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党刊推荐 《前线》杂志

【2017-07】数说京津冀产业升级和优化

2018年03月01日 15:45

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推动区域健康发展、完善城市布局和形态、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打造我国经济第三增长极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其中,产业优化升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之一,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重要支撑。

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产比重持续提高,部分领域高端化趋势较为明显。

整体经济总量占全国一成。2016年,京津冀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合计74612.6亿元,占全国的1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842.6亿元,占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7836.8亿元,占9.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933.2亿元,占11.2%。与“十一五”末的2010年相比,三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一、二、三次产业分别下降1.2个、0.4个和0.9个百分点。

2016年,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为5.2∶37.3∶57.5,一、二产业比重分别比2010年下降1.2个和5.9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7.1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京津冀地区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和2.5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占比则高于全国5.9个百分点。

重化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优势明显。从工业看,钢铁(津冀)、采矿(津冀)、电力(北京)、汽车(京津)、化工(津冀)和石油加工(津冀)等重化工业不仅在京津冀工业中占有绝对比重,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优势。2015年,京津冀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为90147.1亿元,占全国的8.2%,上述6个行业所占比重为4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3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销售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31.7%和23.5%,钢材产量占全国的29.9%,反映出京津冀是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电子(京津)、医药(京津冀)、专用设备(津冀)和通用设备(津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逐渐成为京津冀地区新的主导产业。2015年,上述4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占三地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14.6%,比2012年提高0.5个百分点。相关产品生产占全国的份额也有所提高,如集成电路产量占全国的7.2%,比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从服务业看,金融、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一直是京津冀地区最大的三个行业,2016年三大行业增加值共占第三产业的44.4%,比2010年下降3.7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均下降3.9个百分点,金融业上升4个百分点。除金融业外,信息、商务和科技等高端服务业也发展较快,2015年三个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分别为7.9%、7.1%和7.4%,比2010年提高0.5个、1.2个和0.8个百分点。从占全国的份额看,三个行业增加值占全国相关行业的比重均在16%以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京津唐地区经济总量占比较大。京津冀地处华北平原北部,西北为燕山太行山脉,发展空间较小;东部濒临渤海湾,港口资源丰富,南部为广大平原地区,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北京处于京津冀地区的中心地带,天津位于东南部,两地地理位置优越,且京津作为直辖市和特大城市,产业集聚度高,经济体量大。而位于东部的河北省唐山市距离京津150公里内,是连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重要走廊,也是河北的经济中心,2015年唐山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8万元,是河北11个地级市中最为接近京津发展水平(10万元/人左右)的地区,而其他地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在5万元及以下。2015年,京津唐三地以不到20%的土地面积和四成的常住人口创造了京津冀65.8%的经济量,成为京津冀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

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及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也应看到区域内产业在协同发展能力、产业分工与协作、主导产业转型、产业空间布局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京津与河北经济差距较大,产业协同发展能力有待提升。从目前京津冀产业结构看,三地处于不同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北京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河北处于工业化中期。从优势产业看,北京高端服务业较为发达,天津现代工业体系完备,二、三产业同步发展,河北农业和基础工业优势明显。京津冀发展阶段的梯度化和优势产业的差异化,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但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对优势资源的虹吸效应大于对周边的辐射效应,导致京津与河北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从经济总量看,2016年京津两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为11.5万元,而河北仅为4.3万元,不但与京津差距较大,也低于全国5.4万元/人的平均水平。

从城镇化率看,2016年京津城镇化率均已超过80%(分别为86.5%和82.9%),已迈入高度城镇化阶段,而河北尚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53.3%),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4个百分点。河北的11个设区市中,有5个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个县级市中,有9个市城镇化率在40%~50%之间,1个市在30%~40%之间;108个县中,只有53个县城镇化率超过40%。

从城市体系看,京津作为中心城市,属于超大城市,而京津外围主要分布的是中小城市,石家庄、保定等大城市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城市群仍呈“中心—外围”各自独立发展的格局,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不紧密,造成产业缺少大城市的有序布局,中小城市无法承接来自顶层的辐射,中心城市带动底层发展的能力也较弱。在河北省31个城市中(包括11个设区市市辖区和20个县级市市辖区),有24个城市为中小城市。对比长三角,该区域每隔几十公里就有一个大城市,有利于产业的转移和承接。

从产业结构看,京津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优势明显,而河北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大,产业合作缺少足够的基础。例如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通过合作方式在北京以外建立了60多个园区,大部分在长三角、珠三角。2015年,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0%以上,天津占30%以上,而河北则低于20%;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的比重看,京津两地在20%左右,而河北仅为10%左右。

从产品结构看,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在短时间内形成协同分工的局面难度较大。京津两地的优势产品主要集中在手机、计算机、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等领域,部分产品在国内甚至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而河北省缺乏高端制造产品,居于全国产品产量前列的多为生铁、粗钢、钢材、水泥、平板玻璃、纱、布等初级产品,资源能源消耗多,产业链条短,利润空间小。即便在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笔记本电脑、服务器、3D打印设备、稀土磁性材料、石墨烯、光纤、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高端产品生产领域,也主要从事零部件生产和产品组装。

三地产业协同度和关联度不高,产业深层次的分工与协作有待加强。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均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但缺少统一的分工和协作,同时有限的资源又加剧了产业竞争。

从京津冀优势产业关联系数看,三地之间产业的外部关联性不强,产业协作与产业融合主要通过内部实现。利用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测算的三地各自优势产业前后向关联系数显示,三地产业内部关联性强于外部关联性。其中北京优势产业的内部关联系数达到0.57,天津、河北分别为0.51和0.47;而北京优势产业与河北优势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最弱,关联系数仅为0.13;天津与河北优势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在三地之间最强,关联系数为0.43。

部分主导产业受资源环境制约,疏解转型升级压力大。从目前产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看,一方面京津冀三地同是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人均水资源均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且能源消耗量较大,合计占全国的一成。另一方面,近年来京津冀空气质量虽有所好转,但PM2.5年均浓度超过国家标准1倍以上,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治理仍是重要任务。

目前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在京津冀产业中占有一定规模,有些行业甚至是主导产业。从北京看,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能源消费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28.7%,其增加值虽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9%,但身居工业第五大行业。从天津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2%,产值占比为15.3%,是工业第一大行业。从河北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消耗了规模以上工业一半以上的能源和28.1%的水,其增加值占比为17%,是工业第一大行业。

这样的产业结构加剧了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难度,三地在传统产业如何疏解承接、转型升级等方面面临诸多难题。以钢铁产业为例,北京钢铁产能已基本外迁,钢铁技术创新成果不能在本地应用推广,同时研发资金和研发力量受相关政策影响,难以转向支持河北、天津的钢铁企业;天津虽然有一定的创新实力,但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样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河北钢铁生产规模大,但创新能力较弱。

产业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产业园区、次中心城市作用有待加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面前,产业园区已成为京津冀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集聚区。京津冀现有各级各类产业园区、开发区近300个,占地面积约为区域总面积的2.5%,工业总产值、税收收入、出口额等均占整个区域的50%以上。但同时,许多开发区和园区的产业定位雷同,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不利于区域协同发展。

从产业密度看,北京和天津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在1.5亿元/平方公里左右;而河北省不到0.2亿元/平方公里,作为区域内次中心的8个地市中,产业密度最高的唐山市不到0.5亿元/平方公里,廊坊和石家庄在0.3~0.4亿元/平方公里之间,张家口和承德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7亿元/平方公里),产业集中度较差。从整个区域的产业空间布局看,次中心产业集中度低,造成产业无法有序扩散和融合,不利于产业轴点和产业链条的形成。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301/9882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