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前线》杂志

【2017-04】王文兵: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

2018年02月08日 15:2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传统文化观,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当代中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提供了正确理论指导和强大思想武器。

准确把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毛泽东同志从小就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反思和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衰得失,就中华传统文化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体现了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有机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政治智慧,形成了其独具特色、丰富深刻的传统文化观,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基础,是维系历史连续性、挺立民族主体性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途径,是认识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视角。毛泽东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在毛泽东同志看来,离开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和不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培育民族精神、反对外来侵略、推动中国社会进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的在于打通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置于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变革的历史长河中,阐明了中华民族发展变革的历史进程及其文化血脉,为维系历史连续性、挺立民族主体性和提高民族自信心,克服“古今脱节”的现代化难题,奠定了思想基础。

深刻揭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

毛泽东传统文化观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具有丰富深刻的历史内容和思想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同志思考和论述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先进文明的中国。”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问题的思考和论述,其着眼点都是为创造和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只有站在创造和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高度,才能理解和把握毛泽东传统文化观及其时代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华传统文化问题作出重要论述,强调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寻根溯源,奠定文化基础。其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地联系和统一起来,抓住中国历史上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建构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谱系。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突出优势,是我们最大的软实力,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宣传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传统,才能更好地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继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和发展当代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尤其要注重弘扬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国文化精神,为中国和世界发展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科学阐发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原则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毛泽东同志指出:“割断历史是不行的,好像什么都是我们白手起家,这种看法是不对的。” 我们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呢?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方法论原则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批判继承”“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批判继承”等重要思想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论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如果说创造性转化重在改造“老树枝干”,那么,创新性发展则重在培育“老树新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途径和总体原则。正如有学者所说,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重在表明我们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立场和态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则明确回答了以什么样的方法、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问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辟论断,为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党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本文是教育部专项任务项目:“习近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项目批准号:17JFZX064)和湖南省教育厅开放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历程研究”(项目批准号:15K12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208/9857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