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让中国智慧成为国际共识
2018年01月25日 14:56
2017年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国际倡议,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全球性挑战提出了中国方案,受到有识之士的高度赞誉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中国理念上升为国际共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不断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和重大国际活动,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展现中国担当。
一、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
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上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
当今世界安全领域威胁层出不穷,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更加突出。当今世界,人类的命运早已被紧密联系在一起,机遇与挑战、安全和发展相伴而行,恐怖主义、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等全球性安全问题愈加突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各种新型国际性犯罪的破坏性加剧,预防和打击犯罪成为全人类共同任务。联动性、跨国性、多样性,决定了各国唯有强化联合执法、多方共治,才能更好地应对日渐突出的安全风险。此外,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将不堪设想,由于海平面上升,有些城市正在逐渐消失;环境危机,沙漠化严重,导致很多物种失去适合的生存环境而濒临灭绝……
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言,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期待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而中国也从未在国际事务中缺席。在伊朗核问题、朝鲜半岛核问题、阿富汗、叙利亚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中国方案、中国声音从未缺席,为推动有关问题政治解决进程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在国际维和方面,中国支持并加大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力度,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加入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组建8000人维和待命部队,并免除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
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国方案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确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协调通过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在经济层面,中国继续为全球金融稳定与改革注入新活力。中国经济贡献全球经济增量的三分之一。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为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也将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扩大“朋友圈”。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中国将永不会寻求世界霸权,而是推动建设全球合作双赢的局面。国际社会应共同为和平努力。通过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只有一个,各国人民只有地球这一个共同的家。把地球比作一艘船,所有的国家比作船员,只有当每个人都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船只才可乘风破浪,并最终到达文明和幸福的港湾。
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行动指南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2017年1月18日,在日内瓦万国宫“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在演讲中给出了中国方案,再次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叩响了时代的最强音。
习近平在此次演讲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坚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五方面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描绘了蓝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行动指南。一年来,习近平在不同的国内国际场合的演讲、回信与署名文章,密集地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6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全人类进步的高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作出了顶层设计,并对全世界作出庄严承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指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我认为,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
一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应该全面禁止并最终彻底销毁核武器,实现无核世界。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
建设持久和平世界的中国主张,是建立在总结过去、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几千年来,人类在寻求安全与和平的历史中,走过一条非常曲折和苦难的道路。最近100多年,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又在冷战结束之后,见证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战争的硝烟。正如习主席指出的那样,这100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然而,这项任务至今远远没有完成。今天,人类面临的安全挑战与战争威胁,再次将世界置于发展前行的十字路口。如何实现和平发展、安全发展,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建立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反映了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反恐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各国要加强协调,要动员全球力量有效应对难民危机。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等问题都同地缘冲突密切相关,化解冲突是根本之策。当事各方要通过协商谈判化解冲突,其他各方应该积极劝和促谈,尊重联合国发挥斡旋主渠道作用。
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时大国拥有更多的资源,具备更强的能力,有责任也有义务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挥更大作用,为人类发展与进步作出更多贡献。无论在哪个时代,大国和睦,世界就能和平稳定;大国交恶,世界就会冲突动乱。面对当今各种全球性挑战,大国应当以人类和平发展的大局为重,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为世界各国遮风挡雨,而不能各自为政,独善其身,甚至相互对抗。
三要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习主席强调,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损人不利己。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我们要引导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着力解决公平公正问题。
四要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五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需要的是踏实的行动。按照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点主张,坚持对话协商,就要完善机制和手段,更好化解纷争和矛盾、消弭战乱和冲突;坚持共建共享,就要懂得“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的道理,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合作共赢,就要把握经济全球化这个历史大势,加强协调、完善治理,既做大蛋糕,更分好蛋糕,推动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坚持交流互鉴,不同文明就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坚持绿色低碳,就要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三、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习近平指出,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一大批早期收获项目落地开花。中国支持建设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一带一路”倡议是发展的倡议、合作的倡议、开放的倡议,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追求的是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2017年9月11日,第71届联大在“联合国系统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作用”议题下,通过关于“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要求“各方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改善全球经济治理,加强联合国作用”,同时重申“联合国应本着合作共赢精神,继续发挥核心作用,寻求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共同之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众所周知,“共商、共建、共享”是中方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所提出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中方强调,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不断朝着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已预示了这一原则的全球适用性。
“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主张与理念一并被纳入联合国重要决议,具有标志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的国际理念正在得到世界普遍认可并将惠及全球,中国正在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相融相近、相辅相成。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我们要建设的互联互通,不仅是修路架桥,不光是平面化和单线条的联通,而是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是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各国提出的许多发展战略或倡议和“一带一路”倡议有不少契合点,完全可以开展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是连接亚欧非的广阔“朋友圈”,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中国欢迎沿线国家积极参与,也张开臂膀欢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举。“一带一路”是共赢的,将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将为中国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设立丝路基金、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进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设等,目的是支持各国共同发展,而不是要谋求政治势力范围。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让沿线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汇集各方力量,引导、协调和组织政治力量、智库媒体、工商企业、民间组织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框架内各领域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政治、舆论、商业、民意氛围。我们欢迎周边国家参与到合作中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
责任编辑:郭浩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125/9838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