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前线》杂志

【2017-01】韩庆祥:哲学思维与治国理政

2018年01月25日 15:03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他强调,全党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注重运用哲学思维治国理政,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鲜明特色。

运用哲学思维化解我国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哲学思维化解我国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0多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矛盾、问题解决了,新的矛盾、问题又会产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首要是从破解种种矛盾、问题和难题寻找突破口。从总体上讲,主要是解决三大类问题:一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各种矛盾、问题和难题,其中最根本的是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二是我国相对发展起来以后进入整体转型升级这一新的历史时期,遭遇更多新的难题;三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在由大国成为强国的征途中,既成强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对我国的围堵打压日趋激烈。

问题倒逼改革。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历史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等哲学思维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入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把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其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是: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制度创新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运用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分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解决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了“伟大斗争”思想和坚定“四个自信” 思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之后,开局的首要问题,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主义”。道路决定命运。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且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来开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聚焦到、落实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这是一次具有宣告意义的集体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局”问题上旗帜鲜明地强调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给我们传递了两个重要政治信号:一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必须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因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同各种错误思潮和思想作坚决斗争;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必须同各种挑战、困难、风险作艰苦斗争。二是在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一个新境界的进程中,要坚定其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今天,我们在一定意义上具备了自信的客观基础,但一些人却在主观上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缺乏自信。这既是由于近代以来,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中国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也与西方某些国家对我国实行“和平演变”“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和“意识形态渗透”有关。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中指出,美国应动用军事、经济、技术等力量,诱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开展意识形态斗争”,打“攻心战”。正是针对一些人在主观上缺乏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实质就是要坚守我们的心理防线、精神防线和思想防线。这里讲的自信,其内涵主要包括心理上的信心和坚守;精神上的信仰和定力;方法论上,在进行纵向比较时不能狂妄自大,要多学习别国长处,在进行横向比较时不能妄自菲薄,要敢于正视自身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斗争”思想之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各种挑战、困难和风险,要以辩证思维直面难题、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他的坚定“四个自信”思想之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以战略思维在政治上坚守心理防线、精神防线和思想防线。

运用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分析使大国成为强国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解决使大国成为强国的发展之路问题,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当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日趋接近了。这意味着中国要实现由大国向强国迈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治国理政,如何确定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发展之路?

为解决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大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系统,是一种在由大国走向强国的更高发展战略层次上关系发展全局、遵循发展规律、推动发展转型、补齐发展短板、彰显发展使命的发展之路。新发展理念涉及的是发展中最基本关系,关联着由大国走向强国的最基本方面(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发展的关系),因而它关系着发展全局;遵循着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执政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因而它关系着发展根本;体现了由大国成为强国对发展的要求,因而它关系着发展长远;抓住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矛盾、问题和短板,因而它关系着发展短板;凸显了“共创共享”,因而它关系着发展使命。

其中最为根本和核心的,是基于“共创共享共治共赢”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现形式,主要是“共创共享共治共赢”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创”注重的是创新活力、发展效率与“做大蛋糕”,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共享”注重的是社会公平、和谐与“分好蛋糕”,涉及国家发展的目的。这二者共同涉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

实际上,我国社会历史越发展到较高阶段和水平,就越会把“共创共享”突出出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把“共享”作为落脚点,蕴含着深刻的涵义。当今,我国强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也体现这一点。要达到共创共享,就必须使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治理国家、市场、社会,在共创共治中实现共享共赢。

 

运用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分析治国理政的思路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解决治国理政的思路问题,提出了“中国梦”战略思想。

在整体转型升级这一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治国理政,如何选定其思路?思路一般由目标和路径两个层面组成。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目标和手段的辩证法,首先确定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着,他运用系统思维,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路径),即实行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合力,把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治理机制有机统一起来。这就是他提出的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动力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治理机制),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平衡机制)。

这一思路的核心要义,就是通过党政主导力量(治理机制)、市场力量(动力机制)和人民主体力量(平衡机制)合力以实现中国梦。

运用哲学思维分析治国理政的方略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哲学思维分析治国理政的方略问题,提出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

在整体转型升级时期如何确定治国理政的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找到了,这就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5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20次集体学习,主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从整体上全面深入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哲学基础。因而,要从整体上全面准确深入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最好从哲学思维入手。

第一,运用历史思维和系统思维,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提出和意义。党的十八大以前,我们党注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我国历史发展过程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发展新要求,在具体实践方略上既注重“全面协调”,又抓住“战略重点”,集中做“四件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把这四件大事加以整合,便形成一个严密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四个全面”。对这一有机整体再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提升,便可发现它们之间构成一个逻辑系统,具有内在联系,即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三个战略举措(手段)。正是基于这种思考,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正式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反映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具有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且体现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这一顶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把一些人从工作中的片面化、碎片化、枝节化、短视化倾向,引导到关注我国长远发展、全局发展、根本发展上来,力求使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根本要素、基本环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彼此理解,进而使我国改革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具有总体布局、有章可循,并上一个新台阶;又自觉地把社会发展的动力、平衡和治理具体统一起来,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相对注重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全面依法治国相对注重社会的平衡与秩序,全面从严治党相对注重全面提高党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能力。

第二,运用战略思维,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和实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意味着他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放在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中来思考。要言之,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置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框架中来把握:围绕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在这个“施政纲领”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其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三个“战略举措”。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总体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奠定“战略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战略基础—强大动力—法治保障—领导主体”构成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完整的逻辑结构和系统。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中,凸显出治国理政的精髓,这就是首先要把握好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治理机制。

运用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分析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解决经济领域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问题,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发展动力也不足。如何寻求当代中国发展的再生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想。在他看来,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他所讲的发展,是稳中求进且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是发展稳、代价小的发展,是具有质量效益的发展。要实现这种发展,就必须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战略转变,必须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革命。这实质上是一种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是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其核心思想:

一是在哲学上,要树立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正确把握发展与代价、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辩证关系,以实现发展稳、代价小的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意味着短期会有“代价”,但从长期战略看,一定会有高质量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在经济上,就经济发展规律本身来讲,要实现转型升级。这就是由粗放式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创新驱动,由速度、数量走向效益、质量。尽管这种转型会有传统方式的惯性和路径依赖,也有震荡和烦恼,但总体的历史趋势,是向经济持续健康方向发展的。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历史必然。

三是在内涵上,既注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又强调精准满足人民需求,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政府的供给效率和能力,实现政府与市场的优化运作,解决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

运用历史思维和系统思维分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历史思维和系统思维分析政治领域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是“起飞”。这个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做大蛋糕”和“追赶西方”。怎样才能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性,使国家主导体制呈现出来。这种体制的本质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自上而下运作和逐级管制。这种体制的独特优势,就是容易动员组织国家一切资源、力量办大事。这种大事,就是“做大蛋糕”和“追赶西方”。

历史和实践证明,这种国家主导体制较好地完成了这两大历史任务。然而,这种国家主导体制也有历史局限,那就是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有效制约,易导致腐败和不良作风。如何既保留并发挥好国家主导体制的独特优势,又能克服其弊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条有效路径。国家治理现代化之实质,就是为治理国家公权力提供一种现代化的制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党政主导、社会参与、法德并治、协商共治、能力现代。与此问题并存的还有另外一个重大问题,即在当今我国相对发展起来以后,要进一步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凸显出来的“政党、国家、社会和公民”四者之间的关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我国现代化的进程,首先是结构转型的历史进程,即通过“领域分离”,使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从过去对政治领域的过度依附中相对独立出来,形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新型社会结构;随着结构转型,会发生“力量转移”,即市场(资本)的经济力量、社会(公民参与)的力量会逐渐增大,国家的政治力量也要发生转型,由统治、管制走向治理和服务。由此便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有效治理好政党、国家、社会、公民及其四者之间的关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为系统处理政党、国家、社会、公民及其关系提供一种现代化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依然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它把国家主导体制的独特优势充分保留下来了;这种模式旨在运用法治和德治方式来治国理政,来治理国家公共权力,把国家公共权力管在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克服国家主导体制的弊端;这种模式注重法治、“政”治、协商共治、能治和自治等系统治理,既体现了对民众诉求的尊重,又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还有助于凝聚力量进而攻坚克难;这种模式既强调党用制度体系管理国家,又注重提高党运用国家制度体系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还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公民行为。

显然,这种模式把政党、国家、社会、公民相对划界,明晰各自的功能和治理方式,同时又注重四者之间关系的系统协调和优化。这有助于有效解决我国整体转型升级进程中凸显出来的“政党、国家、社会和公民”四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为治理国家公权力以及政党、国家、社会、公民及其四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现代化的制度模式,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的精髓。

 

运用辩证思维分析思想分化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解决我国一些人的思想分化问题,提出了“中国梦”思想和“核心价值观”思想。

1978年以前一段时期,我们强调“一”而淡化“多”,由此导致“思想僵化”;当今,“多”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一”,由此导致某种意义上的“思想分化”。这会动摇我们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如何解决思想分化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使人们凝聚共识;要凝聚共识,就要寻求“最大公约数”。这个最大公约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为实现中国梦是所有中华儿女和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追求,凝聚了国家、民族、人民和个人的共同理想,因而它是对实现未来更高目标、更大梦想的一种政治动员,也是用中国梦这一大众话语来表达共同的奋斗目标,以此来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

解决思想分化问题,还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内化于心,践行就是外化于行。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就必须努力做到“认知”、“认同”和“认真”。认知,就是记忆、理解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既从本质上坚守社会主义文化,又合理借鉴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因素,还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就是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认同,就是要做到三个一致,即说与做一致、宣传活动和实践效果一致、价值理念与制度安排一致。认真,就是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通过制度安排、政策制定、具体措施(落实、落细、落小)、坚持环境建设和领导垂范相统一来实现。总而言之,就是通过确立共同目标和共同价值观以凝聚共识。

运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分析参与全球治理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分析参与全球治理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提出了“参与全球治理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在“中国由大国成为强国”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以往,我国的外交理念和基本思路是“韬光养晦”。这有其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统一,既注重和平发展,又强调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现了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

第一,中国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一种战略性考虑。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实现中国梦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纵观世界历史,依靠武力对外侵略扩张最终都是要失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中国机遇转变为世界机遇,把世界机遇转变为中国机遇,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不惹事也不怕事。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要广泛宣传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

第二,围绕“和平发展”理念,建构中美、中俄大国关系。这是两个重“点”。这里体现了既讲对立又讲统一的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在中美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梦与美国梦是相通的,中美应该也可以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上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中美要加强对话、增加信任、相互尊重、发展合作、管控分歧、合作共赢,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中美合作可以成为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在中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发展面向未来的关系,发展合作共赢的关系,发展两国人民友好关系。

第三,围绕“合作共赢”理念,发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搭建好中国与东盟、中国与欧洲这两条“线”。在与东盟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注重我国在经济发展上加强建设海上合作共赢模式,这就是共同建设连接中国与东盟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其核心理念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在亚欧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亚欧大陆桥,认为这是和平稳定之桥、增长繁荣之桥、改革进步之桥、文明共荣之桥。欧亚在经济发展上的合作模式,就是共同建设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内容是,加强政策沟通,加强道路联通,加强贸易畅通,加强货币流通,加强民心相通。丝绸之路的精神是,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和平。他指出,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尽管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会遇到诸多难题,但这种战略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当代中国发展新要求,一定会一步一步实现的。

第四,围绕“文明互鉴”理念,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互联互通,把亚洲和欧洲连为一体,打通欧亚大陆桥这两个“面”。

第五,在周边关系上,要坚持“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要真正实现上述所讲的“点”、“线”和“面”,周边外交显得尤为重要、最为关键,一定要破好这个“局”。他强调,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要与时俱进、更加主动。其基本方针是睦邻、安邻、富邻,基本理念就是亲、诚、惠、容。只有处理好周边外交,才能真正打开国际外交的全新局面。

第六,在中非关系上,要建设中非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对待非洲朋友讲“真”,开展非洲合作讲“实”,加强中非友好讲“亲”,解决合作中的问题讲“诚”。

第七,在亚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亚洲发展需要转型升级,亚洲稳定需要共同呵护,亚洲合作需要更进一步。要勇于创新,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要同心维护和平,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要着力推进合作,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有效途径;要坚持开放包容,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要积极建设“加强对话、信任与协作,共建和平、稳定与合作的新亚洲”,使亚太地区实现共同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联动发展。中国坚决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大力促进地区发展繁荣,致力于构建横跨太平洋两岸、惠及各方的地区合作框架。

第八,在中拉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拉关系新发展。政治上,要坚持真诚友好,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继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经济上,要抓住双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机遇,深挖合作潜力,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利益融合,建立持久稳定的互利经贸合作伙伴关系;人文上,加强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

运用主客体辩证法分析全面从严治党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运用主客体的辩证法克服“四种危险”,并且为了使我们党自身过硬、进而提升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治国理政的领导主体,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整体转型升级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打的“铁”更加坚硬(矛盾、难题、风险、挑战、任务等),作为打“铁”的主体即中国共产党人自身必须硬。我们的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自身不是很硬,存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当务之急且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克服“四种危险”,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自身真正硬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从先进性、纯洁性高度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主要是围绕“打铁还需自身硬”加以阐释的。一是“打什么”:“三个全面”和“三个伟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要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还要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和进行“伟大斗争”。这“三个全面”和“三个伟大”是坚硬的“铁”,非常难打,需要攻坚克难。二是“谁来打”:“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是打铁的主体。三是“是否敢打”:“敢于担当”。中国共产党人打的“铁”非常坚硬。这就有一个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的问题,即是否敢于担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坚硬的“铁”,积极向上,勇于拼搏,以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来打“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要具有“钉钉子”和“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真正做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四是“怎么打”:“凝聚力量”。要把“铁”真正打好,中国共产党人要凝聚力量,包括凝聚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五是“能不能打好”:破解“四种危险”,使党自身硬。要把坚硬的“铁”打好,中国共产党人就必须克服自身的短板,使自身真正“硬”起来。针对“四种危险”,我们党要硬在精神、硬在能力、硬在作风、硬在纯洁。硬在“精神”针对的是“精神懈怠”问题,强调在全党进行宗旨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硬在“能力”针对的是“能力不足”问题,要积极倡导学习之风,建立学习型组织,强化执政能力建设,努力克服本领恐慌。硬在“作风”针对的是“脱离群众”问题,强调牢记党的宗旨,加强作风建设,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要求做到“三严三实”。硬在“纯洁”针对的是“消极腐败”问题,注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在反腐倡廉上敢下重手、敢打“老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六是“打成什么”: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人打“铁”的根本目标,就是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125/9838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