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李志生:明清时期为何才女辈出?
2018年01月26日 16:41
李志生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明清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大批才女?这与当时男女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巨大关系。当时的男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成就,或者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参加科举考试是最重要的途径。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明代,内容是从四书、五经来出题,写作形式是八股文。无论是四书五经的题目,还是写作的形式,都非常僵化,因此,当时社会上的很多人都觉得受到束缚。在非常束缚的情况之下,大家自然的反应就是要得到解放。所以在明代的时候,就出现了解放的声音。
那么,为什么男人束缚要关注到才女的作品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才女的作品不是模仿的,不是强逼背诵下来的工整的东西,而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东西,他们称之为“清物”,这种“清物”是没有污秽、芜杂的东西,是没有被社会其他东西所沾染的妇女的声音,是非常自然的声音。男人受到很多束缚之后,希望有一种解放和自然的声音,所以就关注到才女的声音。当时的社会是男人唱主角的,因此男人关注了这样一种东西,在社会上就会有反应。
另外,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大批量的妇女文化作品,胡文楷的《历代妇女著作考》里共收录女性作家4000余人的作品。明代是社会非常富足的时期,特别是明末清初时期。我跟大家说一个数字,这个数字是国外学者研究的,他说在1800年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大约从世界上进口(或者说获得)了6万吨白银,占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社会富裕的程度可以想见。
为什么有这么多白银进入到中国?或者说为什么有这么多货币进入中国?因为当时白银是可以作为货币来使用的,当时中国有非常好的其他国家需要的东西,所以有这么多白银进入中国。这样,财富增加了,家里就有条件读书了。明末清初的时候,2两银子可以买一本书。2两银子虽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因为当时富裕了,特别是江南地区,很多家庭富裕起来了,他们可以有藏书,所以即使一本书2两银子,他们也可以拥有若干的书。
家里有若干藏书,参加科举考试的儿子可以阅读,女儿也可以阅读,所以识字读书、有知识的女孩也增多了。所以,财富增加之后,家里的藏书增多了,男孩受益,女孩也受益。当然,受益的女孩毕竟还是少数。2两银子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我们以1两作为一个单位,在明末清初的时候,1两银子可以买大3.2石米,2两银子就是当时买一本《封神演义》的钱,这些钱够一个女孩吃一年的口粮;1两银子还可以买到320斤盐、80斤茶、200张纸、400支毛笔;一个中等的劳动力,一年管吃管住之外,可以得到5两银子。所以拥有一定数量的书是一些富足人家可以承担的。有了钱,大家可以读书,可以藏书,在这种情况之下,当时的私人印刷也成为一个行业。书商看到了这个机会,大家需要什么书,就出什么书。比如《封神演义》、各种旅行的书等,渐渐成为一个风气。同时,刚才讲的4000位才女都有作品流传下来,书商也看到了这个机会,开始出版这些才女的著作。
为什么有这么多作品出现?一是受益于图书的增加,二是因为女孩读了这些书之后,出版商又反过来出她们的著作,这些才女又成为了出版商赚取财富的手段。那么,才女文化就有了一个大发展。在明代经济有了一个大发展的情况之下,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多了,出版作品的机会也多了。
除此之外,才女也成为可以为家里创造财富的人。过去女孩是不能抛头露面的,也不能给家里赚钱养家,现在女孩无论是出版著作之后给家里挣到荣誉,还是做闺塾师或者写作来给家里头挣到实实在在的银子,大家可以看到,家庭对女孩的教育予以了重视。大家都重视,家里重视,家族重视,社会也也开始重视,因为别的地方也开始出现才女,我们这个地方的才女会不会比别的地方要少呢?因此,社会上出现了互相比赛的情况。你那个地方才女多,我这个地方才女更多。这样,在各地修的地方志里,慢慢出现了“才女”这样一个门类,地方上也开始认为这是该地的骄傲。家里也认为是一个骄傲,因为女孩可以赚钱,是家里财富的象征:我家的女孩可以受教育,可以写诗文,透出我家庭的与众不同,是家庭的一种身份象征。推而广之,才女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一种风气,大家都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当然这是历史进步的一种表现。
过去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少,即使有受教育的机会,也不像这样被大家公认为一种荣誉。才女作为一种荣誉的象征,无疑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向前发展。所以,才女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向前进步的好现象。当然,在妇女受教育或者说女子出版作品成风的情况之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支持的声音强调,女子应该受教育,应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比如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有一句著名的词,叫“自来淑女,无不知书”。虽然上层家庭都强调女子要受一些教育,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在才女兴盛的情况之下,又出现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言论。明末清初的时候,一个叫做陈继儒的学者就提出,“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无疑是与才女风起云涌的情况背道而驰的声音。
这实际上就是当时的两派:一派支持女子受教育,强调“自来淑女,无不知书”;另一派强调女孩“多识字无益而有损”。说为什么不教女孩多读书呢?就是要防微杜渐,比如你读多了类似的《牡丹亭》的情诗情书之后,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况,如不守贞节。
明朝末年,有一个女子写了一部女教书,叫做《女范捷录》,这也是女四书之一。女四书的作者全是女子的,都是非常有才华的女子。《女范捷录》作者刘氏(王相的母亲)就说,女子“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话说得特别不对。她说,从古代的咏絮之才,“到古者后妃夫人, 以逮庶妾匹夫,莫不知诗”,这些人都没有德吗?并不是这样,“女子之知书识字,达礼通经,名誉著乎当时,才美扬乎后世”。刘氏的话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说法的批评。
明朝才女的故事很多,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有一个才女叫做顾若璞,顾若璞活了90岁,是明清之际杭州闺秀诗坛之冠,著有《卧月轩稿》。顾若璞从小就非常聪慧,通《孝经》《论语》《易传》诸词赋;出嫁后,读书不辍,“自四子经传以及《古史鉴》《皇明通纪》《大政记》之属,日夜披览如不及”;“日月渐多,闻见与积,圣贤经传,育德洗心,旁及骚雅词赋,游焉息焉,冀以自发其哀思,舒其愤闷”(《卧月轩稿·自序》)。
顾若璞有一首词叫《读〈四声猿〉调寄〈沁园春〉》:“木兰代父沙场,更崇嘏名登天子堂。真武堪陷阵,雌英雄将;文堪华国,女状元郎。豹贼成擒,鹴裘新赋,谁识闺中窈窕娘?须眉汉,就石榴裙底,俯伏何妨?”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到,这是一个非常有气魄的女子,而且常跟其他妇女讲经济大事、政治大事,是一个奇女子。她自己也认为自己有才华,她说,“使吾得一意读书,即不能补班《十志》,或可咏雪谢庭”。如果让我一意读书,不操持家务的话,我可以像过去的学者班昭似的,能够补《汉书·十志》,也能够咏雪谢庭。在顾若璞的引导之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子诗社。
顾若璞家族也有诸多才女。侄女顾之琼字玉蕊,工诗文骈体,有《前后北征赋》《撷芳初集》《序初阳台》《西溪渔父》《河渚花隝》《净慈寺》诸诗。长媳丁氏,名玉如,字连璧,能诗。外族孙女顾姒、顾长任均为名重一时的女诗人,顾姒字启姬,有《静御堂集》《翠园集》;顾长任字重楣,号霞笈仙姝,有《谢庭香咏》《梁案吟》)。孙女黄智生早慧,诗名远播,未婚早逝。外孙媳妇林以宁,有《墨庄诗文集》及《凤箫楼集》。
另外,顾若璞还做了一件有气魄的事,就是给两个儿子分家。历史上母亲在生前给儿子分家的不是太多,一般是在母亲去世之后,儿子自然分家。但是顾若璞在生前就给两个儿子分家了,她的原因是什么呢?她说:“九世同居,时旌其义;二难孝养,并以德称。第情不隔而事或睽,丰俭之异尚,多寡之各适,好恶之不相符也。人情异同,其数多端,岂能一一如我之愿?”“及我年力未迈,一一分清;使知家道之艰难如此”。久世同堂很难做到,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每一家的情况不一样,每一个人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在我未年老之前,一一分清,使你们两个孩子不因为这个闹纠纷,也使你们知道理家的不容易。
另外一个才女叫做谈允贤,谈允贤是一个女医,历史上关于她的材料很少。她写了一部著作,叫做《女医杂言》。在《女医杂言·自序》里,谈允贤讲到了自己为什么学医、怎么成为著名的医生。她的曾祖父入赘到了同里的一个医家,从此他们家就有了医的传统。她祖父辈时,她的祖父开始做官的同时行医;到她父亲这一辈时,她的父亲和两个伯父都去参加科举,没有时间行医了,所以她父亲一辈就没有人做这个事情了,那么,她祖父的医就传不下来了。谈允贤经常陪在祖父母身边,祖父母觉得这个小女孩很聪明,说那就就交给她吧!然后她的祖父就教她读医书、把脉、做丸剂、做汤剂等。等到她结婚的时候,得了大病,生的三个孩子也接着得病,都是她的祖母和祖父来看病,特别是她的祖母,因为她主要是跟着祖母学医。她的祖母手把手教她,慢慢她也就知道了自己和孩子病了需要什么药。后来她的祖母去世了,她非常伤心,说自己奄奄一息,快不行了,她母亲都觉得她活不过去了,私下给她料理后事。后来她做了一个梦,梦见她的祖母跟她说,你死不了,治你病的方子在哪一本书、哪一卷里。她勉强起来去找,一吃这个药,果然好了。这或许是她在梦里自己想自己这个病如何治,然后想到这是她祖母教的。最后她好了,活到了95岁。
跟谈允贤同时期的女子非常幸运,因为当时女子找男医看病非常不容易,要讲男女是授受不亲,明清时期又非常强调妇女贞节,找男医来看病,号脉时要用一个帕子给盖上。所以能够找到像谈允贤这样一个女医来看病,在当时那是太幸运了。
当时谈允贤的家人也非常为她自豪,谈允贤的侄孙谈修在《重刻〈女医杂言〉跋》中说:“余在龆龀,目睹其疗妇人病,应手如脱,不称女中卢扁哉!”说她是女中的扁鹊。谈允贤的弟弟谈一凤在《跋〈女医杂言〉》 中说:“乡党女流得疾者,以必延致为喜。”
谈允贤是与以诗文之才、书画之才名于一时的女子不太一样的才女,也是非常突出的一个女子。首先,她有高超的技艺给妇女看病,留下来的《女医杂言》都是她给女病人看病的医例。第二,在男人把持医学的主流情况之下,她可以读医书,受到社会上男性的推崇,在当时的医学界有很高的声望,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她是另外的一类才女。
以上是闺塾师的今世,也就是明清时期的才女。我们通过几个例子,给大家说明了这个时期的才女的情况。比如有将近4000位女子留下了著作,有吴人的三位夫人写出的第一部女性评论著作,有像黄媛介这样真正的塾师,有像顾若璞这样的非常有威望又有气魄的才女,还有像谈允贤这样医术高超,与男医不相上下,在男人把持的医学里面占有非常重要位置的的女子。这就是闺塾师的今世。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126/9839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