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张立文: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
2018年03月14日 09:29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
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我想从两方面来说。
从人类内在自身诉求而言:第一,人类是群居的,人的生存需要各种技能和各种资料的创造,一个人做不到,必须分工合作,构成生产、生活共同体。荀子讲,人的力量为什么强?为什么在自然竞争中能够战胜一切?就因为人是群居动物,群居才能战胜一切。西方无论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近代伏尔泰、孟德斯鸠,都认为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而具有自然合群性,把人导向社会生活,这是人得以共同生存的法宝。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国家也一样,不能独善其身。在全球化、信息革命时代,大家互相依赖、互相依靠、互相支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二,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性,具有道德理性,这是人特有的本质力量,是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我们现在已经超越了纯粹生物性的动物社会。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比任何其他的东西更加是人”。亚里士多德说:“就是说理性比其他任何的东西更加重要。”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这是说,人同草木禽兽和水火不一样。人是社会动物,既然是社会动物,就应讲仁义道德。“仁义德行,常安之术”。“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社会得讲礼。中国是礼仪之邦,是很讲礼仪的,那就是很讲行为文明的。一个人出国就代表一个国家,行为举止一定要注意。
第三,人是有情感的和合存在者,人若无情,非人也。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比如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看到孩子掉井里了,一定要去救他,这不是为了得到家长报酬,也不是为了得到社会的赞誉,就是出于一种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来重真情,尚大义”,一句“回家过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最温馨的情愫。万家团圆、共享天伦,走亲访友、共祝美好,贯穿其中的就是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同志之情,这是一种“不虚、不私、不妄之情”,它铸就了守望相助、天下同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人类外在时代需要而言:第一,在全球化、信息革命时代,民族、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在全球紧密相连的世界里,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衰俱衰,和合则两利、抗争则两败,和则兴、斗则亡,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全球命运休戚相关,兴衰与共。第二,人类共同面临人与自然冲突而造成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冲突造成的人道危机,人与人冲突形成的道德危机,人的心灵冲突带来的精神危机,文明之间冲突产生的价值危机。现在很多人没有信仰,信仰是人特殊的价值需要。没有信仰,人的灵魂没有安顿的地方。这就是人类终极关切的问题——精神家园的问题。所谓终极的关切,就是你生从何来,死到何处去?我们说“落叶归根”“慎终追远”,什么意思?落叶还是要回到根里,“慎终追远”就是一种信仰。信仰问题是价值理想的遵从问题、敬畏问题。另外,在互联网的时代,一个地方发生问题,整个世界都要震动。现在的世界没有界限,从这个意义上讲,气候问题不共同治理,大家都遭殃。只有把人类命运紧密联在一起,互相合作、共同治理,才能把问题化解,没有那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整个是一体的,人类的命运是个共同体,只能共同来应对。从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决议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314/9901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