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顾保孜:周恩来的大无与大有
2018年03月06日 11:30
顾保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百多幅照片,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瞬间带来的震憾,以及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我刚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还年轻,那时候毛主席、周总理在我们心目中是神采奕奕,在老摄影师的家里,我看到了很多毛主席、周总理晚年的照片,特别是病重的照片,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憾。随着自己阅历的增长,生命的体验越来越多,更加感受到这些照片的珍贵。这些照片说明,他们在病痛的晚年中走过的岁月,有的地方是和常人一样的。今天,我也带着这样一种心情,和大家分享那些历史岁月,重温那段难忘的时光。
这张照片是杜修贤在中南海为领导人接见会议代表拍摄的照片,我把它作为开篇。
这张照片大家非常熟悉,直到今天,在美国的很多杂志上,只要写到尼克松,这张照片都回避不了。能留下一张干净、没有任何剪切的照片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什么呢?我后来经过采访和阅读尼克松和基辛格的回忆录了解到,尼克松这次访问中国,带了一百多个记者。这些记者本应在尼克松下飞机之前下来,但是尼克松在飞机上开了一个短会,要求所有记者不许先下飞机,只让他和他的夫人走下飞机,然后和周恩来握手。作为周总理的摄影记者,杜修贤那一天也不被允许在周总理身边,他跟其他记者一样在二十米开外搭了一个摄影架,但他把握了最关键的时刻,拍下了尼克松和周总理握手的一瞬间。周总理当晚审核照片,就要求发这一张。在这张照片之后,美国的记者才走下飞机。
为了印证这一细节,我查阅了大量尼克松访华的照片,其他照片都是在飞机的舷窗往下拍的。这时候,后面的人才在乔冠华带领之下走过来。
这张照片是1972年4月6日,周恩来陪同马耳他代表团去南京访问。周总理是5月18日确诊为膀胱癌的,在此一个多月前,他依然在紧张的工作当中。我们可以从周总理的面容中明显地看见他的消瘦与疲倦,这一瞬间被他的摄影师抓拍了下来。
周总理没有孩子,但是他非常喜欢孩子,只要有孩子的地方他总忍不住要去抱一抱、亲一亲、拉一拉手。甚至在国外,他都会到人群当中抱一抱、拉一拉当地的小孩子,和他们合一张照片。这就是在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在演出结束后,周总理和小演员握手的照片。
1972年5月12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天,周总理的保健大夫张佐良按照惯例取走了一个尿检小玻璃瓶,他们每个星期要为周总理做一次大小便检查。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天会有一个变化。也是这一天,周总理走到办公室,他看到了浙江省委副省长冯白驹的病情报告,这位被他誉为“ 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子 ”的老将军得了癌症。他心里隐痛,在冯白驹治病的报告上批道:“冯白驹同志如患癌可进到北京日坛医院来治,其夫人同来。”批完以后,他心里依然不踏实,又打电话嘱咐中办,让浙江省委不能因为“例行公事”而耽误了老将军的治病。而他不知道,他在挽救别人生命的时候,自己的生命信息也传递了非常不安的信号。这一天的尿检报告改变了周总理的命运,当时发现了四个红细胞。 张佐良及时把这个情况作了个汇报,为了慎重,要再做一次尿检。
我采访张佐良时,他说,你们可能认为做一个尿检报告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在周总理这里是非常难的。为什么?因为周总理是非常细致的人,他可以按照惯例每天留需要检查的标本。但是如果一天要再多检查一次,他一定会问为什么。为了这个“为什么”,张佐良编了五条理由,由轻到重。第五条就是:万一是癌细胞呢?当他再去找周总理做尿检的时候,果真周总理就问他为什么。然后他就从第一个可能,第二个可能,第三个可能开始讲,当他讲到第四个可能的时候,周总理说,不用说了,我都明白了,我配合。然后他顺利地取了尿样。5月12号一次,5月14号一次,5月16号尿检报告出来,红细胞由四个增加到了八个。这时候大家就非常不安了,把报告和检查的图页,分别在天津、上海找了专家进行鉴定,确定为癌细胞。
这一组的照片大家能看到,从1972年4月12日到6月29日,就是发现癌细胞的这段时间,周总理的工作量有多大,这仅仅是我在杜修贤老先生图片库里随意找的几张照片。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国宴欢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在谈判中出现好几次波折,周总理都用他的智慧化解了,终于使中日建交得以顺利进行。
这个大家照片很熟悉。周总理陪同田中角荣到了毛主席书房,毛主席送了田中角荣一套线装《楚辞集注》。田中角荣这一次访华是顶着巨大压力的,他顺应了形势,顺应了民心,使中日邦交正常化。所以当互建大使的文件签署之后,他喝了很多酒。周总理这一天也非常高兴,虽然身体健康不允许,但还是破例喝了酒。
在再接受尿检之后,按照我们正常人的思维,应该关心尿检的结果。但没想到,自从尿检结果确诊为癌细胞之后,周总理再也没问过保健大夫自己的身体情况。后来保健大夫告诉我,其实周总理是内心非常敏感的人,他已经知道了结果。从那一天开始,他加快了工作的步伐。
1974年5月,这一天周恩来即将迎来他的第一次大手术。当时确定的方案是先检查后治疗,检查的时候发现膀胱上的癌细胞很小,还没有大量脱落,也就是没有扩散的迹象。于是,吴阶平果断地决定检查和治疗一步走。之后周总理的身体也确实好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工作压力大,睡眠少,病情又有反复,最后不得不住进医院。确定住进医院的时间是 1974年的6月1日 。
在5月中旬中旬,周总理要完成一个工作,顺利移交工作给邓小平。
这张照片是邓小平复出之后去法国访问。邓小平去法国访问的时候,也带着周恩来的一个未了的心愿。周总理曾经在法国勤工俭学,当时就和邓小平在一起。
邓小平找到了他们当年在法国里昂的住所,回国的时候带了很多的法国黑面包,也送到了周总理那里。
这张照片背后有一个非常令人心碎的故事。这是1973年的夏天,越南客人带了一个要求中国援助的“大单子”,援助的数额我们难以承受。那么,怎么把这么艰难的谈判拿下来?重担落在了周总理身上。周总理在他们来的时候已经连续工作了三十多个小时,而越南客人要求在与毛主席会见之后,当晚就要在人民大会堂和周总理谈判那个援助项目。周总理有一个习惯,每次会见外宾前一定要留出十分钟整理面容。秘书告诉周总理还有十分钟时,周总理赶紧就到卫生间去剃胡子。他去的时候,秘书就到前院拿要谈判的材料。当他走回西花厅后院(西花厅分为前院和后院)的时候,发现后院的人在走来走去地找人,说在找周总理。秘书告诉他周总理去卫生间了,大家“呼啦”到卫生间,打开门的瞬间所有的人都愣住了,周总理脸上带着刮胡子的泡沫,手里拿着刮胡刀,倚在镜子前头睡着了。大家那时候就一个感觉,谁都不能出声,哪怕给周总理多一秒的休息时间。但周总理瞬间醒了过来,连忙说,晚了吗?然后赶快把自己收拾好。当时周总理还没有吃晚饭,来不及吃,他就要了两块糖。这场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周总理三十多个小时没有睡觉,没有吃饭,头巨痛。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呢?工作人员按照惯例都是递上湿毛巾。后来周总理就在纸条上写了三个字:热毛巾。工作人员递上热毛巾,他又写了个纸条:再热,再热,连续递了好几次纸条,最后他是用开水的毛巾拍前脑门,使自己的毛细血管扩张,才能有精力谈下来。一直到天亮,这场谈判终于结束。我采访时听到这个故事,心里是很酸的。
这是周总理陪同外宾去外地视察访问,这一次选择的地点是延安。周总理一生没有回过他的故乡淮安,延安是他的第二故乡,他一生当中也仅回去过一次,就是1973年的夏天,陪同越南客人。当时延安确实还在贫困之中,周总理的用心良苦就不言而喻了。延安是周总理生活过十多年的地方,尽管离开了很久,这块土地依然让他熟悉。1973年夏天,当时周总理的病情还是比较重的。但是我们从他的外事活动中,看不出任何病况。
这是去看望当年的老房东。这一天有个的故事,周总理看到老乡把一碗小米饭吃了以后,又搀上白开水把碗里的米粒冲下去吃干净,当时眼眶就红了。我采访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周总理那一天是含着眼泪跟这个老乡吃的饭。
这是在延安的座谈会。周恩来总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延安群众座谈,了解情况。
这张照片是周总理临离开延安的时候,把延安的领导干部叫到自己的房间谈话到一点多钟,就一个话题:中央给政策,你们抓生产,老百姓生活要改善。你们对中央有什么要求,我们能做到多少,你们能做到什么。因为身边的保健大夫,卫士长、卫士都知道周总理身体的情况,这么晚睡觉对他的身体不利,后来他们想到一个办法,让杜修贤拿着相机去拍照片,说你“咔碴”一响,周总理可能就要结束了。大家是把杜修贤推进去的。杜修贤进去后对着周总理拍下了这张照片,但是谈话依然没有结束。一直到一点多钟,大家谈完话出来,周总理依然坐在凳子上,久久不离去,也不说话,一直在沉思。到凌晨三点多钟才看到周总理房间的灯熄灭。
周恩来总理送走外宾来到西安,再次把延安领导叫到西安谈延安未来的发展。
这是延安招待所,当周总理要离开的时候,延安招待所的工作人员想和周总理照一张合影。后来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周总理每天中午要从这里面出来到餐厅吃饭,大家就在门口排好队,周总理一过来就让杜修贤赶快拍下了这一张照片,不耽误周总理的时间。所以这张照片来得非常不易。
第二天中午,西安接待处的警卫战士也如法炮制,与周总理合了影。
1973年9月1日,周总理陪同 蓬皮杜 一起乘坐专列前往山西大同参观访问。他们参观了大同 华严寺 、九龙壁等著名景点,一路上谈笑风生。
当周恩来来到云冈石窟,他的心情一下子就沉重了。,他看到石窟内容一些佛像破损、风化严重,他不由得眉头紧锁。他顾不上参观,而是询问有关部门的修补规划。在得知详细修补规划后。为了对外国记者有个交代,他特意将修补规划告知随行记者:云冈石窟艺术,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完好保存下来。刚才得知对此有一个十年修补规划,时间太长了。我们要在三年内把石窟修好。三年以后,请你们再来这里参观。
这是周总理陪着法国客人来到西湖。当要离开杭州的时候,周总理请身边的工作人员到楼外楼吃饭。吃完饭之后当时的饭店经理知道周总理不可能不给钱,就象征性地说收10元,周总理说不行,10元怎么够呢?又给了一个10块钱,然后让秘书交了二十元。本来这个事情就应该过去了,但是周总理离开楼外楼之后,居然担心中午的钱不够,他到杭州 笕桥机场 之后,还不忘这件事,于是又让秘书给机场的值班人员留下十块钱,让他们转交给楼外楼,作为午餐的费用。这顿饭周总理三次付费,共计三十元。楼外楼的经理心里特别不踏实,决定按照周总理的吩咐,把当天午餐的饭菜按照牌价算了一遍,一共是19.5元钱,既然周总理要求把他当做普通顾客,那么结帐也应该跟普通顾客一样,多收了钱就是楼外楼的失职了。就在周总理陪同蓬皮杜抵达上海时,楼外楼的一封信寄往了国务院周总理的办公室,里边装着菜单和点菜的详细报告,多余的10.5元钱也通过邮局寄到了北京。
也是在这个杭州笕桥机场,让大家想到1972年2月27日,周总理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乘机离开杭州前往上海访问时,发生在杭州笕桥机场的一杯茶的故事。在美国客人到来之前,周恩来总理独自先到机场,了解飞机起飞前的准备工作,看望机场工作人员。在候机大厅,一位服务员给周恩来端上一杯热茶。周恩来笑着接过茶,暖暖手。当服务员转身欲走的时候,周恩来叫住了她,原来他让随行人员付给服务员一角钱的茶水钱。服务员不肯收钱。周恩来说:“一角钱一杯茶,人人都这样,我也不能例外。”服务员只好接过了一角钱。在候机厅坐了一会儿,周恩来走向楼上贵宾室,临上楼前,他指着茶杯对服务员说:“这杯茶我带上去,还可以喝。可以吗?”就这样,周恩来捧起茶杯,一直从楼下捧到楼上贵宾室,贵宾室的服务员见周总理来了,非常高兴,赶紧为他泡茶,周恩来急忙劝阻,指了指自己手中的茶杯说:“不要再泡第二杯,不然浪费了。”在场的人远远望着周总理,一阵阵感动在心头翻涌。作为国家总理,喝一杯茶,还要付一角钱,微小之处洁身自守,这是一种怎样的素养与人格魅力!
蓬皮杜从上海离开中国那天,上海下起了小雨。周总理非常注重细节,坚持不打伞,在雨中送别客人,直到飞机起飞他才打伞。在离开时候,周总理跟机场领导说:我们很多送行同志都在雨中,你们一定给他们熬点姜汤,不要让他们感冒。
法国客人离开后,当晚周总理和邓颖超在上海住了一夜。这天晚上,上海手表厂送了一对他们的新产品。因为周总理手上一直戴着上海牌表,表带坏了以后,用一个布袋缠着手表戴。周总理和邓颖超看到上海手表厂送的手表,第二天早上原封不动退还给了他们,说我的手表还能戴,直到它不再走了,我再换手表。
1973年9月18日上午,周恩来坐着游轮来到黄浦江上。这个地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留下了很多战斗的岁月,他生命中的多次危险是在上海度过的。周恩来坐在椅子上,手臂支撑着椅把,眺望着江面。这张照片被杜修贤抓拍下来。照片上周恩来坚毅的目光,对未来的希望与担忧,从表情中都能看出。
1973年10月,周恩来陪同加拿大总理前往河南洛阳访问。此时的周恩来病情不断加重,保健大夫张佐良手提药箱,几乎寸步不离地跟着周恩来。在这个地方有一个故事,在 禹王台 ,周恩来看上一套龙门拓片,爱不释手。但因为身上没带够钱,只得作罢。周恩来的举动让旁边的当地领导看见了,提出:我们送一套!周恩来非常严肃地说:“怎么能这样呢?”当地领导不好再提“送”了,因为这是周恩来最忌讳的“礼节”之一,也是他铁的纪律,更是他的原则。等周总理走了之后,当地领导还是把这套拓片寄到了北京,但周总理让工作人员寄回去了五百元。周总理去世之后,这个拓片也捐献出去了。
这张照片应该是周总理在跟祖国大山江河告别的这一刻。在离开洛阳的时候,周总理突然要求停车,独自走到伊水河边,只有摄影师悄悄地跟在后头拍下了这张照片。
1974年5月1号,离周总理住院还有一个月,他的治疗方案全部定下来了,这是周总理陪同外宾在北京中山音乐堂听音乐的时候。摄影师抓拍下了周总理被音乐陶醉的一刻。周总理曾经写过几行诗句:“ 做天难做二月天,蚕要暖和参要寒,种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干。 ”
这张照片是1967年国庆节。当时我对这张照片很好奇,因为杜修贤几乎所有的照片都是在天安门城楼上拍的,但这张照片一看就是在城楼下用长焦镜头拍的。
周总理在患病一年多的时候,第五次迎接基辛格的访华。周总理在这个时候已经苍老,在病重的时候,他依然到机场迎接基辛格。
1974年的5月29日的夜晚,周总理最后一次陪同外宾走进毛主席的书房。这一次杜修贤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以往会见完了以后,周总理一般会赶快走到门外,等外宾出来以后,陪同外宾一起走。这一天他却在屋里的角落站着。毛主席跟外宾们握手道别之后,周总理走上前,俩人一句话都没有,握了一个手,就是这张照片。
当时为了保护毛主席的眼睛,摄影灯只能开三分钟,进门一分钟,中间会谈一分钟,离开的时候一分钟。三分钟过后,摄影灯就得关闭。尽管照片上看光线不够,但是人的表情很清楚。毛主席刚刚还笑容满面,见到周总理过来握手,脸一下就沉了下来。因为他知道这是为什么,周总理医疗报告他刚刚批完,毛主席对周总理每一次病情的报告,失血多少、输血多少,癌细胞情况,了如指掌。他也知道,周总理即将到305医院治疗。毛主席和周总理都知道这一次握手意味着什么。
这里我选了几张毛主席和周总理正值壮年的照片。周总理去国外访问回来,毛主席都亲自到机场迎接。有一次,周总理从苏联回来的时候,因为飞机晚了,毛主席老是看表。
等到周总理下了飞机,毛主席马上要求跟他对表,因为他担心周总理的安危。周总理这只表就是上海牌手表。
1974年5月31日晚上,周总理在西花厅收拾好东西,见了他的大侄女,跟大侄女做了一些交代,只字没提自己得了癌症,只是说要到医院。大侄女走后,周总理到了人民大会堂,和马来西亚拉扎克总理代表本国政府在联合公报上签字,之后才到305医院。有的说是5月31日,有说6月1日,其实到达医院是6月1日的凌晨。
在周总理走进医院前,从1974年1月到5月31日,仅仅五个月,我们能看到一国总理是怎样在用自己的病躯承担着党和国家的重担。他除了几次病重不得不卧床外,工作达139天。每日工作时间12至14小时的有9天,工作14至18小时的有74天,工作超过18小时的有38天,工作24个小时以上的有五次,连续工作30小时的有1次。五个月中,他接见外宾八十多人次,仅五月份接见外宾二十多人次。这不是这一天一天的记载,也不是一字一字的记录,这是性格、使命和无私忘我并存的岁月,是一滴血一滴血流淌,一步一步走向生命终点的无畏与坦荡。
1974年的国庆,周总理最后一次主持国庆招待会。当时他刚刚才动了手术,医务人员不让他走。但是他觉得要和国内外的嘉宾,和他的老朋友进行一次告别,所以坚持要去。
1975年1月13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周总理最后一次主持的会议。因为知道周总理的身体情况,这份为他准备的政府工作报告只有八分钟,但整个会议他坚持全程参加,这时候他的体重只有61斤。
从1974年7月到1975年9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周总理在医院里会见外宾六十多次,外出工作十多次,期间共做大小手术十三次。他一生无私无畏,心里装着很多很多的人,很多很多的事,就是没有他自己。
这是一套餐具,陪伴周总理到最后的。
这是周总理曾经的卧室,照片是他去世以后挂上的,东西没有动。
这是他在四天三夜里处理的工作,电影《周恩来的四天三夜》就是据此日历而来:既要去邯郸考察大食堂,又要返回到北京接待外宾,然后再返回去,再返回来。
这就是周总理和农民们一起算帐,怎么把生产搞好,怎么把生活过好。
这一张照片是周总理到了老乡家里,坐在老乡前面的一个小槛上。杜修贤过来拍照周总理还把他赶走,说别把老乡全吓走了。但是杜修贤还是悄悄地拍了一张。这跟当年的乡干部好像没有什么区别。
这是在贵州。车开过的时候,周总理突然叫车停下来,他走到地里,把麦粒一颗一颗地捻开看收成。
这是在辽宁。那年大旱,周总理在地里蹲下来,和农民一起拔草,和他们说话。
1973年夏天,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与杜修贤、 石少华 等人就摄影拍摄问题进行探讨。
周总理知道自己生命不多了,从来不主动提出和工作人员合影的,这是在飞机上他主动提出的合影照片。这也是非常难得的。
周总理晚年的时候,邓颖超在医院里陪伴了他每一天。9月7日最后一次会见外宾之后,他再也不离开病床了。邓颖超每一次离去的时候,他都是久久盯着她的背影。
这是周总理最小的侄女,他鼓励小侄女到内蒙去插队。他原来从不跟侄女们合影,即使合影也不允许他们拿出去,这张照片也成为了周总理那么多侄儿侄女当中,唯一单独和伯伯、伯母的合影。
这张照片是周总理和邓颖超的最后一次合影。这是1970年5月20日,其实距离他去世还有许多年,但是俩人没有再合影,特别是在医院。他们说过,有多少的话想说,都没有说。
1975年4月19日,金日成应邀来华访问。周总理脚肿得很厉害,这一张照片上周总理的鞋是特制的。这时候他已经只剩六十多斤。
这张照片是周总理最后一次会见外宾。他刚刚做完大手术,不要人搀扶走到了会客厅。杜修贤告诉我,他是流着眼泪,视线模糊地拍下这张照片了。这张照片留下了他外交生涯的最后瞬间,他近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随之落下了光辉灿烂的帷幕。
周总理去世之后,邓颖超每天从广州通过飞机航班带一个花圈,一天一个,一直到周总理的追悼会,最后将所有花圈的钱寄往广州。她说这是她最后为周总理做的事情。周总理喜欢鲜花,特别是西花厅每年春天盛开的海棠。
周总理去世以后没有寿衣,当时韩院长负责周总理的遗体解剖,他对工作人员发了火,说周总理的寿衣你们怎么都没准备?因为从西花厅拿来的周总理的衣服,衬衣没有一件不带补丁的,没有一件新的衣服。但是邓颖超说,周总理一生勤俭,就让他带着这个爱好离世吧,穿着他生前最喜欢的衣服。
1976年1月11日下午4时30分,灵车载着周总理的遗体过十里长街。
周恩来从患病到住院,经历了两年艰难支撑危局的政治苦旅,从住院到逝世又经历了近六百天由生到死的病痛岁月,一个生前没有子女,身后没有墓穴、在世没有存款,离世没有寿衣的人,他活着就是奉献,死后依然奉献,把唯一可以留存的骨灰也作为了肥料播撒大地。
周恩来一生大无,却拥有了永恒的大有,大地宽广,将永远承载壮士归去来兮的英灵。一个大无的人,最后他拥有了大有,他虽死犹生,他永垂不朽。今天我们在这里深切地缅怀周总理。
谢谢大家,我的讲座结束了。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306/98885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