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李志生:闺塾师的前世今生:中国古代的才女文化
2018年02月08日 09:44
李志生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一、闺塾师的今生:明清时期的才女文化
(一)什么是闺塾师?
闺塾师是明末清初出现的一个名词。明清时期是才女辈出的时期,美国学者高彦颐在《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中谈到,“当这个词(闺塾师)首次出现在明末清初的中国时,它指的是一个流动的女性教师阶层”,这一批女性跨出自己的家门,走到社会中去,做官员、富人家子女的塾师,被称为闺塾师。“闺”就是闺阁,“塾”是家塾,“闺塾师”也就是女儿的老师。在这一时期,一批有才华的女子,她们通过赋诗来评论文学著作,是特别兴旺的才女时期,高彦颐老师把这些有著作的才女统称为“闺塾师”。这些女子之间有很多的交流形式,比如书信、文学作品、赋诗结社。
那么,高彦颐老师谈才女文化的材料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出口转内销”的话题。因为这是源于中国学者胡文楷写的一本叫《历代妇女著作考》的著作。美国学者高彦颐谈明清时期的才女文化,就是在一部叫做《历代妇女著作考》的著作“出口”之后,他们来研究的。高彦颐等美国学者研究完之后,我们开始阅读他的著作。《历代妇女著作考》是中国学者胡文楷对中国历代才女的著作进行考证后写的一部著作。195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85年,经胡文楷修订、增补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此书再版后先是引起美国学界的关注,继而掀起国际汉学界一股研究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热潮,并逐渐波及国内。
《历代妇女著作考》为什么在美国引起了大轰动?原因就是在关注妇女问题的时候,大家就想,妇女是怎么想的?经由这些妇女的著作,大家就能从文字之中获取她们的感受。《历代妇女著作考》共收录女性作家4000余人,其中汉魏六朝33人,唐、五代22人,宋、辽46人,元代16人,明代近250人,清代3660余人(附录现代160余人,不计在内)。元代之前共117人,明清共3910人。
到明清时期,才女文化发展到了高峰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的妇女文学著作流传的情况,比如宋代的管道升、汉代的“曹大姑”(班昭)、宋代的李清照等,包括小说里的林黛玉、薛宝钗。明清之前,才女数量是很小的;到了明清时期,才女文化才成为了大众化的文化现象。狭义上的闺塾师,就是指给闺中女子做老师的有文化的女子,而大含义的“闺塾师”是就是指才女。
下面说一些明清时期才女的具体事例。
清初才女——吴人的三位夫人
清初,有一个诗人叫做吴人。吴人既是诗人,也是戏剧评论家。1598年,一出《牡丹亭》横空出世,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牡丹亭》的主人公为杜丽娘和柳梦梅。剧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由爱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至死,死而复生的生动描写,以及她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的追求,赢得了后世无数青年妇女为之感动。
吴人一生有三位夫人,第一位夫人是陈同,定亲了之后还没有正式嫁过去就去世了;第二位夫人叫谈则,嫁给吴人没有几年也去世了;第三位夫人叫做钱宜,是他的最后一任妻子。吴人的三位夫人陈同、谈则和钱宜是汤显祖的《牡丹亭》的狂热阅读者,对这部书非常痴迷,如痴如醉。她们不仅自己阅读该书,还为它写了很多评论。最后,在第三位夫人钱宜的倡导之下,吴人把他三位夫人写的《牡丹亭》评论合起来,出版成为一本著作,这著作叫做《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女性文学批评著作。
明末清初才女——黄媛介
黄媛介是一个真正的闺塾师。施闰章(1619-1683)《黄媛介小传》中说:“会石吏部有女知书,自京邸遗书强致为女师,抵天津,一子德麟溺死,明年女友善又夭,介遂无子。”在吏部做官的石先生有个女儿叫知书,希望黄媛介去给女儿去做闺塾师。黄媛介答应了,但是在从江南到京城的途中,她的儿子、女儿相继去世了,所以非常伤心,做了一年的闺塾师就回来了。
黄媛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她出生于嘉兴,擅长诗歌、绘画、书法。黄媛介是书香门第出生的女子,十三四岁就有了才女之名,人家都称赞“黄家有女,冰雪聪明”。她嫁给了父亲同窗好友杨世功的儿子。成婚不久,遭遇改朝换代,为养家糊口(彩凤和乌鸦),“乃跋涉于吴越间,困于槜李(今浙江嘉兴县西),踬于云间(松江府的别称,今上海松江县一带),栖于寒山(位于苏州市西郊)”,卖画卖字。终于安定下来,又被人强为女师,后遇子亡女夭。黄媛介敢为人之先,在社会出现变化的时候,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最后使家里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她也获得了比较大的名声,大家纷纷找她参加一些诗社吟诗作画的活动。
黄媛介是令人钦佩的女子,她有着“林下风者”之誉,承前启后,不仅体现了咏絮才女的林下风,而且还显现出时代的特点,“所纪述多流离悲戚之辞”与“衣食取资于翰墨”,意义重大,影响绵远。
刚才讲到,黄媛介有着“林下风者”之誉。所谓“林下风”就是讲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著名的才女,家世显赫,生于“王谢风流满《晋书》”的东晋陈郡谢氏家族,宰相谢安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子妇,江州刺史王凝之妻,名士王献之、王徽之家嫂。生于诗书富贵之家、长于礼乐簪缨之族。谢道韫被称为“咏絮之才”。关于“咏絮之才”,有一个故事。谢道韫的叔父建安是宰相,有一天举行家宴时,外面下雪了,谢安的叔叔就说,大家看这个雪,怎么用诗歌咏描述出来?然后谢道韫的堂兄说了一个“撒盐空中”,谢道韫却说,不如“柳絮因风起”更好,这就是“咏絮之才”的由来。
所谓林下风(就是竹林七贤)那样一种潇洒、洒脱的人生态度,在黄媛介、谢道韫身上都有所体现。特别是黄媛介,挑起了养家的职责,是一位非常的坚韧女子。她留下了很多的作品,比如《南华馆古文诗集》《越游草》《湖上草》《如石阁漫草》《离隐词》,但大多佚失,目前流传下来的仅《湖上草》《黄皆令诗》以及零星的诗文。
以上是我举的两个例子,一是《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二是著名才女、闺塾师黄媛介。
(二)明清时期为何才女辈出?
明清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大批才女?这与当时男女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巨大关系。当时的男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成就,或者在社会上谋得一席之地,参加科举考试是最重要的途径。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明代,内容是从四书、五经来出题,写作形式是八股文。无论是四书五经的题目,还是写作的形式,都非常僵化,因此,当时社会上的很多人都觉得受到束缚。在非常束缚的情况之下,大家自然的反应就是要得到解放。所以在明代的时候,就出现了解放的声音。
那么,为什么男人束缚要关注到才女的作品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才女的作品不是模仿的,不是强逼背诵下来的工整的东西,而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东西,他们称之为“清物”,这种“清物”是没有污秽、芜杂的东西,是没有被社会其他东西所沾染的妇女的声音,是非常自然的声音。男人受到很多束缚之后,希望有一种解放和自然的声音,所以就关注到才女的声音。当时的社会是男人唱主角的,因此男人关注了这样一种东西,在社会上就会有反应。
另外,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大批量的妇女文化作品,胡文楷的《历代妇女著作考》里共收录女性作家4000余人的作品。明代是社会非常富足的时期,特别是明末清初时期。我跟大家说一个数字,这个数字是国外学者研究的,他说在1800年前的两个半世纪里,中国大约从世界上进口(或者说获得)了6万吨白银,占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社会富裕的程度可以想见。
为什么有这么多白银进入到中国?或者说为什么有这么多货币进入中国?因为当时白银是可以作为货币来使用的,当时中国有非常好的其他国家需要的东西,所以有这么多白银进入中国。这样,财富增加了,家里就有条件读书了。明末清初的时候,2两银子可以买一本书。2两银子虽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因为当时富裕了,特别是江南地区,很多家庭富裕起来了,他们可以有藏书,所以即使一本书2两银子,他们也可以拥有若干的书。
家里有若干藏书,参加科举考试的儿子可以阅读,女儿也可以阅读,所以识字读书、有知识的女孩也增多了。所以,财富增加之后,家里的藏书增多了,男孩受益,女孩也受益。当然,受益的女孩毕竟还是少数。2两银子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我们以1两作为一个单位,在明末清初的时候,1两银子可以买大3.2石米,2两银子就是当时买一本《封神演义》的钱,这些钱够一个女孩吃一年的口粮;1两银子还可以买到320斤盐、80斤茶、200张纸、400支毛笔;一个中等的劳动力,一年管吃管住之外,可以得到5两银子。所以拥有一定数量的书是一些富足人家可以承担的。有了钱,大家可以读书,可以藏书,在这种情况之下,当时的私人印刷也成为一个行业。书商看到了这个机会,大家需要什么书,就出什么书。比如《封神演义》、各种旅行的书等,渐渐成为一个风气。同时,刚才讲的4000位才女都有作品流传下来,书商也看到了这个机会,开始出版这些才女的著作。
为什么有这么多作品出现?一是受益于图书的增加,二是因为女孩读了这些书之后,出版商又反过来出她们的著作,这些才女又成为了出版商赚取财富的手段。那么,才女文化就有了一个大发展。在明代经济有了一个大发展的情况之下,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多了,出版作品的机会也多了。
除此之外,才女也成为可以为家里创造财富的人。过去女孩是不能抛头露面的,也不能给家里赚钱养家,现在女孩无论是出版著作之后给家里挣到荣誉,还是做闺塾师或者写作来给家里头挣到实实在在的银子,大家可以看到,家庭对女孩的教育予以了重视。大家都重视,家里重视,家族重视,社会也也开始重视,因为别的地方也开始出现才女,我们这个地方的才女会不会比别的地方要少呢?因此,社会上出现了互相比赛的情况。你那个地方才女多,我这个地方才女更多。这样,在各地修的地方志里,慢慢出现了“才女”这样一个门类,地方上也开始认为这是该地的骄傲。家里也认为是一个骄傲,因为女孩可以赚钱,是家里财富的象征:我家的女孩可以受教育,可以写诗文,透出我家庭的与众不同,是家庭的一种身份象征。推而广之,才女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一种风气,大家都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当然这是历史进步的一种表现。
过去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少,即使有受教育的机会,也不像这样被大家公认为一种荣誉。才女作为一种荣誉的象征,无疑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向前发展。所以,才女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向前进步的好现象。当然,在妇女受教育或者说女子出版作品成风的情况之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支持的声音强调,女子应该受教育,应该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比如汤显祖的《牡丹亭》里有一句著名的词,叫“自来淑女,无不知书”。虽然上层家庭都强调女子要受一些教育,但是大家也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在才女兴盛的情况之下,又出现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言论。明末清初的时候,一个叫做陈继儒的学者就提出,“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无疑是与才女风起云涌的情况背道而驰的声音。
这实际上就是当时的两派:一派支持女子受教育,强调“自来淑女,无不知书”;另一派强调女孩“多识字无益而有损”。说为什么不教女孩多读书呢?就是要防微杜渐,比如你读多了类似的《牡丹亭》的情诗情书之后,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情况,如不守贞节。
明朝末年,有一个女子写了一部女教书,叫做《女范捷录》,这也是女四书之一。女四书的作者全是女子的,都是非常有才华的女子。《女范捷录》作者刘氏(王相的母亲)就说,女子“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话说得特别不对。她说,从古代的咏絮之才,“到古者后妃夫人, 以逮庶妾匹夫,莫不知诗”,这些人都没有德吗?并不是这样,“女子之知书识字,达礼通经,名誉著乎当时,才美扬乎后世”。刘氏的话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说法的批评。
明朝才女的故事很多,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有一个才女叫做顾若璞,顾若璞活了90岁,是明清之际杭州闺秀诗坛之冠,著有《卧月轩稿》。顾若璞从小就非常聪慧,通《孝经》《论语》《易传》诸词赋;出嫁后,读书不辍,“自四子经传以及《古史鉴》《皇明通纪》《大政记》之属,日夜披览如不及”;“日月渐多,闻见与积,圣贤经传,育德洗心,旁及骚雅词赋,游焉息焉,冀以自发其哀思,舒其愤闷”(《卧月轩稿·自序》)。
顾若璞有一首词叫《读〈四声猿〉调寄〈沁园春〉》:“木兰代父沙场,更崇嘏名登天子堂。真武堪陷阵,雌英雄将;文堪华国,女状元郎。豹贼成擒,鹴裘新赋,谁识闺中窈窕娘?须眉汉,就石榴裙底,俯伏何妨?”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到,这是一个非常有气魄的女子,而且常跟其他妇女讲经济大事、政治大事,是一个奇女子。她自己也认为自己有才华,她说,“使吾得一意读书,即不能补班《十志》,或可咏雪谢庭”。如果让我一意读书,不操持家务的话,我可以像过去的学者班昭似的,能够补《汉书·十志》,也能够咏雪谢庭。在顾若璞的引导之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子诗社。
顾若璞家族也有诸多才女。侄女顾之琼字玉蕊,工诗文骈体,有《前后北征赋》《撷芳初集》《序初阳台》《西溪渔父》《河渚花隝》《净慈寺》诸诗。长媳丁氏,名玉如,字连璧,能诗。外族孙女顾姒、顾长任均为名重一时的女诗人,顾姒字启姬,有《静御堂集》《翠园集》;顾长任字重楣,号霞笈仙姝,有《谢庭香咏》《梁案吟》)。孙女黄智生早慧,诗名远播,未婚早逝。外孙媳妇林以宁,有《墨庄诗文集》及《凤箫楼集》。
另外,顾若璞还做了一件有气魄的事,就是给两个儿子分家。历史上母亲在生前给儿子分家的不是太多,一般是在母亲去世之后,儿子自然分家。但是顾若璞在生前就给两个儿子分家了,她的原因是什么呢?她说:“九世同居,时旌其义;二难孝养,并以德称。第情不隔而事或睽,丰俭之异尚,多寡之各适,好恶之不相符也。人情异同,其数多端,岂能一一如我之愿?”“及我年力未迈,一一分清;使知家道之艰难如此”。久世同堂很难做到,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每一家的情况不一样,每一个人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在我未年老之前,一一分清,使你们两个孩子不因为这个闹纠纷,也使你们知道理家的不容易。
另外一个才女叫做谈允贤,谈允贤是一个女医,历史上关于她的材料很少。她写了一部著作,叫做《女医杂言》。在《女医杂言·自序》里,谈允贤讲到了自己为什么学医、怎么成为著名的医生。她的曾祖父入赘到了同里的一个医家,从此他们家就有了医的传统。她祖父辈时,她的祖父开始做官的同时行医;到她父亲这一辈时,她的父亲和两个伯父都去参加科举,没有时间行医了,所以她父亲一辈就没有人做这个事情了,那么,她祖父的医就传不下来了。谈允贤经常陪在祖父母身边,祖父母觉得这个小女孩很聪明,说那就就交给她吧!然后她的祖父就教她读医书、把脉、做丸剂、做汤剂等。等到她结婚的时候,得了大病,生的三个孩子也接着得病,都是她的祖母和祖父来看病,特别是她的祖母,因为她主要是跟着祖母学医。她的祖母手把手教她,慢慢她也就知道了自己和孩子病了需要什么药。后来她的祖母去世了,她非常伤心,说自己奄奄一息,快不行了,她母亲都觉得她活不过去了,私下给她料理后事。后来她做了一个梦,梦见她的祖母跟她说,你死不了,治你病的方子在哪一本书、哪一卷里。她勉强起来去找,一吃这个药,果然好了。这或许是她在梦里自己想自己这个病如何治,然后想到这是她祖母教的。最后她好了,活到了95岁。
跟谈允贤同时期的女子非常幸运,因为当时女子找男医看病非常不容易,要讲男女是授受不亲,明清时期又非常强调妇女贞节,找男医来看病,号脉时要用一个帕子给盖上。所以能够找到像谈允贤这样一个女医来看病,在当时那是太幸运了。
当时谈允贤的家人也非常为她自豪,谈允贤的侄孙谈修在《重刻〈女医杂言〉跋》中说:“余在龆龀,目睹其疗妇人病,应手如脱,不称女中卢扁哉!”说她是女中的扁鹊。谈允贤的弟弟谈一凤在《跋〈女医杂言〉》 中说:“乡党女流得疾者,以必延致为喜。”
谈允贤是与以诗文之才、书画之才名于一时的女子不太一样的才女,也是非常突出的一个女子。首先,她有高超的技艺给妇女看病,留下来的《女医杂言》都是她给女病人看病的医例。第二,在男人把持医学的主流情况之下,她可以读医书,受到社会上男性的推崇,在当时的医学界有很高的声望,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她是另外的一类才女。
以上是闺塾师的今世,也就是明清时期的才女。我们通过几个例子,给大家说明了这个时期的才女的情况。比如有将近4000位女子留下了著作,有吴人的三位夫人写出的第一部女性评论著作,有像黄媛介这样真正的塾师,有像顾若璞这样的非常有威望又有气魄的才女,还有像谈允贤这样医术高超,与男医不相上下,在男人把持的医学里面占有非常重要位置的的女子。这就是闺塾师的今世。
二、闺塾师的前世:明清之前的才女文化
在明清之前,虽然才女并不是成批出现,但也有很多,比如东汉班昭补《汉书》,这在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班昭是非常有才的女子,她留下了很多著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就是《女戒》。明清时期的才女把她视为闺塾师的前辈。为什么呢?因为班昭也曾经做过闺塾师,当然是更高等级的闺塾师,或者说她教的人更与众不同。汉和帝时,班昭曾经到后宫去做邓皇后和一些贵人的老师,被称为“曹大家(gu)”,主要是教习儒家经传和天文历算。
邓皇后在他丈夫去世之后临朝。班昭也参与了当时的政事,所以她就不止是闺塾师了。同时,班昭教的邓皇后并不是学问不好的女子,而是一个有非常深厚文化积淀的女子。邓皇后“六岁能史书,十二通《诗》《论语》。诸兄每读经传,辄下意难问,志在典籍,不问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习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务学,宁当举博士邪?’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父训异之,事无大小,辄与详议”。邓皇后6岁能够读史书,12岁就通《诗经》《论语》。她的兄长读书的时候,她都去旁听,而且要发问。然后她母亲就说她:“你不务正业,不做女红,将来要做这个太学的老师吗?”母亲的话,她也不能够违背,所以开始白天学女红,晚上读经典,家里称她是“诸生”。
曹大家非常有学问,她在《女戒》里提出:“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数乎!”意思是,如果只教男孩子读书,而不教女孩子读书,就是一种偏颇。她说,女孩读书也是应该的。“《礼》,八岁始教之书,十五而至于学矣!”《礼记》这部著作是八岁的男女就应该读,十五岁就要学成的书。所以,班昭既是宫中女师,也是女子教育的提倡者。她写成的《女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女子,是历代女子的“塾师”。
历史上还有一个才女宋氏,被称为“宣文君”,人们一般把曹大家和宣文君并列。宋氏是前秦(350-394年,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 氐族人建立)女经学家,名失传,籍贯不详,太常韦逞之母,非常高龄。家传《周官》学,因家里没有男孩,所以宋氏的父亲就把学问传给了她。当时的皇帝苻坚在宋氏家里设了一个讲堂,令120个学生做她的学生。讲堂前面放一个红色纱幔,宋氏就在纱幔后给大家讲周官礼注,使周官学得以保存流传。宋氏也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女博士,时人称为“宣文君”。
再往后到唐代的时候,有才的女子就更多了。唐朝出了两部女教著作,一个是宋氏姐妹的《女论语》,还有一个是王相母刘氏的《女孝经》。有人专门梳理了《女论语》和《女孝经》所引的书,从中可见她们多么博学。比如《女孝经》所引用的书,包括《孝经》《周易》《白虎通》《汉书》《诗》《中庸》《礼记》《仪礼》《论语》《左传》《司马迁报任安书》《尚书》《列女传》《后汉书》《大戴礼记》《国语》《公羊传》等。
宋氏姐妹写成的 《女论语》对古籍的使用虽然稍逊一筹,但也引用了《周礼》《孝经》《世说新语》《礼记》《仪礼》《荀子》《女戒》《齐民要术》《诗经》《严氏家训》《左传》《后汉书》《尚书》等,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可以看出,这些才女有非常多的学术积累。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唐朝著名才女上官婉儿。上官婉儿的才女名气并不像班昭、宣文君似的,那么受到正面评价,因为上官婉儿最后因参政而被唐玄宗给杀掉了。虽然因为参与政治,对上官婉儿的声望有一些影响,但她作为一个才女,对当时文学(唐朝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律诗)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跟她有直接的关系。首先,她是当时文学领域的一个传说。据《太平广记·才妇·上官昭容》记载:“唐上官昭容之方娠,母郑氏梦神人畀之大秤,以此可称量天下。生弥月,郑弄之曰:‘尔非秤量天下乎?’孩哑应之曰:‘是。’”说上官婉儿的母亲在生她的时候,梦见一个神人给了她一杆大秤,说用这个大秤可以称量天下。母亲在她满月的时候就逗她说:“你是不是也想拿这个秤来称量天下啊?”小孩答“是”。
在唐中宗时期,上官婉儿成为了诗学或者说文学界的领袖人物。《唐诗纪事》卷三记载:“中宗正月晦日幸昆明池赋诗,群臣应制百余篇。帐殿前结彩楼,命昭容选一首为新翻御制曲。从臣悉集其下,须臾纸落如飞,各认其名而怀之。既进,惟沈(佺期)宋(之问)二诗不下。又移时,一纸飞坠,竞取而观,乃沈诗也,及闻其评日:二诗功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盖词气已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陟健举。沈乃伏,不敢复争。”这是评宋之问、沈佺期两个文学家诗歌高下的故事。有一次,中宗高兴,凑了一个诗会,要选出一篇最好的诗。然后就搭了一个彩楼,大家把写成的诗交给上官婉儿了,其中很多诗都被上官婉儿从楼上扔了下来,就剩下宋之问和沈佺期的两首诗没有扔下来。最后又扔下来一首诗,一看是沈佺期的诗,所以宋之问取胜。上官婉儿对沈佺期的评论是,沈佺期的诗最后两句诗气已尽,而宋之问的两句诗是气犹在,也就是说后劲儿很足。沈佺期听了之后,心服口服。上官婉儿引领当时文坛的走向,进而影响到了唐朝诗歌的发展。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实际上,中国古代对于妇女受教育或者说妇女有文化,是并不反对的。比如《孔雀东南飞》这首最早的叙事诗中就讲到,焦仲卿的妻子刘氏“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唐朝士大夫李华在《与外孙崔氏二孩书》中也提到:“妇人亦要读书解文字……当学读《诗》《礼》《论语》《孝经》,此最为要也。”所以在唐朝有很多有学问的女子,比如著名诗人元稹,八岁时父亲去世,从小就是母亲教他诗书,后来元稹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了功名。所以史书称赞他的母亲是贤明夫人。没有很深厚的文化积累,元稹的母亲不可能教育出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儿子。
唐朝孟昌期的妻子孙氏,非常善于写诗。有一天,她把自己所作的诗集都烧了,认为“才思非妇人之事”。所以,从唐朝到宋朝是不太提倡来做诗的。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在《家范》里对女儿说:“至于刺绣华巧、管弦歌诗,皆非女子所宜习也。”明末清初以后,诗歌是女子才华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在唐宋时期,却不太主张女孩赋诗、写词,像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大家对她的词非常欣赏,但宋代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却说她“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对她的词还是有批评的,说女子不应该写“闾巷荒淫之语”。因为诗词是抒发人之情感的,那么也就很可能被认为有抒发得不当之处。
元代才女管道升是书画名家赵孟頫的妻子,擅书法、绘画、诗词,其最著名的词是《我侬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管道升的丈夫赵孟頫给她写的墓志铭里说:“夫人天姿开朗,德言容功,靡一不备,翰墨词章,不学而能……心信佛法,手书金刚经至数十卷,以施名山名僧。天子命夫人书千文,敕玉工磨玉轴,送秘书监装池收藏。因又命余书六体……且曰:令后世知我朝有善书妇人,且一家皆能书,亦奇事也。又尝画墨竹及设色竹图以进,亦蒙圣奖,赐内府,上尊酒。尝谒兴圣宫皇太后,命坐,赐食,恩意优渥,受知两宫,可谓荣矣。”
明清时期的才女,主要是以诗词为主,这些女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与历史不太相同的才女文化现象,比如赋诗、组诗社、做闺塾师;在明清之前的才女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比如能诗能文又是皇后塾师的班昭。
才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历史上是主张女子受教育的,但是有一段时间却并不提倡女子写诗。但到了宋元时期,风气慢慢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明代的时候,大量的才女诗文出现,形成了这个时期的一种景观,或者说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也成为历史上女子大规模受教育的开端。
进入18、19世纪,西学东渐,中国与世界接轨。放眼望世界,在提倡女子自强自立的时代环境下,女子一定要接受教育。到了近代以后,女子教育变成了一种主流的无可争议的声音。从明末清初开始,女子教育受到了关注,一直延续到近代,女子受教育与强国联系起来。到现在,我们也强调女子要受教育,要自强自立,要提升自身修养,要用所学的文化知识来报效祖国,反哺父母,自立于社会。所以,闺塾师有今生、有前世,它的前世是明清之前诸如班昭之类的才女,今生是明清时期的才女。这些文化上的先辈、标杆式的人物,比如黄媛介,她们自强自立、勇于承担家庭责任,应该是我们当代女子学习的榜样。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208/9856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