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经济
杜飞轮:2017年经济形势怎么样、怎么看、怎么办
2018年02月02日 15:03
杜飞轮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形势分析与预测研究室主任
今天主要讲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些看法和判断。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可以先看“形”,再看“势”。与过去几年相比,2017年经济形势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和稳中提质的发展状态。这主要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发力。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宏观调控政策发力显效,推动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纵深发展
第一,宏观面——“稳”的基础在夯实。
其一,经济增长稳定性增强。从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大体走势来看,好像我们是在下行通道上面,但是从具体季度来看,经济企稳反弹或者说回升的态势还是很明显的。从2015年9月到2017年6月,连续八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都保持在6.7%到6.9%的区间。所以说,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增强,这也说明经济增长的“稳”的基础在夯实。
其二,价格水平总体稳定。2017年4月至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保持在1.2%-1.8%的区间。
其三,就业形势持续向好。2017年1-8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74万人,同比增加26万人。2013年到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
其四,国际收支改善。2017年,我国国际收支也在改善。截至2017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实现了连续8个月回升。
第二,中观面——“进”的格局在延续。
从中观层面看,经济基本面得到了有效巩固,结构持续优化、动能加快转换、发展质量提高,这主要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举措的有效实施和改革创新发展方式、宏观调控方式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实。
从“三去一降一补”来看,“去”的力量既压缩了无效供给、提升了有效供给,又推动了存量调整。从“去产能”来看,9月末,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均将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各类产品价格均稳中有升。总之,去产能的结果是超出预期的,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产业去产能以后的产品价格提升,并且在压缩了一些低端产能以后,高质、优质的产品价格提升更快。从“去库存”来看,最直接的数据是2017年8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2%,房地产待售面积创近3年来新低。同样,宏观调控政策也促使很多一线城市和部分热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房住宅价格同比涨幅有所回落。特别是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连续五个月保持高位运行,反映了房地产市场正走向良性的发展通道。从“去杠杆”来看,2017年7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5.8%和61.1%,同比分别下降0.7个和0.5个百分点。
“降成本”和“补短板”这两方面的作用就是促进经济质量的提升,提高微观活力,使增量部分加速崛起。从“降成本”来看,2017年7月,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9元,同比下降0.13元。降成本释放了企业的活力,企业也在积极寻求适度的扩张。同时,市场新主体继续大量涌现,2017年1-8月,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超过1.6万户。从“补短板”来看,当前着力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大补短板力度。2017年1-8月,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道路运输业、水利管理业、农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8.2%、24.3%、24.1%、17.6%和16.1%。高技术产业投资、工业技术改造投资、装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7.8%、12.4%、8.2%。
此外,改革创新在提升发展质量。中国新经济指数从2017年6月的29.3%回升至8月的33.3%,这说明中国新经济的投入占整个经济的投入量已经达到三分之一。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明显快于工业增加值增速。从累计增速看,2017年1-8月,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0%和11.4%。再有,2017年1-8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29.2%;1-9月,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
第三,微观面——“好”的势头在巩固。
其一,微观主体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企业普遍反映2017年的经济形势要比2016年好得多。具体来看,各月累计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在2016年1-12月都保持单位数增长,而在2017年1-7月则保持百分之二三十的双位数增长。
其二,市场预期持续向好,企业扩张动力增强。制造业PMI指数从2016年8月到2017年6月,连续11个月保持50%以上的扩张。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从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连续13个月保持在53.4%-55.1%的高景气区间。这说明企业家对经济的预期是持续向好的。
其三,从实物量指标来看,2016年持续下降的货物运输量在2017年实现了明显的正增长。这也表明实体经济的预期在好转,好的势头在巩固。此外,2017年居民收入增长也比2016年明显加快。2017年上半年,GDP增长为6.9%,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3%。由此可见,2017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高于GDP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提振了消费者信心,消费者信心指数达到近几年来的较高水平。
综合来看,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是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状态。那么,2017年经济形势变好的根源是什么?
一是外部冲击性力量缓解。2017年全球经济形势较2016年有所转好,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善。这些改善有利于我国的出口以及贸易的发展。二是周期性下行压力消退。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周期单边下行持续的极限时间一般为6-7年。我国自2010年开始的本轮经济下行周期接近目标极值。从2016年下半年市场反应来看,企业在加大补库存的力度。2016年第一、二季度企业已经从2016年被动补库存转向主动补库存。从价格反映来看,2017年我们已经走出实质性的工业品结构性通缩的阴影。三是体制机制掣肘因素减少。政治生态日益净化,正向激励体制机制正在形成,减税降费政策引导企业预期持续改善。
二、内外发展环境总体趋于改善,经济将保持动态平衡,砥砺前行仍是主基调
第一,全球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分化中趋向优化,正在从双速增长走向同步复苏。
一方面是贸易反弹、制造业回暖、金融市场持续活跃,主要发达经济体预期向好。比如,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走高,通胀水平温和,失业率已达危机后的最低水平。再比如,欧元区二季度经济增长2.1%,创2011年来最高纪录,8月制造业PMI创出6年新高。制造业扩张说明企业在扩张,因为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制造业立国,制造业比较先进,特别是有德国和法国这两大引擎。
另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升,经济活动增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正在摆脱低增长或衰退阴影,形势正在好转。资源型国家——像俄罗斯——由于石油价格的逐步恢复,其经济也在改善。总的来说,世界经济的大方向是趋好的。但要走出弱复苏、温和复苏而实现强劲复苏,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并且这种复苏不是在一年两年内就能有很大起色的。
第二,我国经济底部反弹,峰回路转中进行周期转换,稳中向好的趋势一旦形成,短期内就不会发生逆转。
其一,从需求看,投资、消费、出口更趋向于均衡增长。这种均衡增长主要体现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比如,2017年上半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4%,消费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看,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进出口同比增长16.6%。由此可见,投资、消费、出口的增长是比较均衡的。
其二,从供给看,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更加趋向协调发展。在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过程中,新动能的比重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也在发挥着作用。中国新经济指数在2017年8月已经达到33.3%,如果把传统产业的改造也算作新动能的话,那么新经济的比重就超过了50%。在传统产业复苏的过程中,新经济增长的速度也非常快,占整个经济的比重也在提升,这就产生了一种联动效应,更加趋于协调发展。
其三,从市场看,股市、债市、汇市、楼市、车市波澜不惊。股市、债市、汇市属于大金融市场,2017年没有大幅波动,仍然是比较稳定地向前走。车市在前期的潜在需求得到快速释放以后,2017年也趋于一种稳中有升的状态之中。从工业生产、内需投资、消费扩张、出口看,都有明显改善。
第三,扰动性因素。
其一,工业经济边际动能面临回落。企业短周期的库存回补一般是一年左右的时间。从2016年三季度到2017年三季度,已经基本上接近尾声了,所以下一步企业回补库存的力量趋弱。实际上,2017年7、8月份工业生产、工业增加值的放缓也体现了这一点。
另外,下游行业的一些制造业继续回升的动力仍不足,上、中、下游行业存在结构性分化问题。上游企业的利润比较高,能达到30%以上,下游企业的利润只有5%左右。中、下游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幅都远低于上游企业,下游行业的工业企业累计利润占比仍处于下滑趋势。
其二,投资后劲乏力。一是从资金来看,实际上到位资金还处于非常低的增长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后续投资可能会缺乏资金来源。二是2017年前三个季度保持快速增长的基建投资可能会面临回落压力。基建投资,除了基础设施投资、环保领域投资、公共服务领域投资以外,还有PPP项目。PPP项目从项目的实施到落地还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近期为了防风险,也叫停了一些项目,这对基建投资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三是制造业投资扩张动力不是很强。制造业投资大约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制造业投资没有明显跟上,总投资也会面临一定的回落。
综合判断,2017年第三、四季度工业将保持稳中趋缓态势,服务业稳定增长,消费需求将基本稳定,投资需求增速将有所放缓,出口需求保持较快增长,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年经济增长在6.8%左右,保持在合理区间内。
三、立足结构性问题,放眼周期性变化,在结构变动中展望新周期
我们的政策方向是什么?我提几点建议。
第一,宏观政策适度微调。
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是要有效,更要精准支持结构调整。比如,在更加注重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注重一些标准的建设、消费类投资供给,要补齐短板,在创造新需求的同时也为创造新供给提供有力支撑。再有,稳健的货币政策既要保持市场的合理流动性,也要给予市场主体自我调适的时间和空间。此外,稳健的货币政策应该更加灵活。稳健中性要继续执行,要有保有压,支持小微企业、农村领域、农业投资的信贷,对科技创新信贷的支持优惠也要加强。
第二,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在降成本方面下功夫。
精准发力去产能之后,债转股、去杠杆都在扎实有序地推进。同时,要多措并举降成本,要为企业解决切实负担。再有,要深化行政体制、国有企业和收入分配改革,增强企业活力,释放增长潜力。
第三,将改革创新作为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攻方向,当务之急是着力改善优化营商环境。
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重塑实体经济竞争优势。促进创新的方式有很多,财政政策的支持、货币政策的推动、建立产业基金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法治化、市场化、便利化的方式来推进,以保障实体企业在公平、公正环境中赢得国际竞争力。比如,在现阶段去产能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环保标准、提高能源成本,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逐步地淘汰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
第四,防范化解一些潜在的风险隐忧。
房地产市场应该以稳为主,要坚决抑制资产泡沫,但不要主动去刺破这个泡沫。要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民生保障作用要提高,不要过多干预市场价格的波动,更多的是通过棚改、保障房建设、租售同权等政策的落实达到保障民生的目的。再有,要抓牢防范金融债务风险的“盾”,筑牢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的“防火墙”。因为系统性金融风险一旦发生,就会对经济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所以我们要抓住几个点,一个点一个点地击破,使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不至于传导扩散。
第五,加快双向开放,推动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
要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中美贸易谈判,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借“一带一路”的东风,引领中国企业“走出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一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202/9873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