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三个文化带专题 特别报道

北京市政协委员:打造城市副中心上的“运河记忆”

2018年02月05日 10:55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29日电(记者 周佳佳)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其中北京段横跨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文化聚集,通联南北,接驳古今。如今,包括大运河文化带在内的三个文化带,作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抓手,被列入区域发展大计。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如何挖掘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内涵?如何通过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如何在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中,为城市副中心打造“运河记忆”?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6天半的会期中,多位委员聚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带来了亮点纷呈的意见和建议。

吴涛:以“艺术城市”理念,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景观带

大运河北京段共42公里,目前已有的大运河沿岸景观环境建设为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北起六环路潞阳桥、南至武窑桥,河道全长约8.6公里,总建设面积713公顷(约10700亩),构建了“一河、两岸、六园、十八景”,成为市民理想的游玩和休闲场所,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

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北京市通州区政协副主席,吴涛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成绩和进展如数家珍。

在他看来,环境有了,艺术的气息也不可或缺。“艺术城市”应当作为个性化的城市符号被输入文化带建设路径中,展示出2500余年文化的厚重和贯穿南北13省的文化内涵。

“第一,大运河文化带“艺术城市”景观带总体设计理念:走读观赏百里大运河景观带。根据大运河文化带的人文地理与生态风貌,打造一个世界最大型的融汇历史文化、雕塑、公共艺术、园林艺术,生态优美、蓝绿交织、中国气派、民族特色、国际一流的大运河景观带。第二,以熔古筑今的艺术手法打造蔚为壮观的大运河雕塑公共艺术公园。以公共艺术群、群雕形式,将公共艺术、雕塑按时间轴融入大运河沿岸的景观园林中,以“运河记忆”为主题,展现世界文化遗产千年大运河这一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在其流经的不同地域留下不同的城市记忆。第三,在大运河沿岸营造穿越两千余年的中国历代园林浓缩版,建设历史园林、文化园林、艺术园林。第四,在大运河西岸构建以设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博物馆、艺术馆全范畴的设计产品博览交易产业集群,并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吴涛建议。

 

岳鸿声:推动大运河文化创意项目建设

中国的大运河已于2014年被评定为世界46个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例入北京市发展规划。岳鸿声委员在北京市政协全会上表示除了自己的期待,他希望诸多的文创企业能参与到大运河文化项目建设中来,开掘更多创意项目,丰富运河文化内涵。

对此,他建议:第一,筹建大运河博物馆。研究大运河的历史发展沿革,展示大运河文化风貌,搭建大运河文化平台。第二、引导创立一批大运河主题的文创项目。可引导社会各界创立“大运河文化节”、“大运河音乐节”、“大运河文化论坛”、“大运河系列展览”、“大运河主题体育赛事”等文化创意项目。第三、政府牵头,集聚文创企业精英,鼓励参与大运河文化项目建设。

杨利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数据库

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已纳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整体战略布局,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利慧表示,当前大运河文化带相关的资料搜集、整理和保护工作主要聚焦于静态的实物和文字资料的搜集和展示,缺乏对于人的关注。

“人是大运河的建设者、享用者和文化传承主体,那些蕴含着人的智慧、情感和生命体验的有温度的故事,随着相关人群的年龄渐渐增大,正日渐离我们远去并消失在历史的深处,永远无法追回。” 杨利慧说。

她建议,吸收和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口述史方法,京津冀协作,尽快开展有系统、抢救性、运用现代影像技术手段建设的“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数据库”。

“数据库建成后既可用于当前和未来的国际国内大运河研究,也可用于在线浏览和公共教育服务,为人民大众所观赏和运用,以利于大运河文化的广泛和持久的传承和传播。” 杨利慧说,当现代化的进程使得生活方式的改变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时,富有深度和温度的“抢救性工作”,亟待在京津冀地区的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和建设工作中开展。

让千年大运河“活”起来,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为首都发展注入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带动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链,使大运河文化带真正成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工程,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民心工程,成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标志工程,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影响中国、影响世界的一张新的“城市名片”。这是诸多委员们的期待,更是民之所向。

委员们开出的“协商大单”也为未来大运河文化带再现“运河盛景”,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运河记忆”提供了智囊和力量。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205/9852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