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8年度
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与展望
2017年11月01日 10:50
一、五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交出优异答卷
(一)宏观经济运行稳中求进
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是经济增长率、就业和物价。
第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从综合指标来看,2013年—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高于同期世界2.6%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经济体4%的平均增长水平,是相当快的。具体来说,这个增速超过了上世纪60年代发达经济体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水平。当时,一般的欧洲国家,年均增速也就是5%左右;美国的年均增速在6%左右;日本的年均增速快一些,达到10%左右,但70年代以后就降到5%左右。也就是说,从二战以后全球经济发展史的角度看,我国这五年经济增长也是一个很高的速度。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是52万亿元人民币,到了2016年的时候,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74万亿元人民币,以不变价格计算,相当于2012年的1.42倍。扣除价格因素,2016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2年增长29%,年均实际增长6.6%,在全球也是非常高的速度。而且我们的分母是13.8亿人。在西方国家中,美国人口最多,也就是3亿人;欧洲国家中德国是最多的,也就8000万人,但他们的人均GDP年均增速远低于中国。
从2012年到2016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已经从5940美元提高到了8866美元,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16个国家(地区)人均GNI排名中,从第112位上升到了第93位,前进了19位。
到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成美元是11.2万亿,占世界经济总量15%左右,比2012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中国在这五年中继续保持世界第二的位置。
从2010年开始,我国在全球经济总量排位跃升到第二位,并与世界第三的日本(2016年4.38万亿美元)、世界第四的德国(2016年3.36万亿美元)距离越拉越大。现在,排在世界第一的美国,其GDP达到18万亿美元。我国和美国的水平相差60%,但差距比日本、德国与我国的差距要小。
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来讲,2013年—2016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0%以上,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居世界第一位。这也反映出一个事实: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的力量中,中国一个国家超过了整体发达经济体的贡献。在全球GDP总量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占比达到近70%的水平。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这些经济体总体上增长大幅度放缓,而中国增长得比较快。也就是说,在增量中,中国远超这些经济体。
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着中高速增长的势头。初步核算,2017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932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增速与上半年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8%,经济连续9个季度运行在6.7-6.9%的区间,保持中高速增长。增长的稳定性在强化,各项指标都呈现向好的态势。
第二,积极就业政策显效。从就业的指标看,中国经济向好的态势更为明显。十八大以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都超过1000万,连续四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是1266万,2013年1310万,2014年1322万,2015年1312万,2016年1314万)。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农民工总量年均增长1.8%,每年新流入城市的农民工总量都上千万,这个态势应该说是向好的。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因为很好带动了就业的增长,所以是质量较好的经济增长。从理论上说,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经济增长率超过就业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较快,但就业增长较慢;第二种类型是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就业增长速度,这种经济增长带动的就业人数比较多;第三种类型是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持平。中国宏观经济面向好,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是相互协调的。特别是在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就业增长在一些年份中超过了经济增长。过去我们经济增长率在9%、10%的时候,带动的就业人员在1000万人左右;但是这五年中,我们的经济增长率在7%左右,就业增长人员却达到1300万人左右。
第三,价格态势平稳。十八大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相较于过去,价格处于平稳态势。我国上世纪80到90年代是物价上涨的高峰期,那时的消费物价年均上涨率都在3%以上,一些年份甚至达到两位数,比如1988年达到18.5%。2000年之后,中国有段时间价格也上涨得比较快。在2003年到2007年之间,生产资料主要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快,有的商品价格年上涨率甚至达到20%多。十八大以来,价格运行总体是平稳的。
当前,一些生产资料价格下行与经济整体下行相关联,给部分企业经营带来了困难。这种下行本身也是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些问题的表现,如某些行业产能过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价格下行大大削弱了消费物价上涨的冲力,使消费物价上涨没有突破3%。总的来看,价格的平稳态势对我国整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良性作用。
第四,“两低一高”的理想状态。从宏观经济三个总量指标看,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达到了理论分析角度的一种最佳境地,就是高增长、低物价、低失业率的理想状态:经济增长率在7%左右,就业增长每年达到1300多万人,消费物价上涨保持2%左右,失业率在5%左右。这样一个良性组合的态势,在全球也是一枝独秀。
从这些年情况看,全球在近十年左右的时间有三种状态。第一种,发达经济体的状态是低增长、低物价、高失业率。就是经济增长率比较低,在1%-2%之间,物价比较平稳,但失业率高企,欧洲有一些国家的失业率达到10%以上。美国近两年有所转好,之前有些年份也超过了10%。第二种是高增长、高物价、中等水平失业率。特别典型的就是印度,印度这些年经济增长率不算低,在6%左右,个别年份甚至到过9%,但通货膨胀率较高,有些年份达到两位数。而且印度尽管经济增长比较快,但失业率也开始上升,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物价上涨。所以,印度莫迪政府要改革币制。第三种就是低增长、高失业、高物价。这种类型是最不理想的,表现突出的是近几年的俄罗斯,物价高企,卢布大幅度贬值,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升高。当然,俄罗斯出现这种情况有特殊的因素:经济结构单一,财政主要依靠能源出口,加上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相比来说,中国这种情况是最优的,最近这五年在国际上也是少有的。
(二)结构调整平稳有序
这些年,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从纵向上看,7%左右的速度是中等的增长速度,但在全球看还属于高速度。经济增长率较高,就业增长人数不断增加,物价保持平稳,这种情况得益于结构调整。我国现在处于“三期叠加”状态,就是经济增长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虽然要经历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但这种阵痛是值得的,反过来看,结构调整还将会有收益期。
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从三大产业的结构角度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小幅下降,2012年占比9.4%,2016年占比8.6%,下调了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也在逐步下调,2012年是45.3%,2016年为39.8%,下调了不到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从2012年45.3%上升到51.6%,提高了6.3个百分点。从这三个产业角度看,结构调整在平稳有序进行。
第二,三个产业内部结构也在调整。第一产业内部调整的突出成效是,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比重上升。理论上,现在统计的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看,高新技术产业及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在上升。比如,这五年,装备制造业比重上升,技术水平也在提升。第二产业的占比从45.3%到39.8%,其中工业占到32%-33%的水平,建筑业约是6%-7%的水平。同时,建筑业的行业技术水平,特别是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的使用、机械化水平也在提升。从第三产业内部来讲,产业占比的上升本身就与内部行业结构调整有直接关系。第三产业包括物流、金融等在稳步前进,生产性服务业中一些新生业态规模也在扩张。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在加快推进,这种调整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当然,我国的三大产业结构和发达经济体还不一样,他们的结构特点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在60%-70%之间,第二产业的比重在20%左右,第一产业的比重也就是5%左右的水平。有些新兴经济体的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0%,有些第二产业的比重和我国差不多,在30%的水平。是不是因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没他们高,就是经济结构的质量不如他们呢?对此,我们要全面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不是很快。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近40年上升了二十多个百分点,但我们不能单纯用第三产业比重来衡量结构优化的程度。
第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所以必须有自己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很多工农业产品必须保证一定的自给率。从工业品上来说,必须有自主生产能力。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三大产业结构相对来说还是优质的。
比如,我国第一产业保持较高比重,才能保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这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第一产业的比重必须保证在一定的水平上;第二产业的比重在40%左右的水平,是有必要的。我国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实体经济体系。否则就会被西方国家“卡脖子”,像俄罗斯那样面临高物价、低增长、高失业率的情况。
第二,第三产业要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上。应该是第一、第二产业稳步健康,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调整,增加了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从而拉动第三产业的增长。不能像一些经济弱国,第三产业发展是建立在第一、第二产业比较落后,只能靠传统第三产业来吸纳就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要能对经济起到比较好的拉动作用。在这种结构状态下,2013年—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5%,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8.5个百分点。2016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已经达到53.6%,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
(三)实物产出丰富
十八大以来,我国实物产出平稳增长,许多主要农业品和工业品的产量在全球排名第一。2000年以后,一些新兴产业的产量在全球也排在第一位,比如手机、家电、计算机等。有的种类产量占全球总量的50%以上,这说明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平稳运行是有基础的。对现在某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现象,我们要反过来看,有一定的产能过剩也反映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健全,说明我国有抵御全球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实力。正是因为产出体系完备,在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快速下调的时候,中国经济还能够保持平稳运行。
(四)全方位发展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还反映在其他方面。建筑业方面,2012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约为3.6万亿元,2016年达到4.9万亿元,年增速一直保持在6%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不断放大。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37万亿元,到了2016年达到61万亿元。
货物进出口规模也不断放大。2012年的出口额为12万亿元,2016年达到了13.8万亿元,进口额也稳定在10万亿元以上。
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3年—2015年连续三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在全世界排名第一,2016年排在第二位。货物进出口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出口也开始发生实质性转变:出口货物不再是简单的轻工业产品,机器设备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在不断上升。
从交通运输看,铁路营业里程由2012年的9.8万公里增加到2016年的12.4万公里;公路里程从423万公里增加到了46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从9.6万公里增加到了13.1万公里;定期航班航线里程由328万公里增加到635万公里。
邮电业务,特别是快递业务,从2012年的56.8亿件增长到2016年的313.5亿件,成为邮电运输业发展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国快递业的起步是在2000年以后,短短十几年的时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快递市场。快递业拉动就业效果明显,成为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突出标志。另外,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从2012年的1.7亿户发展到2016年的2.9亿户。
(五)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经济的辉煌成就给人民带来了可感受到的红利,我国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510元增加到2016年的23821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两个突出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从这五年的趋势看,这两个指标是可以实现的。此外,近年来社会保障支出占总支出比重逐步抬升至12%,社保、医疗卫生、教育、保障房建设,这些与人民状况关联最密切的四项支出之和,占总支出比重已达37%。
十八大以来的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国防能力得以提升,我们在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时有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为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物质支撑,为我们实施“一带一路”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三个重要因素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就是,要在资源环境各方面因素可承受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在稳中求进的基调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是协调可持续的。协调是指,在发展中要注意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协调发展、国内外协调发展、社会各个阶层利益协调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是指,在协调发展中既保证当期的利益和发展,又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用当期的发展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当期的利益增长能够为后续的利益增长创造条件,而不是只顾当期,不顾长远。
第二,以改革促发展。我们要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之一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实施就是要在经济领域、行政管理领域、司法领域等各方面深化改革,把前期改革的效果放大,同时推出新的改革措施。用改革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制度基础。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对经济发展的根本支撑作用。
这五年经济领域的改革是不断深化的。比如“放管服”改革,主要是简政放权,降低企业运行的制度成本,降低人们消费的制度成本,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起到释放需求的作用。
再比如,财政的改革。实行税制改革,大幅度减税。单是“营业税”改“增值税”这一项,从2012年1月试点开始实行到2017年2月,“营改增”带来的减税总规模累计已超过1.2万亿元。还有很多对小微企业、对消费的一些减税措施。减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把更多资金留给企业,用来扩大投资,吸纳就业,拉动需求,保障供给。
在经济领域推出的一个重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优化供给结构,使供给和需求更好对接。这与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英国撒切尔夫人提出的“供给革命”不是一个概念,也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事。当时,西方国家经济停滞,要通过供给上的一些政策调整使经济摆脱停滞。十八大后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我国经济并没有停滞,增速在国际上也不慢。这是两者间的一个重大区别。
一方面,我国要在经济还没有停滞的时候,未雨绸缪,通过问题导向来优化供给,同需求变动相适应,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使供给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能够和消费的需求转变相呼应。这些年,我国的消费需求已经从排浪式的粗放消费转变成个性化、分层次的精细消费。另一方面,我国供给要提高国际竞争力,着眼长远。不提高国际竞争力,且不说国际市场,就是国内市场也会被外资占领。民族资本就会走向衰败,国内经济将会形成对外依赖。
GDP是指经济各种要素在一国之内带来的新增财富,是内资和外资在国内共同创造的,只有两者协调发展,争取让内资占主导地位,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通过主动调整资源在产业之间的配置,压缩过剩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保障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所在。
这些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些过剩产能逐步压减。由于很好地利用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我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已经超过了外商投资规模,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现在既是资本输入的大国、外商投资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资本输出的大国、对外投资的大国。
第三,宏观政策得当。我国实行了有效的宏观政策,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政策体系内部搭配合理。
现在的政策体系特点是宏观政策要稳、社会政策要托底。宏观政策要稳是指,一是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二是宏观政策也要分阶段,具有相机抉择性;三是宏观政策是准确的。具体来说,就是在财政政策上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上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就业政策上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这三大政策相互衔接,相互支撑。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减税增支。从减税的角度,把钱更多地留给企业、留给个人,保证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扩张;从支出的角度,赤字不断放大,保证供给,拉动需求。我国2016年赤字规模达到了21800亿,占GDP的比重3%,2017年的财政赤字是23800亿,占GDP的比重还维持在3%。一方面,减税把钱留给企业,稳需求;另一方面,支出扩张,又拉动需求,这样就带动了经济的增长。
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确保货币供应量的稳步增长,控制通货膨胀率。我们不是更多依靠释放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如果这样,就是完全走向单纯靠价格增长拉动供给。这条路在中国是不适合的,过去我们有过教训。价格过快上涨是一个信号,能引导资源配置供给向上走,经济增长率也会上去。但是,物价过快上涨会使中小企业最先衰败,从而减少了供给的增长,反而抑制了需求。当物价过快上涨时,货币贬值,工薪阶层消费支付能力缩小,就会把经济向下拉。所以,这条路是不能走的。我们要走的是货币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相吻合的道路,不能依赖货币超发。这样,财政的适度扩张是在现有的货币供应量之内的扩张,在当期不会引起物价过快上涨。
我国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各种手段促使就业增长,使更多人享受到发展的利益。首先,就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小微企业的减税,很多措施是和吸纳就业人员数量挂钩的。在“营改增”中,也是配合积极就业政策的,对一些就业吸纳力强的行业实行低税率;对一些新兴创新型吸收就业人员的行业,也实行低税率。比如,在扩大“营改增”范围时,我们给予技术服务、咨询服务、6%的税率,是三档税率中最低的。这些政策是相互咬合、相互支撑的。
十八大以来的经济发展,得益于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得益于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制度改革释放需求,得益于宏观政策与改革措施的相互衔接。这三方面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经济成就的主要原因。
三、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依然向好
要理性认识未来的经济增长态势:不能悲观,也不能过于乐观。
一方面,国际上有一种悲观论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就要驶入慢车道,甚至有可能走向危机,“唱衰”中国。这种论调是没有依据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国经济是有活力的经济,是回旋余地大的经济,再加上我们有良好的制度保障体系。所以,这种悲观论可以说是一种恶意攻击,干扰人们对中国的预期,我们必须警惕。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地认为中国经济会长期保持很高的速度,这是需要谨慎看待的。我国要追求经济的平稳健康增长,不是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中国经济在保持多年高速增长之后,规模已经达到11.2万亿美元。从客观规律角度讲,不会延续以前那么快的增长速度。而且,经济规模放大过快,也不是好事,会以资源环境的过度利用甚至破坏性利用为代价;同时,过快的增长又会引发成本增加,比如货币发行过多,赤字过度扩张等。我们要追求经济的平稳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态势要有信心。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向好,有内生的优势。从中国经济发展特点来说,有三大优势。
第一,人口多,内需大。中国有13.8亿人,比发达经济体的全部人口还要多。人口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强大支撑力量。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英国在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中期是全球最大的经济强国,人口也是相对比较多的;美国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成为第一大经济体时也是人口过亿。中国是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这是我们特有的一个优势。
第二,拥有良好的制度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对经济增长是有特殊支撑力的。比如,从政府体系上讲,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制度体系有强大动员力,政府能够发挥比较强大的经济增长推动力量,在推动经济增长的时候,能够起到一种西方国家政府起不到的作用,这是我们经济发展的制度优势之一。
社会主义制度是注重保障民生、注重让民众参与经济的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体系既有西方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共同优点,也有独特的地方。比如,要素自动流动是所有市场经济都有的制度优势,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这个优势我们有;在收入分配上讲究效率,是市场经济的一个优势,我们也有。
相比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拥有独特优势。一是:对于推动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政府主动创造了很多条件,从而确保了经济增长,这是西方国家当时所没有的。他们在推进城镇化的时候增加了贫困,我们在推进城镇化中总体上是减少了贫困。二是:我们有完备的国有经济体系。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没有过度私有化,保留了较大规模的国有经济,国有经济的主流作用是好的,在一些基础的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领域发挥了支撑作用。比如,公用事业领域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成本,保持了价格整体相对稳定。这种制度优势确保了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拥有良好的人力资本。人口多的国家,经济发展未必快。有很多人口过亿的国家,是经济规模相对小的国家,像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等。中国人口多,为什么经济还能够发展?因为有人力资源优势。中国现在高等教育人口规模是1亿多人,劳动力人口有7亿多人,还是比较充裕的,劳动力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所以,我国经济在未来保持健康的发展,是有特定基础的。
四、面临的挑战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面临的挑战,采取正确的措施予以应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四大挑战。
第一,资源环境的挑战。我国现在的资源环境承载率较高,未来怎样能够保证经济发展不依靠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来取得,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我们面临的事实就是这样,有很多需求没法释放,比如很多人都想买车,为了环境和资源又要限制买车。
第二,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我国的一些制造业水平、农业生产水平,特别是实用技术方面,落后于其他一些国家,导致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不尽快改变,我国经济增长就会受到重大挑战。
第三,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经济能不能正常增长,很重要一点就是收入分配问题。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往往经历这样一个阶段:经济增长了,但收入分配结构过度地向某一个阶层倾斜,其他阶层没有消费能力,经济就会下来,同时引发很多社会矛盾。所以,我国面临着如何在经济增长中更好分享增长红利的问题。一方面,怎么保持工资的正常增长,另一方面,怎么通过再分配手段,使相对低收入阶层也能够利益扩张,保证其享受到增长利益。目前,我国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挑战还将继续存在。
第四,人口老龄化。过去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在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化的条件下取得的,未来我国就要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力资源优势会逐步削弱甚至丢掉。怎么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怎么通过再分配手段平衡好老龄人口和当期就业人员、青少年之间的利益关系,使经济协调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贤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1101/9833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