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李志生:明清时期的才女文化

2018年01月17日 15:51

 

QQ截图20180117153824

李志生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点击观看视频

什么是闺塾师?

闺塾师是明末清初出现的一个名词。明清时期是才女辈出的时期,美国学者高彦颐在《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中谈到,“当这个词(闺塾师)首次出现在明末清初的中国时,它指的是一个流动的女性教师阶层”,这一批女性跨出自己的家门,走到社会中去,做官员、富人家子女的塾师,被称为闺塾师。“闺”就是闺阁,“塾”是家塾,“闺塾师”也就是女儿的老师。在这一时期,一批有才华的女子,她们通过赋诗来评论文学著作,是特别兴旺的才女时期,高彦颐老师把这些有著作的才女统称为“闺塾师”。这些女子之间有很多的交流形式,比如书信、文学作品、赋诗结社。    

那么,高彦颐老师谈才女文化的材料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出口转内销”的话题。因为这是源于中国学者胡文楷写的一本叫《历代妇女著作考》的著作。美国学者高彦颐谈明清时期的才女文化,就是在一部叫做《历代妇女著作考》的著作“出口”之后,他们来研究的。高彦颐等美国学者研究完之后,我们开始阅读他的著作。《历代妇女著作考》是中国学者胡文楷对中国历代才女的著作进行考证后写的一部著作。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85年,经胡文楷修订、增补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此书再版后先是引起美国学界的关注,继而掀起国际汉学界一股研究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热潮,并逐渐波及国内。

 

《历代妇女著作考》为什么在美国引起了大轰动?原因就是在关注妇女问题的时候,大家就想,妇女是怎么想的?经由这些妇女的著作,大家就能从文字之中获取她们的感受。《历代妇女著作考》共收录女性作家4000余人,其中汉魏六朝33人,唐、五代22人,宋、辽46人,元代16人,明代近250人,清代3660余人(附录现代160余人,不计在内)。元代之前共117人,明清共3910人。

到明清时期,才女文化发展到了高峰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的妇女文学著作流传的情况,比如宋代的管道升、汉代的“曹大姑”(班昭)、宋代的李清照等,包括小说里的林黛玉、薛宝钗。明清之前,才女数量是很小的;到了明清时期,才女文化才成为了大众化的文化现象。狭义上的闺塾师,就是指给闺中女子做老师的有文化的女子,而大含义的“闺塾师”是就是指才女。

下面说一些明清时期才女的具体事例。

才女——吴人的三位夫人

清初,有一个诗人叫做吴人。吴人既是诗人,也是戏剧评论家。1598年,一出《牡丹亭》横空出世,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牡丹亭》的主人公为杜丽娘和柳梦梅。剧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由爱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至死,死而复生的生动描写,以及她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的追求,赢得了后世无数青年妇女为之感动。

吴人一生有三位夫人,第一位夫人是陈同,定亲了之后还没有正式嫁过去就去世了;第二位夫人叫谈则,嫁给吴人没有几年也去世了;第三位夫人叫做钱宜,是他的最后一任妻子。吴人的三位夫人陈同、谈则和钱宜是汤显祖的《牡丹亭》的狂热阅读者,对这部书非常痴迷,如痴如醉。她们不仅自己阅读该书,还为它写了很多评论。最后,在第三位夫人钱宜的倡导之下,吴人把他三位夫人写的《牡丹亭》评论合起来,出版成为一本著作,这著作叫做《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女性文学批评著作。

末清初才女——黄媛介

黄媛介是一个真正的闺塾师。施闰章(1619-1683)《黄媛介小传》中说:“会石吏部有女知书,自京邸遗书强致为女师,抵天津,一子德麟溺死,明年女友善又夭,介遂无子。”在吏部做官的石先生有个女儿叫知书,希望黄媛介去给女儿去做闺塾师。黄媛介答应了,但是在从江南到京城的途中,她的儿子、女儿相继去世了,所以非常伤心,做了一年的闺塾师就回来了。

 

黄媛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她出生于嘉兴,擅长诗歌、绘画、书法。黄媛介是书香门第出生的女子,十三四岁就有了才女之名,人家都称赞“黄家有女,冰雪聪明”。她嫁给了父亲同窗好友杨世功的儿子。成婚不久,遭遇改朝换代,为养家糊口(彩凤和乌鸦),“乃跋涉于吴越间,困于槜李(今浙江嘉兴县西),踬于云间(松江府的别称,今上海松江县一带),栖于寒山(位于苏州市西郊)”,卖画卖字。终于安定下来,又被人强为女师,后遇子亡女夭。黄媛介敢为人之先,在社会出现变化的时候,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最后使家里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她也获得了比较大的名声,大家纷纷找她参加一些诗社吟诗作画的活动。

黄媛介是令人钦佩的女子,她有着“林下风者”之誉,承前启后,不仅体现了咏絮才女的林下风,而且还显现出时代的特点,“所纪述多流离悲戚之辞”与“衣食取资于翰墨”,意义重大,影响绵远。

刚才讲到,黄媛介有着“林下风者”之誉。所谓“林下风”就是讲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著名的才女,家世显赫,生于“王谢风流满《晋书》”的东晋陈郡谢氏家族,宰相谢安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子妇,江州刺史王凝之妻,名士王献之、王徽之家嫂。生于诗书富贵之家、长于礼乐簪缨之族。谢道韫被称为“咏絮之才”。关于“咏絮之才”,有一个故事。谢道韫的叔父建安是宰相,有一天举行家宴时,外面下雪了,谢安的叔叔就说,大家看这个雪,怎么用诗歌咏描述出来?然后谢道韫的堂兄说了一个“撒盐空中”,谢道韫却说,不如“柳絮因风起”更好,这就是“咏絮之才”的由来。

所谓林下风(就是竹林七贤)那样一种潇洒、洒脱的人生态度,在黄媛介、谢道韫身上都有所体现。特别是黄媛介,挑起了养家的职责,是一位非常的坚韧女子。她留下了很多的作品,比如《南华馆古文诗集》《越游草》《湖上草》《如石阁漫草》《离隐词》,但大多佚失,目前流传下来的仅《湖上草》《黄皆令诗》以及零星的诗文。

以上是我举的两个例子,一是《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二是著名才女、闺塾师黄媛介。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117/9824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