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经典明析
于永军:古代踏青诗话与春韵
2018年04月06日 16:40
清明节前后,我国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春光明媚,风和日丽,草长莺飞,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此际,人们走出家门野外春游,谓之“踏青”。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文人雅士在游赏春景时,或寄情于山水,或感怀于名胜,或把盏低吟,或引吭高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踏青诗句。鉴赏古人踏青诗句,从中管窥其绿野仙踪、思想空灵,不失为今人踏青的一个文化乐趣。
我国民间的踏春习俗早在先秦。许多古代文献都记有春游的生动景象。如《论语》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记述了孔子春日里带着学生到郊外踏青之事。《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说的是出了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一幅青年男女春日郊外踏青的春游图。《溱洧》中的“士与女,殷其盈矣”,则描述的是当时溱水和洧水河畔,前来郊游的郑国男女,站得到处都是,阵仗堪比今天的城市相亲大会。
西汉以降,踏春活动成为了一种习俗,诗文中常见反映。东方朔、蔡邕、王粲等人的赋词里,都有踏青游春的情节记叙。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此时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了人们郊外踏青、享受大自然的一个亮点。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明确规定了四季的不同禁忌和必须注意的事项,如“禁止伐木。谓大小之木皆不得伐也”,“毋杀幼虫。谓幼少之虫、不为人害者也,尽九[月]”,“毋杀孡。谓禽兽、六畜怀任(妊)有胎者也,尽十二月常禁”……该诏文中明确规定:春季禁止伐木,禁止猎杀幼小的动物,禁止捕射鸟类,禁止大兴土木等。被誉为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令”。
公元220年-公元589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结伴到郊外踏青赏景已经盛行,从元宵收灯后开始,一直持续到三春之末。“竹林七贤”、谢安、陶渊明、谢灵运、谢眺、鲍照等,都是著名的踏青“驴友”。嵇康的“遥望山上松,隆谷郁青葱”(《游仙诗》)、谢安的“薄云罗阳景,微风翼轻航”(《兰亭诗二首》),皆为脍炙人口的踏青名句。名头最响亮的当推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做了13年“公务员”后,毅然辞去彭泽县令之职,把家都搬到了郊外,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其超凡脱俗,至今没有哪位“驴友”能超越。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的唐代,踏青“飞入寻常百姓家”,呈现了大众化的盛景。杜甫的“三月三日天气断,长安水边多丽人”(《丽人行》),杨巨源的“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东城早春》),都生动地道出了唐代踏青活动的广泛性。顾非熊的《长安清明言怀》,则用纪实的手法记下了皇家踏青的情景:“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这表明,唐代上自至尊皇帝,下到妃嫔媵嫱,都喜欢初春踏青。王维的《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夹叙夹议地描述了皇帝春游的豪华气象:“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花。”此诗一览渭水、黄山、秦塞、汉宫,收入眼帘的尽是春的美景。作为应制诗,诚然难免歌功颂德,但却显现了皇帝踏青活动的深层意义。
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的北宋南宋朝代,大众化的踏青活动更加盛行。“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苏辙这两句《踏青》诗,素描了人们初春便开始出游的急切。“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王庭珪的这首《二月二日出郊》,生动记录了城里人出郊踏青所看到的春光。“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在欧阳修的这首踏青词里,耳闻目睹的皆是美景。而苏轼在《踏青游》中,以“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莲步袅,腰支佩兰轻妙,行过上林春好”的佳句,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宋代女子踏青,由于三寸金莲纤小,每走一步腰髋部扭动,纤纤细步,婀娜多姿。在今人眼里,这有点搞笑。但在以“窄窄弓弓”为美的时代,这可是一种美态,因而上了大文豪的笔端,这也是封建社会女子被摧残的见证。
延至明清(1369年-1911年),踏青已基本成为一种“定制”。明代“四杰”之一杨基在《上巳看花次韵》诗中写道:“东湖春畔柳丝长,满苑飞花乱夕阳。何处祓除女儿散,来过流水郁金香。”短短四句,踏青场面跃然纸上。清代(1644年至1911年)“扬州八怪”之首郑燮携友人踏青,看到蝶飞鸟鸣,诗兴大发,一首《春词》应运而生:“春风,春暖,春日,春长。春山苍苍,春水漾漾。春荫荫,春浓浓,满园春花开放。门庭春柳碧翠,阶前春草芬芳。春鱼游遍春水,春鸟啼遍春堂。春色好,春光旺,几枝春杏点春光。春风吹落枝头露,春雨湿透春海棠……”全文56句,除两句无“春”字外,其余句句有“春”,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将阳春景色绘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回味无穷,可谓道尽了踏青的大美感觉。
踏青,亦名踏春、探春、寻春。顾名思义,首先赏的是一个“春”字。唐代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画面优美,春意浓郁,情趣盎然。宋代苏轼的《立春》:“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红似肉红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全词中的“春”字,首句都是从立春的习俗发端,春的气息扑面而来。明代诗人蒋一葵的一首回文诗《咏春》,只用了10个字:“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月明。”看似平凡,实际上是一幅上好的咏春诗画,重新断句为:“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月明;明月晓晴弄春柳,晴春弄柳岸啼鸣。”别具一格地画出了江南春景图。说春的古诗,不能不提梁元帝萧绎的《春日》,全诗22句,句句带“春”,一下子用了28个“春”字:“春还春节美,春日春风过。春心日日异,春情处处多。处处春芳动,日日春情变。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见。不见怀春人,徒望春光新。春愁春自结,春结讵能申。欲道春园趣,复忆春时人。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独念春花落,还似昔春时。”尤令人称奇的是,诗中的“日日”“处处”“不见”重复使用两次,每次使用皆意蕴不凡,将个“春”字写的呼之欲出,备受世人赞赏。
踏青,要义在体悟一个“乐”字。乐在春中,乐由春生。孟浩然的《大堤行》:“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生动地写出了芳草萋萋的大堤上,人们乘车驭马相向而过的情景。张先的《木兰花》,撷取了三组踏青镜头:“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你看,那竞舟上的小伙儿,那荡秋千的女娃子,近乎玩疯了!尤其那些在绿野中采集花草的人,夜幕降临了还流连忘返哩!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带着登科后得意,抒发了踏青与众不同的感觉:“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心情好,满眼里尽美好,踏青更觉倍儿爽。诗人不仅抒发了踏青的畅快,也为后世留下了“春风得意”“走马观花”的有名成语。
踏青,深入人心的是一个“情”字。亦即钟爱大自然,怡情于大自然。宋代王令在与友人踏青畅饮时,有感而发作了一首《春游》:“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字里行间,透出了一种踏青“解春愁”的情感。陆游踏青归来,乘兴写下了《山城踏青》:“天晴山雪明城郭,水涨江流近驿亭。客鬓不如堤上柳,数枝春动又青青。”既有踏青的景观,又有人生的感叹。更有意思的是,唐德宗时诗人崔护的一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很直白地表现了一种不见美人的惋惜与惆怅。据《唐诗纪事》记:原来,乃崔在长安南庄踏青,因口渴到一住家户求水,一妙龄女子捧水让座,暗送秋波。崔护一见钟情,恋恋不舍。第二年踏青,崔护又去南庄探访,谁知庭院如故,桃花依旧,门却上锁,空旷无人。于是,便提笔在门扉上写下了这首诗。后来,演绎成了故事在关中被人们广泛流传。
古人踏青,不光是赏春、观花,怡情于湖光山色,也进行一些娱乐体育活动。如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中有“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表明古人踏青不乏音乐演奏和歌唱活动;高鼎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有古人早春放风筝的习俗;韦庄的“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麟州寒食》),揭示了古代踏青荡秋千司空见惯;而李渔的“蹴鞠当场二月天,春风吹不两婵娟”(《美人踢球》),则记下了古人踏青中的足球活动,证明我国“女足”早已有之。另外,踏青中还有骑马、斗草、女子拔河等,可谓丰富多彩,许多场景并不让今人,或者说比现代人更会玩儿。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这两句《春游》诗,以“游春”为乐,以“不游”为痴,常被引为经典,劝人不负春光适时春游,不知唤起了多少人郊外踏青的冲动和自觉——每逢春回大地,忙中取闲,融入自然、纵情山水,乐此不疲于阳光明媚、芳草萋萋的春天里。显然,这是一种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洒脱与唯美!
有感于此,这里特拟一首《劝君踏春》作为文尾:“一年一度踏春季,今岁又到踏春时。劝君逢春适时游,莫负春光俱往矣。”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406/99318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