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戴晓云:书画作品中蕴含的士大夫的人文情怀
2018年02月08日 09:49
戴晓云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冷门“绝学”重大专项首席专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宋徽宗 赵佶《听琴图》
宋徽宗的《听琴图》我们前面也提到过。画中有一首题跋写得是:“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吟徵调商”是指弹琴。“灶下桐”出自一个典故,是说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很会识古琴,有一次一户人家把一块桐木扔到灶里当柴火烧,刚好被蔡邕撞见了。蔡邕一看,那块桐木是做琴的好材料,于是赶紧把它拽了出来。因为那块桐木的一角被烧焦了,所以做出来地琴叫焦尾琴。虽然尾巴上有点焦,但焦尾琴的音色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成了能奏出盖世绝音的名琴,后来人们就用“灶下桐”代表最好的制琴材料。这里是说宋徽宗用最好的琴在演奏。据说这首题跋的作者正是蔡京。“松间疑有入松风”是说琴声就像风吹动松树发出的声音一样自然和谐,这是蔡京在赞美宋徽宗的琴音动听、宛如天籁,堪称世间最棒的琴曲。“仰窥低审含情客”,这句是说宋徽宗弹琴的样子,描写他满含激情的坐在那儿演奏,把自己都陶醉了。“仰窥低审”,就好比古时的教书先生读书时摇头晃脑一样,进一步说明他弹琴地兴致高,很投入。“似听无弦一弄中”,“无弦”是指陶渊明,他弹的琴是没有弦的,意思是说宋徽宗的追求已经超越了琴曲本身,要的是更高境界的一种艺术情怀。
《听琴图》可以很好得体现出士大夫的人文情怀,它很有代表性,为什么?因为弹琴的人是皇帝,无论作画者是谁,画中弹琴的人是宋徽宗这一点是肯定的。这说明皇帝也有艺术方面的理想与追求,这种理想通过艺术作品被表现了出来并得到印证。皇帝有家国理想,但也会追求人文情怀,想必作为文人士大夫的最高理想也莫过于此了。
晋 王羲之《兰亭序》
现在来看一下《兰亭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段话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参与的事件,另外点明了活动的主旨是畅叙幽情。“幽情”意指平时无以表达的情绪,也就是一种情怀,借助祭祀这样的集会活动,大家可以用诗歌、绘画、书法等途径把它表达出来。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景物描写,后半部分是说人生在世有许多值得探索、令人感兴趣的事物,给人以无穷的乐趣,比如浩瀚的宇宙,比如自然界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这是在讲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外放的,一种是内敛的。“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不管你属于哪一种情况,当你为自己经历过的人事物感到欣慰、享受和满足时,就会乐在其中以致忘却人会逐渐老去这件事。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你过了这个兴头,逐渐对从前的乐事感到厌倦,就会引发无限的感慨。言外之意就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没一会儿功夫就到了尽头,这一点很令人叹息。“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古人说生死是件大事,生死别离这样的事就更让人感到悲痛和惋惜了。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每次看到过去的人们因为某些事而发出感慨,多半不外乎上述那些情况,于是作者总是对着前人的文章伤心。虽然知道把生死看作一码事是荒唐的,因为人都想活着,想长命百岁,想要和彭祖一样活上800年也是不可能的,但却始终不能释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世的人看《兰亭序》就像王羲之自己看前人的文章一样,都会引发一种感慨。因为人的生命不能永恒,所以他就把前人的聚会记录下来,尽管世事变迁,但不管怎么变,这种能够引发感慨的情感共鸣不会变,所以后来凡是看过这篇文章的人,必然也会由它得到一些感悟。
后人根据王羲之在《兰亭序》里的描述画了一幅图,这是一个很雅致的聚会。“曲水流觞”就是大家围坐在小溪旁,用木制耳杯装满酒,然后让它从上游开始顺水而下,流到谁的身边,谁就要把酒端起来喝掉并作诗一首。现在也有很多的雅集(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他们会效仿这种办法,也让流水载着装满酒的杯子流过去,喝酒作诗。他们的活动流程跟古人几乎一模一样。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在雅集上现场创作的,除了他本人以外,他的好几个儿子也参加了那次集会,另外还有晋代的不少名门望族,他们都留下了传世诗篇。刚好哈佛大学有这本诗集,我读过他们的诗。
前面说过“曲水流觞”使用的是木制耳杯,这种杯子外面还涂有一层朱漆,曾经在首都博物馆展出过。杯子上有两个耳,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文人雅士端着它喝酒的画面,与《兰亭序》所想表现的那种自然、闲适、雅致,兼具雍容和大度、高贵与平淡的生活非常匹配。
接下来看一下《文苑图》,这幅图表现的是唐太宗时期著名诗人王昌龄在他的任所江宁琉璃堂与诗友李白、高适等聚会的情景。现如今《文苑图》被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另有一幅与《文苑图》各方面都极其相似的《琉璃堂人物图》被收藏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据中央美院著名书画鉴定专家金维诺先生考证,《文苑图》是《琉璃堂人物图》的后半部分,两者其实是一幅图画。
五代 周文矩《文苑图》
我们可以看到图中有几个瘦金体的字,写的是“韩滉文苑图”,这应该是宋徽宗的题字。因为这个题字,大家一直认为《文苑图》是韩滉的作品,直到发现《琉璃堂人物图》与《文苑图》的关联性。前者的创作者是周文矩,后者也是一样。
最后概括一下这次讲座的主题。无论诗、词、书、画哪一种艺术形式,都能体现士大夫们的人文情怀甚至是家国理想,这种情怀不是人人都有的,有时它需要物质的支持,需要精神层次的支撑,需要长时间的积淀。
张璪说“中得心源”,人心中有什么东西可以长久地、不可抑制地打动人心呢?一种是“闲”,这种闲不是闲得无聊的闲,而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坐究四荒”非常重要,就是要去思考客观世界是什么样子,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可以称为一种理想。现代人对理想的定义变得很具像,实际上在古代,很多抽象的东西都可以引申到理想中来。理想没有高下之分,也不一定是现实中可以实现的愿望,好比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种理想是没有边际的,甚至有些抽象,但他就是能从自己的思想中得到想要的东西。再有就是心胸气度,有的人很局促,有的人很大度。
还有家国理想,比如宋徽宗。当然他做得还不是很好,因为他太过文人气,忽略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决断力。徽宗对文人很重视,因此当时的文学艺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提高,文人治国也使当时的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个显著的弊端,文人不会打仗,无法抵御外族侵略,宋代的国力事实上是很弱的。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开国的第一代君王一般都是在马背上得天下,最初建立并发展国家的可能还是武将,但是往后就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了,理想的状态是最终达到政治家治国的状态。
这就是我心中的人文情怀。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208/9857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