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重要言论 重要评论

低级骗保大戏究竟蒙过了谁?

2018年01月22日 09:50

一条条板上钉钉的暗访,将一家家医疗机构钉在骗保的耻辱柱上。

近日,有知情人士反映,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检查科室之间相互协作,长期肆意骗取国家医保基金。记者暗访发现,在这家医院,只要有社保卡,得什么病、拿什么药、谁来体检,都可由患者“点单”。为了套取医保资金,该院医护人员在检查、诊断、住院等环节大肆造假。江苏淮安市的“仁济医院”就更厉害了,只要标配一张医保卡,交100块钱可以吃吃喝喝打麻将玩8天。

一切诡谲,其来有自。在这些堂而皇之或忸怩作态的疑似骗保舞台上,专业医务工作者和正规诊疗机构统统“变脸”成薅羊毛的趋利者,他们挖出一个又一个的坑、设计一个又一个的圈套,要么与患者合谋,要么赤裸裸欺诈,想方设法套取医保基金,把人民群众的救命钱勾兑成自己碗里的“唐僧肉”。在央视报道中,除了挂床开绿灯、开药可点单,涉事医生可以伪造医疗记录之外,还报道了一个细节:市民吴先生的医保卡,从2006年开始,就长期存放在该医院,而在社保中心可查到的2011年到2017年刷卡记录显示,院方在吴先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刷卡多达800多次。

骗保的这些伎俩,说实话比“医疗广告表演艺术家们”LOW多了,但凡医卫主管部门上点儿心,一查一个真,一抓一个准。为什么堂堂三级医院的骗保大戏都“蜚声省外”了,地方部门却要在媒体曝之后才有所察觉?在大数据早不陌生的现实语境下,有案可稽的是,2016年的数据是全国人民看门诊、急诊人次是79亿人次,人均在5.7次左右——那么,竟然有患者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一年看了113次病”,我们的医保系统都丧失了起码的预警和报警功能了吗?

这不得不叫人惊诧莫名:医保基金在少数地方上,果真已经牛栏关猫了?

事实上,医保基金并不宽裕。人社部官网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10月,医保基金收入14510.7亿元,基金支出11047.7亿元。另据人社部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2016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结存7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8.3%。这样的水平,虽总体平稳,但部分医保统筹地区仍存在超支风险。这个时候,如果医保基金还要在花式坑蒙拐骗中被打秋风,老龄化加速度来袭的中国,还有多少这样的血汗钱经得起灰黑利益链如此挥霍?

这些年,医保骗保事件屡禁难绝,早就从“打酱油买肥皂”升级到“规模化合谋骗补”的荒唐境地。尽管人社部多次回应:将大力打击医保欺诈、骗保的行为,完善医保定点机构的管理和退出机制,但是在实际医疗行为中,正规医疗机构的骗保行为已经成为医保基金管理中的巨大风险、且没有之一。

有人说医保骗保是利益分成机制的问题,也有人说医保骗保是医卫工作者的职业素养问题,还有人说医保骗保是刑罚绵柔下手不力的问题……这些说辞,或有道理,但论说到底,守门人缺位、监管者失责,这才是最具象最直接的真问题。大众媒体能察觉的惊天内幕,为什么专业监管失聪失明?患者和家属都心知肚明的规则猫腻,为什么地方职能部门又后知后觉?

制度设计若没有穷尽责任之力,道德和法治恐怕永远都会鞭长莫及。

眼下,真相要厘清、权责要对等,除此之外,我们更要思考的是:低级的骗保大戏究竟骗过了谁?一句话,监管不仅要有事后查究的作为,更要有自我检点、自我反思的勇气。当然,这“勇气”自我修炼不来的时候,纪检监察不妨给其加把力。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122/9830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