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轶事趣谈

站台票:淡去的回忆

2018年01月26日 10:50

 

 

 

工作人员在火车上向旅客介绍青藏铁路纪念站台票。

中国铁路新版首枚《丁酉年》生肖站台票,全套2枚。

熊本站纪念站台票

    

我国第一套彩图纪念站台票,一套五枚。

英国王室专列停在当地火车站,据称该专列靠生物燃料驱动,每年耗资80万英镑。

站台票,也被称作月台票,是人们曾经用来进入车站站内接送亲朋好友的一种凭证。站台票的历史不过百余年,随着近年来各地陆续停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站台,是别离或重逢之地,一张站台票记录的不只是一段行程,更是承载着生活轨迹的变更和逐渐模糊的记忆。

1 世界第一枚站台票比邮票早10年

说起站台票,不得不追溯世界铁路的起源。

铁路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18世纪7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为传统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带来了曙光。但起初,铁路并不是为火车而是为马车铺设的。因为尽管当时已经出现了蒸汽机车,但安全尚无保证,经常会出现翻车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因此行走在铁路上的车大部分仍是用马牵引的,更像是“有轨马车”。一匹马拉着3吨重的货车,以6公里的时速运行,这种运力极其有限。

1823年,英国工程师乔治·史蒂芬森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蒸汽机车牵引的公众铁路——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虽然只有40公里,但三年时间花掉了6万英镑的短期贷款。这条轨道,在达灵顿西面采用了石头枕轨,东面用橡树枕木。史蒂芬森曾力图全部用石头,但因采石场距离东部太远,运输费太贵而作罢。

1825年9月27日,得知斯托克顿至达灵顿铁路要开通,一大早,铁路沿线就挤满了看热闹的人。蒸汽机车由史蒂芬森和哥哥詹姆士驾驶,机车后面挂着一节客车车厢,乘坐着铁路建设董事会的成员,客车车厢后面是21节运煤的货车车厢。看着喷云吐雾的“怪物”,路边好奇的观众纷纷跳上车过把瘾,原本只能容纳300名乘客的火车生生地挤进了500多人。他们有的坐在空的货车车厢里,有的坐在装满煤炭的车厢顶上,还有的甚至扒扶着扶手,身体悬挂在车厢之外。

火车启动后,速度不断加快。没过一会儿,机车出现了故障,一节车厢的车轮也掉了,尽管如此,两个多小时后火车到达达灵顿时,1万多名观众向他们致意。待煤炭被卸下后,工人们稍事休息,再度出发,又有550多名乘客挤上了列车。

也许是人们的狂热,激发了精明的商人们抓住商机。在乔治·史蒂芬森1830年设计开通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时,全欧洲最为著名的缪斯顿铁路公司在发售火车票的同时,专门制作了一批带有纪念意义的“送亲月台证”——这就是铁路站台票的雏形,也是最早的站台票,比第一枚邮票还要早10年。此后,站台票就与铁路运输形影相伴,成为了铁路发展的见证者。

当年一张站台票的价格已无从考证,但对火车情有独钟的英国贵族们想必是不会吝惜的。据记载,1851年伦敦举办博览会,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有150万人坐火车从全国各地赶来参观。假如其中有十分之一者购买了站台票,铁路公司也能得到一笔不菲的收入吧。不愿忍受在寒风中等车的待遇,或嫌站站停的慢车旅程太长的贵族绅士们干脆买专列车票,平均每张25英镑。

 

2 我国硬质卡式站台票“服役”达70年

我国铁路站台票起源于火车站整顿站内秩序。

1906年,为防止意外发生,火车站规定送行者一概不得随便出入车站,但经常会遇到有要紧事件或者行李过多者,铁路监督部门特地印制发售“送客车票”,凡接送旅客的人都可以购买,凭票出入车站。每票只用一次,票价五枚铜子。

1910年站台票已经正式开始发行使用。当时站台票式样简陋原始,就是一张硬纸卡片,5厘米长,2.5厘米宽,形状类似于火车客票式样,首先在哈尔滨铁路站线上使用。站台票上面印有日期、面值、车次、编号、发售车站站名和使用说明等。

谁能想到,这种白底黑字、“豆腐干”一般的站台票,一直沿用到上世纪80年代,“服役”时间长达70年之久。期间,站台票的票面内容随着年代略有不同,价格也从一分、二分、五分逐渐变为一角、两角、五角、一元。

站台票是专为进出车站到站台接送旅客的人员发售的一种凭证。一张车票可以购买一张站台票,当日有效。后来为了方便外事、旅游单位进站接送旅客,还发售过月、季定期站台票,收费标准不少于每天一张站台票票价计算,有效期为三个月。

站台票第一次“变脸”是在1984年国庆35周年前夕,北京铁路局北京站率先推出新中国铁路局的第一套(五枚)彩图纪念站台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票面内容包括天安门、长城火车、故宫全景、北京站夜景和京城新建筑, 面值统一为一角钱。与原来相比,此套站台票设计新颖、印刷精美,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很快,各地铁路部门纷纷效仿。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各地铁路部门共设计发行了12套48枚彩图站台票,正面内容以人文景观、自然风景、车站楼舍等为主。各地票面尺寸不一,多为60毫米长、15毫米高,比原来“黑白小硬板”扩大了6.5倍。也有的尝试使用100毫米长、18毫米高的“大块头”或者更小的迷你版。

1992年,铁道部以文件的方式,对站台票的规格、编码、用字等做了统一规范。站台票终于结束了“大小不一”的命运,不仅可以作为进出站的凭证,而且还可以承载艺术、传承文化的理念,展示铁路建设的重大成果,走入铁路站台票历史上新的一页。

进入2000年后,我国彩图站台票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4年中国铁路站台票以每年近千枚的速度发行。到2003年底,彩图站台票的总设计发行量累计超过4000种。各铁路局在不断加速变换站台票图案和发行频率的同时,又纷纷出台了加字票、特种票、磁卡票、镀金票和丝绸站台票等。

随着铁路网越织越密,国内许多城市开通了高铁、动车,特别是实行了火车票实名制后,多数铁路客运站陆续停止售站台票,至此,延续了100多年的站台票在我国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渐渐成了收藏界的宠儿。

3 日本持站台票可以进车站会友

站台票虽然起源于英国,但随着欧洲铁路线网的四通八达早已销声匿迹。

在英国、德国等许多国家,火车站多是开放式的,通常情况下旅客不需要检票,可以直接出入车站。站台几乎见不到工作人员,全靠电子站牌明晰的指引,只有在火车开动后,才偶尔能看到查票员在车厢里查票。查票员可在车上协助乘客补票,但若查到逃票者,除补票外还将被罚款。

在日本,站台票不仅方便了民众接送亲友,而且还逐渐发展为铁路文化的一部分,很多“铁路迷”热衷于收藏站台票。站台票在日本被叫做“入场券”,因乘车之外的目的进入车站时需要购买。日本首次发行的站台票是1897年由山阳铁道售出,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日本的站台票有硬质票和软质票两种,软质票用完后车站将会回收;硬质票则多是为“铁路迷”收藏准备的。

据日本媒体报道,2014年为纪念一段铁路开通100周年,九州铁路公司熊本分公司在熊本站推出了该县萌熊吉祥物“KUMAMON”形状的纪念站台票。票面上印有“KUMAMON”戴着红黄两色线条九铁制服帽敬礼的身姿。背面有一栏用来记录发行日期,可在销售窗口盖上日期戳,同时还印有序号。铁路公司号召人们“来熊本时务必买一张留作纪念”,很快,这种纪念站台票就售出上千张。

大多数人购买站台票的目的是进站送人、接人,也有的进入车站完全是为了会友。日本很多车站内部各类设施丰富,如书店、饭馆、便利店、咖啡厅,甚至商场等,不少日本人相约在车站内部见面聊天、喝咖啡。日本大多数车站都规定,持站台票进站者,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能进入列车车厢,规定持站台票在车站内滞留时间最多不能超过2个小时。

一般来说,站台票价格与车站车票起步价等额,在120日元到170日元之间。除一般的站台票外,日本有一部分车站还发售“月票式站台票”,持票者每天都可以多次进出车站。这类站台票的购买者大多数是因附近交通问题需要穿过车站的人。

另外,还有一些站台票沾了温馨车站站名的光,而让人另眼相看。如日本旧广尾线有“幸福站”“爱国站”,这些车站的站台票因良好的寓意受到收藏者的青睐;室兰本线“母恋站”的站台票,经常被用作母亲节的礼物;德岛线的“学站”、纪州铁道线的“学门站”站台票,又常被备考学生们收藏,希冀考出好成绩。

4 因站台而和文艺作品结缘

空无一人的火车站,一个中年搬运工手推轻便行李车出现在月台的前方。画面后景中,一个黑点很快变成清晰的火车呼啸而来。火车减速,车身沿着月台缓缓停下。车厢门打开,熙熙攘攘的旅客走下火车……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用活动摄像机拍摄的《火车进站》公映,虽然这部短片不到1分钟,但成为世界电影诞生的象征和标志。

这似乎也注定,电影与火车、站台是与生俱来的好搭档。就如张爱玲在《异乡记》中所说:在我,火车站始终是个非常离奇的所在,纵然没有安娜·凯列妮娜卧轨自杀,总之是有许多生离死别,最严重的事情在这里发生……因此,在各地陆续停售站台票后,不少“铁路迷”深感惋惜:电影里列车缓缓而行,站台上紧随列车双手相握、奔跑的画面将一去不复返。

受功能所限,站台票的使用范围仅在“站台”,但同时又得益于“站台”,这个“伤别离”和“再相聚”之处,使这张小小的站台票天生就有温度:朱自清在站台上和父亲作别,看着父亲的背影穿过铁路去对面买橘子,想必父亲深青布棉袍里一定有一张硬卡片站台票……

“大声叫伊的名字伤心泪滴,月台票替阮(我)悲……”台湾一首经典情歌《离别的月台票》中,深情地唱出无数情侣隔窗挥泪分别的离别之景。

在百度上搜索“站台”,有关歌曲更是不下百首:《伤感的站台》《午夜站台》《离别的站台》《那飘雪的站台》《相思的站台》《站台上的两个人》《站台送别你的爱》……可见,对于乘坐火车远行的乘客,站台上,握手告别,脉脉含情,或是泪眼相对,亦或微笑祝福,所有的一切凝固在那一刻,无论这里充满的是心酸的离别、重逢的欢乐,还是永久的等待或者浪漫的邂逅,站台票都记录下那些曾经的故事。

你知道吗

站台“1米线”的由来

火车站台上都会有一条颜色醒目的“安全线”,通常离站台边缘有1米的距离。“列车进站,请站到白线以内……”当列车快进站时,工作人员会持喇叭或者小旗警示过往行人:车辆尚未停稳,千万别越过“安全线”,否则极有可能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其实,站台上“1米线”的由来,要追溯到发生于上个世纪的一场悲剧。

1905年一个冬日,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线上的鄂洛多克车站热闹非凡,原来是人们在欢迎钦差大臣,他们为了表示对沙皇的忠心,穿上节日的盛装列队站在铁路两旁,夹道欢迎这位要员。随着一声汽笛长鸣,钦差大臣的专列出现了。然而它并没有缓缓进站,而是如同脱缰野马般冲了过来。刹那间,站台上的迎候者感到背后有人猛击一掌,不由自主地倒下站台,34人当即丧命,4人重伤。

办案人员多方调查发现,此次惨案并非人为肇事。由于当时科学水平所限,难以解释清楚。后来,随着认知能力的提升,科学家们用“努利伯原理”(又称“努利伯定律”)破解了当时的“夺命掌”之谜,并由此诞生了站台安全线。

“努利伯原理”是瑞士科学家努利伯1738年发现的定律,简而言之就是在一个流体系统(如气流、水流)中,流速越快,靠近它的物体所受到大气压所产生的压强越小。当火车高速驶过站台时,两边空气随着向前高速运动,致使列车周边空气压力骤降,离列车较远的空气压力就大于火车两侧空气的压力,这种压力差形成了把旅客“吸”向车厢的力量,其数值跟车速成正比,有时能达几公斤甚至更大,一旦旅客离车太近,又没注意站稳,极有可能因此发生车祸。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站台警戒线便应运而生。从此以后,所有的站台上都画了一条醒目的“安全线”,警示乘客候车时不可往前越出,以确保人身安全。

域外写真

法国列车超标 被迫扩建站台

法国曾经有一则被全世界嘲笑的新闻。

据法新社与路透社报道,法国国家铁路公司2014年为省际铁路新订购近2000辆火车,但由于新车体积过于庞大,无法驶入国内许多火车站的现有轨道,因而不得不斥重资改造站台,以欢迎新火车的到来。

报道称,重修这些站台的费用高达5000万欧元,而这笔花销完全不在法国国家铁路公司计划之中。

法国铁路管理实行“网运分离”,即铁路路网和运输经营分离,全国铁路网等基础设施归法国铁路网公司所有,法国国家铁路公司负责运营,包括订购列车。出现这一滑稽事件的原因是,法国铁路网公司向国家铁路公司提供的站台宽度信息不完整,只提供了过去30年内所建火车站的站台宽度,而全国大约1200个火车站台大多数建造于50多年前,当时的列车比较“苗条”。因此,许多站台的边缘离铁轨较近,新购列车开不进去,从而造成了这样一笔高昂的站台重修费用。

法国铁路网公司发言人还做了个比方,“就像你买了一辆法拉利,想把它放进车库,结果发现车库太小放不下,这是因为之前从来没买过法拉利。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得有点晚……只能自食其果。”

报道称,这一令人尴尬的失误,迄今已让法国国家铁路公司耗费超过8000万欧元,改造费用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本版供图/视觉中国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126/9840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