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文化

吴小雪:春节与中华崇礼尚廉文化

2018年02月14日 09:24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崇礼尚廉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完备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系统的修身立命思想,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种文化通过源远流长的礼制、礼仪、礼俗得以传承和弘扬,而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则成为礼文化的重要缩影和廉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周天子制礼乐安天下以来,礼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词汇,在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不断重视与加强的过程中,礼文化如涓涓细流汩汩流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崇礼、学礼、守礼、行礼成为炎黄子孙的人生必修课。

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标识,其内涵极为丰富,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笼而统之地概括,礼至少涵盖了处理三个方面关系的法则: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则。如《礼记·礼运》篇有:“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因此“礼”顺承天地万物之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即信奉“天地之道”,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规律以制礼。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法则。在社会层面,礼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标准和评价标准,也是国家赖以运行的纲纪制度。荀子认为礼是法律总纲,也即礼是制定其他法律条文的准则和依据。关于礼作为社会准则的意义,司马迁认为,“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大意就是,按礼办事,就事事成功;不按礼办事,就诸事皆废。因此,礼约定社会行为之规范,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荣。三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法则。在微观层面,礼是个人修身立命的基础,依礼行事也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礼还明确个人角色定位,维系人伦关系。先秦儒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纳为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种角色,认为这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伦理关系,称为“五伦”。孟子认为,处理伦常关系的原则应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今天我们讲父慈子孝、上下和睦、琴瑟相和、尊老爱幼、言而有信就是这种礼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因此,礼明确修身立命之原则,追求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简单地说,礼的基本要求就是:遵守自然法则、社会道德、个人美德。其中,自然大道是根本,是先贤制礼的依据。社会道德和个人美德则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运用。其最终所追求的是一种老有所安、壮有所用、幼有所养、各司其职、各得其乐的安定社会。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廉文化与礼文化一样占有重要地位。“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公生明,廉生威”等古训都意在强调廉洁的重要性。

我们讲廉洁,内在地包含了廉与洁两个层面的含义。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廉即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即干净,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廉洁作为一种个人美德强调勤俭节约,杜绝奢靡浪费。毛泽东提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倡导节俭的美德。廉洁作为一种为政官德强调清廉自守、不贪不污。《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小宰》说:“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六字诀皆以廉为本,强调慎独慎微、勤政廉政。古代官吏的考核更是把“廉”放在首位,分别考核清(清廉)、政(政绩)、才(才能)、年(年龄)。在这种廉政文化教育下,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名留青史的清官廉吏。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拒收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送来的珍贵玉璧,并教育女儿说,玉璧贵在无瑕,人也应如此。如果我收下这对玉璧,心灵上就会留下斑污,并要受制于人。清代廉吏于成龙“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死后遗物仅有一件粗丝袍、一双靴子、一根腰带、几斗米、几罐盐豉。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这些历史先贤都为今天的领导干部树立了廉政榜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要做到“三严三实”,一以贯之地包含了廉洁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必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也是崇礼尚廉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经过几千年历史涤荡,很多礼制、礼仪、礼俗都慢慢淡忘消失了,春节这一古老的礼俗却洗尽铅华,历久弥新。在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快节奏生活下,春节成为中国人寻根祭祖、休憩心灵、联络感情的重要寄托。每年几亿人次的春运大潮记录着中国人独有的情感皈依,延续着厚重的崇礼尚廉文化传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团聚欢庆、辞旧迎新、传承孝道的盛典。每到此时,远行的游子纷纷归家,洒扫庭除、祭拜祖先、燃放鞭炮、张灯结彩、走亲访友、拜年串门、互道祝福,到处洋溢着一番其乐融融的热闹景象,古老的礼文化在丰富多彩的年俗中得以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每到节假日都发送廉政短信,提醒广大党员干部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廉洁自律。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自觉抵制以礼之外衣包裹的“糖衣炮弹”,过好廉洁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能否过好廉洁关,不仅是个人品质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不仅是纪律要求,更是党性体现。

1932年,毛泽东到瑞金城郊的东华山古庙休养,并在这里迎来了春节。腊月二十三,总务处的同志来慰问毛泽东,送来一个月的津贴费,还特意带来了几条纸烟。毛泽东深知纸烟来之不易,嘱咐总务处的同志说:“纸烟应该送到战士们的手里去,他们比我们艰苦得多!我这里还有不少旱烟叶子,用报纸卷着抽就蛮好了。”总务处的同志告诉毛泽东,我们红军反“围剿”胜利,缴获了敌人很多纸烟,战士们不缺烟抽。毛泽东幽默地说:“少抽点烟,不是更有利于健康吗?”总务处的同志见状只好把烟带回去了。这种慎独慎微的自我约束,充分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清廉自守的高尚品格。

总之,对于春节,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是其所承载的礼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基因、情感记忆和灵魂归宿的内涵,还原其作为一种文化,浸润心灵、凝聚民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把崇礼与尚廉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民正确知礼、行礼,另一方面力倡勤俭、清廉,营造一种风清气正、情感浓郁、自然纯朴的节日氛围。唯此,才能让这一古老的习俗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214/9865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