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经济

【十九大·理论新视野】王忠海: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瞄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及2018年中央1号文件学习体会

2018年02月09日 20:29

 

十九大宣传图2


点此浏览课件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与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宣传部、北京市委讲师团、房山区委及霞云岭乡的同志一起开展这次主题联学活动。我结合自己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2018年中央1号文件的体会,就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解读跟大家汇报和交流两个问题:一是乡村振兴战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二是这一战略的蓝图设计与政策要点。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乡村振兴战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并被十九大审议通过写入党章。这一战略何以如此重要?何以一经提出就被写入党章?根本原因在于它是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意味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我们必须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认清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力破解“三农”领域中的改革发展难题。由此,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乃顺理成章,既符合时代发展的大逻辑,也回应了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为什么会聚焦乡村振兴、安排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里,我想谈两个小问题:

1.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三农”领域中的表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概括,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一方面,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步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新时代的新阶段;另一方面,意味着我们必须围绕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攻坚克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三农”领域无疑是化解与攻克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战场。因此,我们应当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视角观察与分析“三农”领域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更好地学习领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更深入地理解把握新时代及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面,新时代的一切发展都要围绕满足这一需要而展开。而这一需要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比过去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的要求。我们理解,这种要求至少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供给不仅要确保数量而且要提高质量。正所谓不仅要让十多亿人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舒服。这里的质量已远不仅仅是指农产品的质量,而是涵盖整个农业供给侧或供给链的质量二是农村的产业发展既要立足第一产业,更要发展二三产业。顺应三产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培育新产品新业态,补齐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短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所谓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划分,更多地是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是难以或不应当人为地割裂开来的三是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仅要让农民安居乐业,也要吸引城里人到农村休闲度假。广大农村既是亿万农民的幸福美好家园,也是城里人向往的观光休闲好去处。应当看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不仅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而且是越来越多的城里人的迫切要求四是要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不仅能够吃好住好,而且还能上得了学、看得了病、养得了老。不仅让贫困人口真正脱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要真正实现亿万农民在农村就能够吃有所食、住有所居、学有所上、活有所干、行有所乘、病有所医、玩有所去、老有所养。特别要看到,确保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缩小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的现实选择与基本路径。由此,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此丰富的城乡居民美好生活需要对拓展农业功能、发展现代农业、搞活农村经济、美化乡村环境、健全乡村治理、传承农耕文明等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标准与新要求。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聚焦点,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是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最大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最大不充分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尽管近年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城乡居民收入比仍然高达2.72:1,相对差距虽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拉大;其次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差距大,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在这方面甚至堪比欧美发达国家,而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依然缺乏应有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难以享受应有的公共服务。此外,这种发展不平衡还表现为农村内部发展的不平衡与区域间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发展得好的乡村甚至不输于欧美的风情小镇,不仅环境优美,百姓也能安居乐业;而那些发展落后的乡村,缺乏农民就业增收的产业,留不住人,以至于不少村庄呈现出人去屋空、见房不见人的凋敝景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一是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依然薄弱,不仅转变发展方式大有空间,产品提质增效、产业做大做强也大有可为,而且生态环境整治与农作物秸秆利用、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化肥农药减量、农膜回收等农村面源污染防控的潜力巨大;二是农村资源要素利用不充分,既有已开发和利用的各种资源要素如何提高使用效率的问题,也有土地、房屋、宅基地等资源资产如何盘活利用的问题;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事业的发展不充分,这方面既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与金融支持力度,也需要多方吸引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到农村投资兴业,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领域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农民文化生活的新渠道新方法新形式。

 

2.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定位

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把握。因此,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定位必须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瞄准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来认识其应有的价值与意义。这也决定了我们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定位,必须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既要瞻前也要顾后。瞻前是为了搞明白这一战略从何处来,顾后是为了看清楚这一战略向何处去。

(1)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我国“三农”领域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以农业农村全面现代化为目标,对“三农”事业发展的战略谋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不仅没有能力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甚至还要依靠农业农村资源来支持城市与工业。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们初具反哺农业农村能力的条件下,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缩小城乡之间与工农之间发展差距而作出的重大部署。现在看来,尽管新农村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其内涵有待进一步丰富、要求有待进一步提高、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字总体要求看,“生产发展”更多地是指向农业产业,偏重于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生活宽裕”主要是在温饱基础上的生活条件改善,所谓的宽裕是低水平的。“乡风文明”主要是着眼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文明素养。“村容整洁”主要是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治,改变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管理民主”主要是强调理顺与规范农村的干群关系,切实维护亿万农民的权利与利益。

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大大丰富了乡村发展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明确了加快乡村发展的目标要求。“产业兴旺”涵盖了农村的一二三产业,不仅农业产业要提质增效,农村二三产业也要加快发展,特别是要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入农村。“生态宜居”不再局限于村庄生活环境干净整洁,而且要求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乡村独有的美感,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乡风文明”也在原有基础上内涵更丰富、要求也更高,不仅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与文明素养,而且要复兴繁荣乡村文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传承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治理有效”要求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和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好地维护亿万农民的权利与利益,以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参与感和幸福感。“生活富裕”不仅是要让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确保农民衣食无忧,还要不断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以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真正使亿万农民能够在更高水平与更高品质上享有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带来的美好生活。

(2)乡村振兴战略将贯穿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全过程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瞄准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放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谋划与构想将贯穿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全过程。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继续坚持新农村建设对“三农”的扶持方针,坚持补农业发展“短板”、接农村事业“短腿”,确保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如期同步全面实现小康。但是,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阶段。如果到了第二个百年目标节点,我们依然要容忍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发展差距,依然要补农业“短板”、接农村“短腿”,那么就不能说农业农村同步实现了现代化,不能说我们全面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必然就要瞄准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然要超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历史阶段,切实缩小城乡之间与工农之间发展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让乡村成为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家园与乐园。

乡村振兴战略时间跨度超过三十年,战略目标清晰、要求明确,不是走一步看一步、遇到问题再解决问题,而是要求我们从现在起就主动瞄向本世纪中叶,谋划目标与实现路径,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乡村振兴战略以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涵盖“三农”事业的方方面面,要求我们把握农业农村发展全局、协调推进各方面工作。乡村振兴战略将引领我们实现农业农村全面现代化,它体现的是我们党在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时代担当与在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础上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道路自信。

联系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阐明的三个“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我们不难发现,乡村振兴战略蕴含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两者的统筹兼顾、协调统一,目标导向体现的是登高望远、使命意识、深谋远虑,问题导向体现的是脚踏实地、忧患意识、责任担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大智大勇、使命担当、爱民情怀、谋国风范。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蓝图设计与政策要点

这里,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跟大家汇报自己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2018年中央1号文件的体会。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与理论支撑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习近平同志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系列重要论述中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总结概括为“八个坚持”:一是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二是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地位,切实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三是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五是坚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六是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七是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八是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我们对习近平同志讲过的“强富美”之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饭碗”之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钱袋子”说(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印象深刻、耳熟能详。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我们党“三农”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化的科学理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这“八个坚持”,对于我们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具有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也是扎实稳妥推进的基本遵循。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与路径选择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201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一指导思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抓手,指明了乡村振兴的前进方向。这一指导思想将贯穿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我们应当深刻领会、努力践行、一以贯之、不懈奋斗。

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还详细规划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路线图,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七条路径”: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我理解,路线图既是航向也是要求,面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尚未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依然很大的严峻现实,我们只有加大整合社会资源力度、重塑城乡之间的各种关系,才有可能在城乡融合中缩小工农之间与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从根本上瓦解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确立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村所取得的最重要的制度成果,也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我们只有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守住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个“魂”,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维护农民家庭是集体土地承包经营的法定主体这个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根本(也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根本);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捍卫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个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键,才有可能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落伍不掉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需要,也是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难题的需要,我们只有不断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向深入,才有可能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弘扬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创业的企业家精神、全面提升农业的供给质量,沿着质量兴农之路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的整体素质、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存续与发展之根,也是人生之美的重要源泉,我们只有秉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学会善待大自然和善用大自然赐予的丰富资源,我们的乡村发展才是绿色与可持续的,我们才有可能在乡村绿色发展中享受辛勤耕耘的丰硕果实和欣赏流连忘返的良辰美景。传统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提升并使之发扬光大,既是我们的应尽之责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只有在传承与弘扬农耕文明中勇于担当、不辱使命,才有可能在乡村文化兴盛繁荣中守住人类文明传承的血脉,为国家昌盛、民族复兴和世界祥和贡献中国智慧。当今世界乡村治理是自治、法治、德治的协调统一,我们只有高举乡村善治的旗帜,不断创新和完善现代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才有可能让农村社会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彰显和谐有序。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我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特别是农村四十年改革发展的实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脱贫工程,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我们完全有理由有信心有能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与重大举措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七条原则”,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这七条原则在2018年中央1号文件中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我简要谈几点:(1)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一大特色,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央就此提出的新要求是: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党内法规。这一点在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为: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下大力气抓好“三农”工作,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按照《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有关规定,做好党的农村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研究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2)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最集中的是要做到“四个优先”,即: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3)乡村全面振兴,是要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要整体部署、协调推进。(4)城乡融合发展,是要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5)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是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原则是行为规则,是被实践所检验的行为规范。这七条原则既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也是对过去成功实践经验的总结。

2018年中央1号文件共十二个部分,除了前两部分分别讲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外,提出的重大举措涉及十个板块:(1)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五条内容);(2)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四条内容);(3)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四条内容);(4)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五条内容);(5)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面貌(六条内容);(6)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四条内容);(7)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四条内容);(8)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五条内容);(9)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保障(三条内容);(10)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六条内容)。

第一板块围绕的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第二板块围绕的是生态宜居。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第三板块围绕的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第四板块围绕的是治理有效。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作为固本之策,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第五板块围绕的是生活富裕。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第六板块围绕的是摆脱贫困。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第七板块围绕的是制度供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第八板块围绕的是人才支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第九板块围绕的是投入保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第十板块围绕的是强化领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确保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坚强有力领导。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面对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面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繁重历史任务,我们惟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甘于奉献、勤奋敬业,方可发挥聪明才智、无愧时代人生。让我们瞄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为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吧!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209/9859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