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北京专题 习近平“2·26”重要讲话四周年 北京在行动 疏解非首都功能

持续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

2018年02月12日 16:54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推动下,北京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始终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首都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深刻领会北京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核”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紧紧抓住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和主要矛盾,不断增强与津冀两省市的协同联动,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一批专项规划、重大政策、重点项目、重要事项落地见效,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务实推进,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和试点示范深入开展,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三省市正在同心同向同力朝着顶层设计目标迈进。

加强统筹协调,全力推进协同发展各项任务落实

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落实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调度和部署,常抓不懈,力求实效。制定实施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2015~2017年工作要点,2015、2016和2017年各年度重点项目,“十三五”时期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市级专项规划,形成“远期有贯彻意见、中期有五年规划、近期有工作要点、当年有重点项目”的一揽子推进体系。设立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和9个专项工作小组,推动建立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定期会晤、京津冀协同办主任联席会议、各部门常态化会商的三级会商制度。与津冀两省市先后对接达百余次,签订了多项合作框架协议和备忘录,实现了从“地相接”到“人相亲”的转变,三地互动呈现出“人熟、事畅、心齐”的新气象。同时,编写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简要读本》。全市上下不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了在疏解中谋发展、在调整中促提升的浓厚氛围。

坚持疏控并举,非首都功能疏解扎实有序推进

在严控增量方面,制定实施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全市禁限比例达到55%、城六区达到79%。 2014年目录实施以来,全市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累计达1.7万件。从严调控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农林牧渔业分别下降31.9%、21.6%、17.7%,未列入禁限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4.3%、3.4%、0.3%。“三升三降”表明通过疏解功能做“减法”,北京正剥掉 “白菜帮”,集中发展“白菜心”,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探索走出一条减量发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新路子。

在疏解存量方面,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用力,分领域率先实施一批有共识、看得准、能见效的重大疏解项目。一是一般性制造业疏解力度加大。截至目前,已停产不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制造业企业1507家,其中今年一季度疏解166家。二是区域性批发市场疏解加快。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调整疏解388家商品交易市场,其中今年一季度疏解38家。今年将完成动物园地区、大红门地区、天意等区域批发市场的撤并升级和外迁。三是部分学校、医院疏解稳步推进。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新校区加快建设,累计疏解学生1.6万人。天坛医院新院今年底将竣工进入试运行,同仁医院亦庄院区二期建设进展顺利。

在重点政策方面,加强政策创新,打好疏解政策组合拳。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控作用,对非居民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实行分区域差别化价格政策,引导城六区企事业单位向郊区疏解。出台实施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税收支持政策,疏解腾退空间管理意见、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平台建设意见、产业疏解配套政策意见等政策加快制定。全市常住人口连续两年保持增量和增速的双降态势,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了由升到降的拐点,功能疏解对人口调控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狠抓项目落地,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明显提速

一体化交通网络加快构建。京津冀城际铁路实现了2015年当年组建一体化市场主体、当年完成路网规划编制、当年实现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的目标。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已批复实施,京台高速建成通车,京霸铁路、京唐城际、京秦、延崇、首都地区环线(通州—大兴段)、新机场高速开工建设,北京新机场主航站楼主体结构封顶。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已覆盖区域内13个城市。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力度加大。认真落实国家“大气十条”确定的各项措施,与津冀合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压减燃煤、发展清洁能源、控制工业和扬尘污染等重点减排。2016年全市淘汰高排放老旧机动车44万辆, 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空气质量呈现整体持续改善趋势。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永定河生态廊道等生态合作项目有序推进。产业对接协作深入开展。“4+N”的产业合作格局加快构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现代产业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实施,示范区管委会已初步完成组建,投资主体曹妃甸建设投资公司已开始发挥平台功能。张承生态功能区对口帮扶工作积极开展,2016年度帮扶资金达到4亿元。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发布实施,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正式揭牌并签约45个入园项目。在重大产业合作项目的带动下,北京对津冀的投资呈井喷态势,2016年北京企业在津冀的投资为2039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3.35倍。

强化创新驱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打造。制定实施《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落实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全面开展18项改革实验。制定实施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工作方案、中关村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推动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和重大创新成果在津冀转化。2015年和2016年,北京市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111.5亿元和15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2%和38.7%。京津冀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建设方案获国家批复,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目前,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公司2930家,子公司2988家。体制改革和试点示范积极推进。2014年9月,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建立了关检互认、口岸直通、信息共享机制。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取得突破,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出三个阶段136项具体措施。

坚持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稳步推进

教育合作持续深化,市、区两级与津冀各地方共签署教育合作协议21个,实施合作项目30余个。医疗卫生协作成效显著,与河北省开展了北京—燕达、北京—曹妃甸、北京—张家口、北京—承德4个重点医疗合作项目,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科室托管等多种形式,累计派出医师1000余人,接受津冀两地进修医师700余人,接诊患者约7万人次,会诊8000余人次,有力地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同时,目前正在推进建立与保定市的医疗对口合作关系。京津冀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试点首批互认项目27项,纳入互认医疗机构132家,京津冀三省市分别为69家、37家、26家。首批X射线摄影、CT、核磁共振等17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三地102家医院实现互认,三省市分别为31家、26家、45家。文化旅游共建进程加快,组织编制《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6年—2018年)》。社会治理协作更加密切,建立三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共商机制。建立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机制,实现劳动监察案件“一点投诉、联动处理”。《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印发。

坚持高点定位,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建设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我们面向全球顶尖设计团队公开征集方案,完成了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的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统筹推进350项重大配套工程和服务设施建设,已有115个项目开工建设,连接中心城与副中心的广渠路二期实现通车,生态环境沿河沿路工程陆续开工。目前,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实现结构封顶,地下综合管廊等部分设施实现顺利开工。在打造精品力作的同时,我们坚持建管并举,着力提升管理水平,已从市级23个部门抽调了115名干部组成“工作专班”进驻通州。

三年来,北京开启了前所未有的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指导支持的结果,是三省市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些进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来自中国社科院的问卷调查也表明三地群众对协同发展的满意度较高。今年,2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北京,考察了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并在讲话中强调,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牛鼻子”。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参与者,我们将继续把推动落实好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作为最大的政治担当,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将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案头卷”和“工具书”,经常读、反复读,一体领会、一体贯彻,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携手津冀共同续写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新篇章,让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成为激扬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212/9867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