整个国际关系始终有一个指导性的理念,他们认为,国际关系说到底还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应该遵循丛林法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这是西方国家推动的全球化的本质。当然,它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不仅有很多理论,也有很多掩饰性的东西。而我们目前强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远远超越丛林法则的。我们认为,不应该在人类社会实施丛林法则,所有的人、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之间的命运是相互与共的,是相互依存的。这是对西方传统思想的超越。

当然,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些年中国的发展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世界与中国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我举一个反面的例子。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了很多国家,给全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而中国的发展则是正面的,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融入世界,这也反过来促使中国发展进步得越来越快。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所有人都生活在共同体的大家庭中,虽然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问题和摩擦,但合作应该是主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整个人类的命运是彼此相通的,不能割裂开来。

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话题就是全球治理。随着中国使命的增强,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日益广泛,对全球治理也越来越关注。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并不是一回事。国家治理主要依托于政府,运用政府的权威,对社会进行现代化的、合理的、科学的治理,使社会发展得更好,主要手段是法治。但是全球治理则不一样。全球没有统一的“政府”,但是我们又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各个国家也需要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密切交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碰到问题怎么办?这就是全球治理的问题了。而我们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

我们参与全球治理,指导理念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决定了在进行全球治理的时候要更多地采用平等、互惠互利的协商、对话、合作的方式,而不是采用对抗,也不是追求单极优势。如果单纯地追求单极优势,而不是为了共赢,全球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112/9819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