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前线》杂志

【2017-06】京津冀的港口

2018年02月23日 14:44

港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是区域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依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促使港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在任何国家,港口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京津冀地区海岸线长6400公里,其海港主要包含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四大港口,北京的平谷国际陆港作为海关监管场所,是北京的无障碍“出海”通道。此外,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在北京通州区段也布局了内河港口(现已不通航)。京津冀港口历经漫长发展达到如今规模,成为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与经济腾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港兴城 历史悠久

中国港口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水运已十分频繁,贸易往来很大程度上都依赖水上运输,港口应运而生,当时渤海沿岸的碣石港(今秦皇岛港)已经存在。

封建社会时期,京津冀地区的港口就已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对外贸易往来的需求,京津冀的港口规模与运营体系愈加成熟。作为京津冀四大海港的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和黄骅港中,天津港与秦皇岛港的历史最为悠久,京杭大运河内河港口同样有着悠久的港史,它们的历史发展进程大体可以体现京津冀海港的历史脉络。

从历史上看,天津是一个因港而建、由港而兴的城市。由于天津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经济的历史变革,造成天津港区中心的3次历史变迁,而每一次变迁都在天津历史上引发了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天津港不仅催生了天津城,而且港区变迁拉动天津发展重心的转移。 唐《通典》将位于永济渠、滹沱河和潞河三水汇流的入海处称为三会海口,即现今的军粮城一带。因守卫边境地区的军事需要,三会海口成为唐代向北部边境各地转运军粮的必经之路,使这里成为具有泊船、装卸、中转和仓储功能的天津最早的海港。由于三会海口港的兴盛,促使当时的军粮城成为一个繁华的港口名镇。这是天津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因港兴城的历史过程。 从金朝开始至元、明、清的700多年间,中国出现了南北统一的盛势。而且这几个朝代均定都北京。由此,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各项所需用品,从全国各地筹运至京都。直沽(今三叉口至大直沽一带)骑河临海,位于南北运河交汇入海河的三叉河口,河船、海船在此处向京城转运货物较为方便,又因此处地势较高,适于兴建各种陆上建筑,遂成为漕运枢纽。从元朝起,直沽港开始兴盛。1316年元朝特设“海津镇”,天津步入了邻港筑城,以港兴城的起步阶段。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因直沽是海运、河运及商船往来之要冲,令在三叉口西南侧筑城设卫,调沿海诸军士屯守,并赐名“天津”。至清初,继承明制,战事不多,国力强盛,漕运进一步发展,当时自天津城西北角经北大关至天后宫一带,商贾云集,人声鼎沸,屋瓦鳞次,店铺林立,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和城市经济活动中心。直沽港的兴盛,使天津成为京都附近一个大型的门户城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将天津港开放为通商口岸,天津海关的控制权落入英法列强手中,此后外国洋货充斥天津,财富大量流出国外。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以后,外国列强全面垄断了天津的海运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了天津海关,鲸吞了大量的物资。由于海河航道水浅,物资的运输不畅,因此在1939年,日本帝国主义于海河入海口北岸重新建造码头,天津港正式形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天津港重新焕发青春。我国政府对天津港进行了多次的改造和重建,使其面貌焕然一新。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处东北、华北之要道,有着显著的军事、经济战略地位。真是“两京锁钥吴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雄关划内外,地险扼长安”。这里自然风景秀丽而神奇,乃是天然的不冻之港。以秦始皇遣人入海寻求仙丹而得名。“天开海岳成乐土,人住蓬莱似列仙。” 康有为这样赞叹道。这里积淀了人类五千多年的文明,有着人类数十万年的生存足迹,由此构成了这一地区丰富而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景观。早在远古时代,秦皇岛就充分地发挥了它的港口城作用。秦皇岛在西周以后属燕国所统辖。春秋战国时期,秦皇岛港已成为重要海港之一。秦皇岛港口自秦汉开始,迄至明清,几经兴衰,演变于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皇岛属辽西郡。汉代时此地亦归属辽西郡,至汉献帝建安十年便设置了卢龙郡。“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代枭雄曹操的著作《观沧海》就是出于此地,当时的曹操北征乌桓取得决定性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遂有感而发作出这首千古名诗。隋朝时,此地属辽西柳城郡,唐朝时,此地属河北道营州。辽代此地属中京道迁民县,金时废县而改为迁民镇,元时亦如此称谓。明洪武十四年设山海卫并建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山海关长城是万里长城的入海处,是明代创建“卫所兵制”的产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对山海关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清顺治元年,保留山海卫,撤销了山海关,后又重新设立山海关。清乾隆二年,山海关复又撤销,设置临榆县,山海关可谓命途多舛。明嘉靖十四年,以秦皇岛为名代替碣石。直至近代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才开辟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并开始借款修筑码头,营造铁路。至此秦皇岛才从原来舟船停泊的自然港口发展为贸易往来繁荣兴盛的通商口岸。二十世纪初,秦皇岛港正式对外开放。秦皇岛港的建立,给清政府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同时也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占领了秦皇岛港,将港口改名为“开平公司”。1933年5月,中华民国政府被迫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从此秦皇岛遭受了日军长达13年的野蛮残忍的统治。1948年,秦皇岛解放,和山海关、北戴河统称为秦榆市,一年之后改名为秦皇岛市,归属河北省直辖,山海关则规划给辽西省。三年之后山海关又回归秦皇岛市的怀抱。秦皇岛海港区位于秦皇岛市区中心,与山海关和北戴河接壤,南部与渤海相邻。1984年,中央政府确定秦皇岛为我国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之一。21世纪以来,秦皇岛港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港口,对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也是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均起了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运河,即运河的萌芽时期。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开凿邗沟,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第二期运河,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隋运河主要由山阳渎、通济渠、永济渠、江南河等几段组成,其中除山阳渎在公元587年(隋开皇七年),曾利用邢沟旧道疏浚过一次以外,基本上都是隋炀帝为了搜刮东南地区的财富,控制华北地区的军事,并满足个人穷奢极欲的享乐而开凿的,当时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极为深重的,但在客观上对于航运也起了促进作用。所以唐末的著名文学家皮日休(约834—883年)在《汴河铭中》评价通济渠的作用时,曾经有“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的说法。第三期运河,主要指元、明、清阶段。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公元十八年(1281)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公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公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明、清两代维持元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阴)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之前京杭运河在北京通州区有内河港口,对于我国的南北贸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古代商业经济的繁荣。但是由于清末实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纪以来铁路、公路交通发展,货物转为陆运,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仅有少量船只作间歇性通航。目前该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从天津港和秦皇岛港以及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发展进程可见,京津冀地区港口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在我国的航运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个时期都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

近代以来,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得港口完全被外国人控制。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港口几近瘫痪。之后,我国的港口开始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50~70年代,这一时期,由于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政策,我国港口的发展主要以恢复重新利用为主。第二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我国的海上对外贸易往来逐渐频繁,因此海运量随之猛增,这一时期锻炼和造就了中国港口建设队伍,为以后港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这一时期政府将港口列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港口建设因此进入第二次高潮。第四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形成了以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深圳等二十个主枢纽港为骨干、以地区性重要港口为补充、中小港适当发展的分层次布局框架。同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水运营运与管理体系。第五个发展时期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由于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大海港都在积极进行发展战略研究与系统设备的完善,进入了第三个港口建设的高潮。

职能屡变文化独特

京津冀港口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四大海港中,秦皇岛港成立最早,历史最为悠久,在战国时期,它就成为我国重要的港口之一。天津港的成立晚于秦皇岛港,1403年,由于京杭大运河转运粮食的需要,位于三岔口的天津成为了转运枢纽,天津港由此发展起来。

古代京津冀港口发挥的主要作用是粮食运输。以天津港为代表分析京津冀港口古代的功能作用。公元618年,唐朝定都西安,为防北部奚、契等少数民族的侵扰,于公元623年在今京津一带的幽燕地区驻兵戍守,选址三会海口的军粮城,以解决军需输运供给。当时港口功能具有船泊、装卸、仓储、中转的功能,港口规模每年转运军粮50万石以上,其中动用“沧、瀛、具、莫、登、莱、海、泗、魏、德等十州共差水手五千四百人,其中三千四百人海运,二千人平河,二年更替”。

三会海口是唐代向幽燕地区转运粮饷的必经之路,具有船泊、装卸、仓储、中转的功能,承担巨量军运。但金朝定都北京后,为满足京城防卫及漕运、盐业运输和民间贸易需求,港口迁移到天津三岔口,以后历经元、明、清。

近代以来,京津冀港口主要发挥了海上贸易往来的作用,这加快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然而,京津冀港口在近代也起到一些负面作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攻占大沽口,随后攻陷天津,占领北京,侵略军在华屠杀人民,掠夺财物,践踏中国主权,港口的存在给八国联军的入侵提供了便利条件。1937年“七七事变”后,天津港彻底沦陷至日本人手中,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兵站和军需转运基地。侵略者掠夺的煤、铁、钒土、盐、棉、粮等各种资源,除满足当地军需外,其余大量运给日本及其他战场。由此可见,在中国近代史中,京津冀港口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外国侵略者,起到了负面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提出,京津冀港口面貌焕然一新,对外贸易往来愈发频繁,港口吞吐能力日益增强,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港口文化是人们对于港口价值、港口秩序和港口精神的认同。当港口企业员工具备这种认同感时,企业的投资渠道会愈发开阔,国资外资民资将大量涌入港口,建设步伐加快,港口不再担忧压船压港,反而有了对港口产能过剩的担忧。同时,也可以极大地调动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这种认同感所形成的港口文化能够构筑起制度法规框架作保证,进而提升港口的服务意识,港口的转运作业、物流链、信息链得以繁荣,跨越国界、多地区、多行业的国际化市场得以形成。

回顾京津冀港口的发展历程,长期以来天津港、秦皇岛港和唐山港等港口存在着经常压船、压港的现象,曾经有过投资匮乏、效率低下、管理松散的经历。但是改革开放后,上述现象已经成为过去式,港口面貌焕然一新,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理念的突破与港口文化的突破,保证了京津冀港口的飞速发展。

京津冀港口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开放性与融合性。港口处于海洋与大陆的边缘,处于中国与国际直接交往的门户,相对于其他一些不能够或者没有机会与国外直接交往交流的地区,更容易具有开放性,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形成开放性的、多元融合性的港口文化,从而在港口发展中产生积极作用。港口企业也在发展中形成各自的企业文化,在发展中彰显自己的显著特色。京津冀港口企业文化的特色是开放与包容,包含了港口、产业、城市的和谐共融精神,它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以及黄骅港的企业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开放与包容,更是把以人为本放在突出位置。然而不同的港口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企业的文化特点。

优化发展优势显著

京津冀四大港口地处“环渤海”沿海港群,“环渤海”沿海港群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港群之一。京津冀海港自古以来在我国海上贸易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京津冀港口迅猛发展,在对天津港和秦皇岛港进行改造和扩建的同时,相继建成了黄骅港和唐山港等港口,使京津冀的港口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在传统大港天津港努力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河北省的港口建设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相继完成了一批国家和省重点项目,港口吞吐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航条件得到总体改善,从秦皇岛到沧州形成了布局合理、互相依托、功能互补的冀东港口群。

天津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天津港地处华北水陆交通枢纽,与京哈、京沪两条大干线铁路相连接,拥有各类泊位总数17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19个,30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港口。2014年12月26日,天津港复式航道正式通航后,航道通航能力在双向通航基础上实现了再次升级。天津港主要由北疆港区、南疆港区、东疆港区、临港经济区南部区域、南港港区东部区域等组成,各港区各司其职,相辅相成。

相比其他港口,天津港优势特点明显。第一,天津港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港。它是在淤泥质浅滩上人工挖海建港、吹填造陆建成的。随着港口治理泥沙回淤技术的发展,人工港在深水化建设上的优势逐渐显现,为天津港跻身世界深水港行列奠定了基础。第二,天津港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天津港处于京津城市带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上,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北京经海运外贸进出口总值的90%以上经天津港下水。天津港也是环渤海中与华北、西北等内陆地区距离最短的港口,综合运输成本最低。第三,天津港依托优势明显。其所依托的天津市城市载体功能强大,现代交通体系比较完善,金融、贸易、保险、信息等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为天津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托。第四,天津港经济腹地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天津港能够服务和辐射的范围包括京津冀及中西部地区的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面积近5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52%。最后,天津港的现代化水平全国领先。通过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天津港的港口现代化、信息化程度在全国港口中位居前列。天津港对于京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平谷国际陆港是北京市重点发展的4大物流产业园区之一,经高速公路可直通天津港。由于北京没有出海口,平谷国际陆港充分借助了天津港的功能和优势,使天津港成为其直接出海口,实现了货物便捷通关。这就进一步加快了北京与国外的海上贸易往来。

地处渤海湾中部的秦皇岛港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秦皇岛港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炭输出港,口岸不冻不淤,其经济腹地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国家能源政策、产业政策和能源运输布局,秦皇岛港被定为国家级煤炭主枢纽港,是“三西”煤炭基地的重要出海口岸。年煤炭吞吐量占全国沿海港口下水煤炭总量的46%。秦皇岛港的煤炭输出量约占全国沿海煤炭输出量的70%以上,是保证我国北煤南运和煤炭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秦皇岛港正在向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港口的方向发展,进出口货物类型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唐山港和黄骅港是改革开放后建成的港口,历史虽不如天津港和秦皇岛港悠久,但在我国对外贸易事业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唐山港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南沿海,是我国沿海的地区性重要港口,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专业化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省、北京市、华北及西北部分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及战略资源。唐山港毗邻京津冀城市群,曹妃甸距韩国仁川400海里,日本长崎680海里、神户935海里,与矿石出口国澳大利亚、巴西、秘鲁、南非、印度等国海运航线也十分顺畅。唐山港的发展对于京冀两地经济起着促进作用。北京朝阳、平谷都有无水港,但与河北省港口货物往来量并不算多,可以以北京无水港为平台,深化京冀在集装箱、散杂货、能源等物资运输中的合作,将唐山港打造成北京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深化京冀两地陆海空航运物流合作,打造唐山港与北京港口同城直通模式。此外,随着曹妃甸港区的发展,可以依托河北港口丰富的沿海滩涂资源,建设“飞地”工业园区,制定更加优惠的税收分享政策,承接北京市乃至“三北”地区的重化产业和高端产业制造环节项目的转移。

黄骅港位于河北省黄骅市的渤海之滨,恰置河北和山东两省的交界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部。黄骅港是河北冀东南地区运距最短的出海口,现已建成20万吨级航道和万吨级以上泊位33个,吞吐量连续4年突破亿吨。2010年8月18日黄骅综合大港的开航,对冀中南、晋陕蒙等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全方位开放影响深远。冀中南地区,以及黄骅港腹地可延伸覆盖的晋中南、鲁西北、豫北、陕西、内蒙古等部分地区,通过此通道贸易,远洋运费节省20%,时间节省40%。此次规划年通过能力超过5亿吨,将形成集矿石、杂货、集装箱、石油化工、煤炭运输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大港。

(本文得到北京市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项目(14JDZHB007),特大城市研究院项目等资助)

[参考文献]

[1]陈方良.中国海港开埠纪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1(2).

[2]赵婷婷.京津冀地区港口竞争力及合作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3]黄志敏.港口发展面临的三大难题分析[N].航运交易公报,2014-12-18.

[4]周晓雯.京津冀港口与腹地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5]其东.港口发展与港口文化[J].中国港口,2010(8).

[6]龚缨晏.港口与港口文化[J].中国港口,2012(9).

[7]卢炳根.弘扬港口文化的战略性思考[J].杭州(下旬刊),2011(2).

[8]贝少军.京杭大运河:历史与未来[J].中国海事,2012(8).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223/9869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