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时政评论

习近平开启了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航程

2018年02月26日 15:26

2018年2月26日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的四周年。四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对北京工作进行全面深入考察。这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第一次全面深入视察北京,实地考察、脚步为亲,他不仅参观了城市规划馆、走进雨儿胡同,进入到居民家中,听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旧城改造等方面的汇报和居民的亲身感受,而且来到第九水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和首都博物馆,对北京水资源、交通状况以及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了解。其后,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工作座谈会对北京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紧接着习近平总书记又主持召开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从全国区域协同的高度来考虑首都的发展问题,第一次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对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意义非凡,为长期困扰北京的“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问题,以及把握好“都”与“城”的关系问题提供了答案,开启了北京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航程。

一、明确了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 

长期以来,北京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导致城市功能过度叠加、人口增长失控,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城市发展顶到了“天花板”。究其原因,城市战略定位不明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此,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工作时,他首先提出了城市的战略定位问题,要求北京市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这也是第一次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明确了北京市“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确定“四个中心”为首都的核心功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在充分发挥首都的核心功能的同时,还必须牢牢牵住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这个“牛鼻子”,为北京“瘦身健体”。为此,在过去的四年里,北京市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加快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同时,自觉把握好“疏解”与“提升”的关系,积极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制定并实施了严格的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关停退出一般的制造业企业,调整疏解各类区域性专业市场,大力整顿违法建设、“开墙打洞”,治理占道经营、背街小巷环境脏乱现象,促进城市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与此同时,北京市还集中力量做好“白菜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破立并举、腾笼换鸟,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历史性工程,必须一件一件事去做,一茬接一茬地干,发扬‘工匠’精神,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

二、部署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

在四年前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的大动脉,更有力地彰显北京优势,更广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资源,同时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也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解决北京发展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们不能就北京谈北京,而是应该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和谋划北京的发展。根据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纲要》还提出,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绝不是向天津、河北疏解北京压力,而是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更好地谋划三地发展,让京津冀三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中央的顶层设计,为这项战略实施提供了形成强大合力的行动指南,京津冀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窗口期,协同发展由此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为了更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雄安好比一张白纸,能绘出最美的图画,人口密度低、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充裕,让这块地处白洋淀畔的沃土成为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首选之地。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项战略举措,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拓展京津冀区域发展新空间。

三、提出了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高标准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提出的高标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城市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年前考察北京时就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北京的问题深层次上是城市功能太多带来的。”“城市建设发展不能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应该有一个顶层设计和控制”,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出了问题的焦点所在。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北京开始了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经中央批复正式公布,北京城市建设发展也进入了新时期。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从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出发,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重大命题展开,明确“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四个服务”的基本职责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规划》不再就北京谈北京,而是站在国家发展的高度,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和谋划北京的发展,阐述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自觉把握好“一核”与“两翼”的关系。新的城市总体规划还牢牢把握住了“舍与得”的关系,从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角度,牢牢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明确了未来北京“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布局。这个空间布局是未来北京城市发展的骨架,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空间基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确定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以减缓人口持续过快增长给城市交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社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避免生态空间被继续侵占,遏制城市无序蔓延。这三条红线是北京下一步发展的硬约束,是不可以突破的底线。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拓展了一般规划的内涵,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大城市病”,涉及城市管理和运行的许多突出问题,如人口过多、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水污染、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从源头入手提出综合性解决方案。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将以前惯用的“旧城”调整为“老城”,既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延续,也寓意着以此为起点指向未来的发展,体现了对城市发展规律更深的认识,不仅强调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强化北京历史文化整体价值,而且还推进了城市的精治、共治、法治,塑造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凸显了北京的城市特色。

2017年,也是早春二月时,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来到北京,视察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表现出党中央对北京工作的高度重视,既对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冬奥会筹办作出重要指示,又对北京各方面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描绘了首都发展更加美好的前景。

四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指引下,北京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以北京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出一系列举措,推进一系列工作,正在解决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正在办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这伟大的新时代中,只要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干到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信在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首都北京也必将建成为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流群:531249826。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226/9873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