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郭继承: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2018年03月16日 11:16

 

QQ截图20180316110416

郭继承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点击观看分段视频

首先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要给社会树立一个好的导向?为什么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源里寻找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给养? 

现在社会中存在很多混乱的价值观和文化现象。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往往都以事业发展的好不好,官做的大不大,钱赚的多不多来评价,把金钱和权力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再有就是在社会中有些该去赞扬的人或事我们不去赞扬,反而是那些善于打擦边球的人被认为是聪明机智的。真正坚持原则,不该办的事哪怕是亲属来找都不给办的人被老百姓认为有点傻。这些例子实际上反映出当前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混乱。

有一次我和一位基层干部聊天,他问我为什么要去讲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我回答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基。

中华民族好比一棵大树,令其枝繁叶茂的根系实际上就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如果根脉被切断了,中华民族这棵大树只有轰然倒塌。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来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刻不容缓的,它关乎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我们今天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主要是从文化角度,那么从价值观的角度,我们应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呢?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该赞扬的没有去鼓掌,该批判的反而很羡慕,这种价值观的混乱要怎么解决?这需要全社会遵循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一个能帮助人们分辨是非,能对其价值取向作出指导的价值观。接下来我们谈一谈如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来。

 

面对社会中的乱象,批评是一种解决办法,但它不是一个好办法,为什么?因为当社会中的是非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批评是很难奏效的。想妥善处理社会乱象,首先要培养正确的文化观、是非观、价值观,有了它们老百姓才能明辨是非。这和《黄帝内经》里说的“扶正固本”是同样的道理。《黄帝内经》认为一个人身体得病是因为正气不足。当一个人正气充足时抵抗力就强,比如吃点凉东西,吹点凉风,天热一点都没关系;但当正气不足时,可能吃一点凉的就牙疼,受一点凉风就打喷嚏,受一点热就中暑。

今天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宣传部门应尽可能运用各个渠道多讲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东西,涵养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多培养正直正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这也是一个“扶正固本”的过程。特别是在基层工作中,做好这些,老百姓就有了自己的正确判断,社会中存在的不良价值观或舆论导向就不需要担心了。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我们有儒家、道家、佛家、中医、绘画、武术等传统文化,在这种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生态下,我们国家需要的是什么文化?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道家、中医、武术以及其他的文化都很伟大!每种文化都有独到的值得学习的地方。中华传统文化在多元共生的生态下伴随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华夏大地上成长起来,这种文化与我国多民族共生共融的生态是非常契合的,也正是这种特点造成了我们很容易丧失掉基层的宣传阵地。

一个中国人的立场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人问过我,当时我就说“中华儿女要坚持的立场就是好好地把道家、儒家、佛家、中医、绘画等优秀传统文化保护起来,传承下去。”

当前有人盲目的接受一些不良的观点,那些观点稍微有一点正见的人听了都会觉得很搞笑,可是有的老百姓就是被洗脑了。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人民应该有文化信仰。人民好比一块“土地”,如果不能长出好庄稼势必杂草丛生,这就需要我们提供一些好的东西给他们,所以建立文化阵线就显得特别重要。

中华民族怎样才算真正实现伟大复兴呢?其最典型的标志应该是文化振兴。将来美国困惑了,欧洲迷茫了,全世界都不知道怎么办了,而中华文化能以其智慧、博大、高远告诉全世界人类未来文明的方向在哪里。有人说这样讲有点大,其实一点也不大,如果做不到这点就不会实现真正的复兴,我们要有这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为什么要加一个“更”字?这是因为没有文化自信,其他的自信都无从谈起。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自信,从骨子里面就认为我是个弱小的民族,我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那就永远不可能复兴崛起。相反,如果一个民族能从自己的文化内涵深处找到大国的意识和精神,找到走到世界舞台中心,以自己民族的力量和智慧给全世界引路的信心,实现民族复兴就指日可待。

 

我常常对人们讲,人这辈子有没有出息,自信特别重要。比如你考了一个普通的二本,而你的同学考上北大、清华,你怎么办?什么叫自信?考上北大、清华的同学分数是高一点,但20年、30年以后,谁对社会的贡献大,谁能得到社会的尊重,谁能以切实的行动和成就证明自己,不一定就是考上北大、清华的人。能够考上北大、清华确实了不起,可是也不能小瞧二本的人,如果说二本的学生都没有出息,那马云就不会有出息了。从骨子里面,我认为每一位同学都是平等的,一个人真正得到社会尊重的原因不是学历,而是要在实践中以行动和实力为人民做贡献,以此来赢得尊重和自信。如果你足够自信的话,考到哪个学校都是好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所谓“独特”,就是说这个“精神世界”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要有一颗“中国心”。“中国心”靠什么来涵养?靠的是五千多年形成的中华文化培养出的民族认同感和独特的民族精神标识。

综上所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国家认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我们常讲爱国主义,客观地说爱国主义教育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教育没有跟上造成的。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小开始,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能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比如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就一定能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自然生发出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如果没有文化的教养和根基,“爱国”就是一个假大空的口号,一味强调和灌输这个口号,最终会造成两面人,表面上一套话语体系,而骨子里面却并不认同。

前一阵子我去给一个老总讲课,这位老总有若干亿的资产,他告诉我“越出国越爱国”。多少人游说他,让他拿出几千万来买房子、办理移民,他都不为所动,坚决不去。不单他自己不去,他还表示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移民。后来我在跟这位老总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他对四书五经以及老庄思想非常了解。作为企业管理者,他的管理理念大多来自中国文化。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基于文化教养而产生的民族认同是最有根基的,所以我们在做意识形态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重这一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想要深入人心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要从根上获得人民的认同,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记住的不过是空洞的词汇。为什么爱国,怎样做到友善,什么叫诚信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得到解答。只有在人们通过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真正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之后,才能深入人心。这也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判断。我在大学里讲政治课的时候,经常会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讲,包括四书五经、老子、庄子、佛经等,正是希望能像栽树一样把对国家的认同感栽到学生的心里面去。如果只做口号式的宣讲,听得多了难免会使人感到厌烦。

 

“价值观”这个词在老百姓听来好像很遥远,解释起来其实很简单,它是我们应该追求什么的一种判断。简单来说就是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们应该表扬什么,又该批判什么?每个人在生活中的言谈举止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在里面,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会有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

人生应该扣好第一粒扣子,如果价值观扭曲了,人的是非判断就会扭曲,他对社会问题的很多看法就会扭曲,最终导致他行为的扭曲,这是非常危险的。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听的唱的都是一些价值取向有问题的没有阳刚之气的歌曲。为什么我们不到自己的文化中去欣赏那些真正的男子汉,为什么不读读“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为什么不去读“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雄浑壮阔的气概是一个男人该有的。女孩子也应有自己该有的形象。这其实也是价值观导向的问题,阴阳身份的混乱对整个社会和家庭的发展都是一个问题。

我们正处在历史转型的重要时期,在中外交流中会受到外来文化、外来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尽管我们面临的文化环境是复杂多元的,每个个体的价值观也都是不同的,但也应该有统一的标准来帮助人民在面临文化乱象及价值乱象时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无论哪一个国家,不管这个国家的价值观多么多元,让所有阶层和民族都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是必须要有的。比如,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但无论怎么不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必须维护国家团结、社会稳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友善,这些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认同的东西就叫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对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它,这个国家就会走向动荡、冲突和混乱。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316/9906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