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汪龙麟:读懂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文化的人文情怀
2018年04月04日 17:22
汪龙麟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教研室教授
网友们,大家好,今天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的清明节。
“立春雨水暖洋洋,惊蛰春分农家忙。清明谷雨浸稻种,立夏小满插黄秧。”“清明谷雨浸稻种”中提到的“清明”是中国农事的清明节,同时还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我讲三个问题:第一,祭祀祖先、寒食禁火、郊外踏青是清明节的三个文化基因,这三个文化基因各自的源头是什么;第二,作为农事节日的清明节,它的农事气侯是怎样的;最后,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清明节?
一、清明节的三个文化基因:祭祀祖先、寒食禁火、郊外踏青
首先清明节的文化基因有三个:一是祭祀祖先。在周秦时代,祭祖习俗就已经存在,只是在周秦时期并没有把祭祀祖先明确放在清明节。在中国古代早期的时候,人死后埋在地里并没有坟墓,祭祖是在宗庙里。所以《周礼》有“凡祭墓为尸”的记载。西周以后,墓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子产论政宽猛》中有言“夫祀,国之大节也”。孔子曰:“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国家最大的两件事,一是祭祖,二是军事。所以,中国古人对祖先要求“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一个人对祖先“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谓之三不孝。因此,强调祭祀是中国的文化基因之一。
“清明”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是在两汉时期。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其门课共同编著的《淮南子·天文训》里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其中就有清明节。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命太史司马迁和吏官邓平等人制定了《太初历》,《太初历》确立了清明的农事节日。所以,清明节从汉代开始成为了农事节日。
二是寒食禁火。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等大臣保护晋文公重耳逃亡国外。有一天,重耳饿得两眼发晕,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偷偷到旁边去把大腿的肉割了一块,炖做肉汤进献给公子重耳吃了。公子吃了以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说以后一定好好报答介子推。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在封赏大臣时,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禄,只有介子推被遗忘了。经有的大臣提醒,晋文公省悟过来,十分悔恨,觉得对不起子推大臣,然而此时介子推早已不再当官,携母一起到风景秀丽的绵山岩洞中隐居,草衣寒食。晋文公知道后,亲自率众大臣到绵山访求,但绵山这么大,到哪里找介子推?所以有人建议干脆放火烧山,留一个口子,让介子推跑出来。结果大火烧了多日,还不见介子推的踪迹。晋文公率人进山寻找,在一棵大柳树树底下,发现介子推抱着老母被活活烧死在那里。再一看,在后面树洞里还有介子推写的一首诗,诗中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下令从这一天开始,三天之内不准动火,“寒食禁火”由此而来。寒食节后三天就是清明节,所以寒食禁火与清明又正好连在一块。据说第二天这棵树柳树竟然又活了,所以重耳把这棵柳树叫做“清明柳”,此后才有了插柳的习俗。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很流行的一个传说。在先秦的《庄子》里也有文章讲到了介子推有恩于国君的事。所以,介子推对重耳有恩是事实,但是否割肉给他吃,以及重耳是否烧山找介子推,这应是魏晋以后人们附会上去的。因为在《左传》《史记》里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但是,寒食禁火却由此成为中国清明节的重要文化基因。
三是踏青。在清明之后是上巳节,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人们都要到水边去洗浴,据说这能冲洗掉一年的晦气。上巳节还是古代帝王招魂续魄的日子,郑国习俗,上巳日在溱水洧水进行招魂续魄的祭奠。东晋王羲之“曲水流觞”就是对这个节日的表达。由于上巳距寒食、清明皆较近,上巳郊外踏青的习俗便延续到清明节后。所以,清明也有到郊外淋水洗浴或招魂祭祖,以及漫游踏青的节日传统。清明是春天,春天是清嫩的颜色,加上清亮的清明,踏青由此也就成为中国清明节的重要内容。
二、作为农事季节的“清明”
作为农事节日的清明在中国的确立是从汉代刘安《天文讯》《太初历》的制定开始的。
在古代中国,清明是一个农事节日,而不是文化节日。清明节是晴天还是雨天?这在古代中国是有不同追求的。
北方有很多的农事谚语说明北方人希望清明这天能下雨,比如:“清明动南风,今年好收成”“清明前后一场雨,强于秀才中了举”“雨淋坟头钱,春苗出齐全”“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清明湿了乌鸦毛,今年麦子水里捞”“清明有雨麦苗肥,谷雨有雨好种棉”“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这些谚语几乎都强调了清明下雨的特殊意义,所以古人叫“雨打坟头前,金穗好丰年”。清明下雨在北方来说象征着一年的丰收,由此,似乎清明就应该下大雨才对,但是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期待和希望。
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想来应该是家喻户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般都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清明、美丽的境界。清明节人们上坟、扫墓、游玩、观赏,可是杜牧却流落他乡,孤身一人,触景伤怀,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所以又平添了一股无名的愁绪。路上行人为了消减寥萧中的春寒,向牧童询问酒家在哪里。牧童指而不答,意味深长。顺着牧童的手指看去,一个深藏在美丽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在眼前。诗句到此戛然而止,简练精妙而又韵味无穷。一般人对这首诗的解读大致如此。但是,“路上行人欲断魂”中所指的“断魂”、伤怀,仅仅指祭祀祖先吗?这是有必要深层考察的。据《四库全书·杏花村志》记载,“杜牧之为池阳守,清明日出游诗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句,盖泛言风景之词,必以一村以实之,则话句反为滞相矣!”《安徽风物志》记载,“杏花村在池州城西,有杏林百亩,春来杏花竞放,艳如锦云。……村中有黄公酒炉,自酿美酒,以飨客商,因此酒甘醇而远近驰名。”《池州府志》:“杏花村,在池州城西里许,杜牧‘借问’句即指此。”这或许能说明,杜牧这首诗写于他在池州做刺史的任上。
那么,池州这时候对清明节的季候有要求吗?有。据安徽《直隶和州志》记载:“‘清明日’,插柳于门,祀先庙,扫墓挂纸钱”,这是讲的清明要去祭奠祖先;但是接着又说“农家以是日望晴占麦 ”,农家清明节这一天希望天晴,这样麦子就有好收成。所以当时的农谚云:“清明柳叶焦,二麦吃力挑。”可见,安徽池州的清明节和北方不一样,北方希望下雨,而池州希望天晴。不光池州,离池州很近的江西南昌,有“麦吃四时水,只怕清明连夜雨”的农谚。清明节这天,下雨多了对麦子有损害。《南康县志》说:“‘清明’,后插田。谚曰:‘松心高一尺,家家请就莳田客。’是日喜晴不喜雨,故谚曰:‘清明雨,蓑衣斗笠高挂起;清明晴,到处担秧莳草坪’。”这都说明,池州、江西甚至四川等南方地区,清明节恰恰不喜欢下雨,而喜欢天晴,跟北方的要求不一样。这样一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中“断魂”所表达的,不仅有杜牧在扫墓时候对祖先的深深哀思和怀念, 还包括他面对下大雨的清明节时,对今年农作物收成的无限忧心。所以,清明作为农事季节,对季候有不同的要求。
三、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清明节
今天,或许有人已经不再到坟上去祭祖了,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网络途经为我们提供了清明祭祖的时间与空间,这是今天我们在清明节对祖先追思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但是在这里我要强调的不仅是这些。我觉得,今天我们应该追求四种“清明”:生命清明、家风清明、政治清明、生态清明,这才是我们今天对待清明的正确方式。
首先,生命“清明”——提升生命的文化。我们要借助清明节来提升我们生命的文化。《周易》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大自然“变易”之理,表现为四季的流转变迁,而变迁的意义在于“生”,生生不息是天地的原则,有了生机,宇宙才多姿多彩。所以《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天是草木出生、万物化生的最佳时间,春天是体现生命精神的时间。人从哪来又到哪去,这是人类的最高命题,也是人类永恒的悬疑,是对潜藏心底的人性本能的叩问。清明时节,当我们站在已经失去的亲人墓前或骨灰盒前,当我们抚摸亲人的墓碑、骨灰盒,犹如抚摸着亲人的躯体和灵魂。当我们一面感受着“生死两茫茫”的悲怆,一面又感觉到生我育我的恩泽,在生死的感悟之中,灵魂震颤,受到洗礼和净化时,这个问题迎刃而解。这一刻,人们会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伫立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清明节没有元宵节的喧闹,没有端午节的红火,它需要沉下心来,从清明节这本“书”中倾心领悟生命的意蕴和真谛。自己纪念先人,也希望后人纪念自己。我们应该反思:当我们的生命划上句号以后,我们应该留下什么让后人来纪念。清明节就试图来处理生与死的联系、连接、沟通,接触到对人的终极关怀,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是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传统节日。所以,清明节促发我们思考如何升华生命。
在中华文化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是上帝赐予的,是娘生父母养的,是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祖先,慎终追远。“追远”,就是一代一代的追寻,追本溯源,寻根问祖。这就是寻根意识、敬祖意识。在纪念祖先时,古与今、阴与阳、祖先与子孙精神相融贯,加深了代与代之间相生相养的伦理亲情。所以,中国人不把生命看作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链条。个体生命上承列祖列宗,下接子子孙孙。
祭祖祭宗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种文化传承。我们要下接子子孙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所以“万古人心生意在,又随桃李一番新”。往前是祖先传递下来的,往后我们的精神又传递给子孙。这样,我们有限的生命就变成无限中的一个环节,只要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发挥了生命长链中一个环节的作用。而子子孙孙则要“慎终追远”,感念生命长链中的先人们。清明节是“春生”的生命季节,举行仪式感念赐予我们生命的先人和逝去的亲人,这不光是血脉的相传,而且是精神的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它总是把人们对彼岸世界的祈求,引导到对此岸世界的经营。把对“天国”“冥界”的期待,引向了对现实人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营造现实社会的人文和谐。所以儒家追求的是现实的生存。儒家说,“未知生,焉知死”,对现实生存的追求是儒家不变的思考。物质生命有限而无法久存,精神生命无限却可以久传。所以,死后与其给后人留下物质不如留下精神,因为物质易腐,精神永恒。生命之火的延续,在于你给后人所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祖先讲“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什么样的人生精神能够流芳千古、永垂不朽?古人认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其中“立德”是首位。所以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汗青”就是史书,“青史留名”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清明节强化了这样的生命意识,所以每朝每代都要修史,古代中国创造了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史系列。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都不如我们这个民族丰富而久远。所以,古代史书记载了古人的嘉德懿行,留名传世,发扬优秀的精神传统,成为“三不朽”的最好载体。“立德、立功、立言”这些意念激励了人们生命价值的提升,延伸了我们的精神生命。清明节我们在缅怀祖先的同时,还应该缅怀为中华民族奋斗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及先贤英杰,包括民族英雄、杰出历史人物。这些民族英雄、杰出人物,是先人中的佼佼者、先行者,彰显了生命的崇高价值,他们是“三不朽”的杰出榜样。
爱祖国从爱家乡开始。乡先贤是家乡历史和山川风物的灵魂,祖国的大小城乡遍布英杰的足迹。清明节组织青少年去烈士陵园、墓地、纪念碑、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到这里去举行入队、入团、成年礼的仪式,都是非常生动具体的人生观的教育和中华文化精神熏陶。许多人的立志就是从崇仰先贤开始的,正是这些先贤杰出的生命轨迹提升了他们的生命品格。所以,我们要通过清明节来缅怀、感念,获得一种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传承。
第二,家风清明——注重人伦的文化。对人伦情感的重视,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清明节就是凸显中华民族的人伦情怀的节日。我们中国人没有普遍的宗教信仰,但是我们有崇奉祖先和天地的敬天法祖意识。在中华文化里,人是祖宗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的,而死后如果有灵魂的话,也离不开家庭,至少逢年过节都要回来与家里的子孙团聚,接受子孙的供奉,所以传统家庭里都有祖宗的牌位,让祖宗有个位置。逢年过节都要给祖宗上供,反映自己至少没有忘记先人。一些农村家庭里还摆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现在一般都改叫“天地国亲师”,把“君”去掉了换成了“国”。许多家庭把先人遗像挂在家中堂屋的正中间固定的位置,代替传统牌位,表达了一种敬天法祖的观念和对先人的哀思孝心。
现实的有限世界和虚拟的无限世界之间,需要有精神沟通的平台,清明节就是彰显这种文化意识的典礼,所以种种仪式和活动也应运而生。中华民族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形成了对天地的敬畏和“祖宗情结”,构成了“天地国亲师”的感念。过年和清明都感念祖宗,因为他们不仅传衍了物质的生命(人类的自我生产),而且还传承了精神的生命,也就是祖德家风,让血缘伦理薪火相传。所以,在“祖先有灵”的非科学论断里,表达的是对祖先感恩的合理内核。
中国人说“祖宗基业不可丢”,否则“愧对列祖列宗”;如果做得好,那就是“光宗耀祖”,“告慰祖宗”。而“祖国”是祖宗所在的国家,家国一体,所以祖宗情结是中国人爱族、爱国的深层精神元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在粘合剂。而造成家庭文化有负面作用的历史环境和人物因素已经基本消失,所以今天的中国应该重新建构新型的家庭文化。
二战以前,欧洲学者曾经探讨,世界上有四大古代文明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屹立至今?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到今天还仍然有它的生命力,就在于中国人特别重视家教。中华民族的家教文化非常发达,家训、家诫、家规、家范、家诰、家书,现在孩子读的《弟子规》《戒子书》《治家格言》等,可谓非常之多,我们需要用心对它进行梳理总结。而中华文化中最明显的是什么?家谱,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积累。
国史的容量是有限的,于是又创造了史乘文化系列:大者有国家的正史、断代史,中者有府、州、县各级的地方志,小者到了社会的细胞家庭,有族谱、家谱,还有个人传记、行状、墓志,都记录人的懿行嘉言,留名传后。一般人进不了国史、方志,也可以在自己家族文化中留下道德精神,积淀成家风祖德,与血统一起传留后代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传统的家谱、行第谱,经过改造是个容量很大的载体,可以满足每家每户的需要,可以记载每个平民百姓的懿行嘉言,使之流芳后代,成为家庭的文化传统,借以激励生人,教育子孙。许多老同志写下回忆录,也起同样作用。
所以春节、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正是我们今天进行家庭文化建设的良好契机。借助家谱这个载体,人们可以把个体生命放在祖辈相传的生命长链中,作为长链的一环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找到精神的安顿。不忘往者,激励生者,培养来者。纪念先人的同时也希望后人不要忘记自己、纪念自己,这种意念也就会激励自己,提升生命的价值,延伸精神生命。所以,在清明节这个传统节日里,我们要建设家庭的文化,传承家风,重振中华民族的伦理思想。
第一,重振伦理道德必须接地气,贴近百姓生活。要从百姓的日用伦常抓起,重视每家每户的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所以,不仅要有“顶层设计”,而且要有接地气的“底层设计”“分层设计”。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第二,重振伦理道德必须续根脉,继承传统美德。不搞移栽另种,要与传统美德的根脉相衔接才能成活。必须激活潜藏人们心中传统美德的基因,唤醒传统美德的记忆。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所以如今主流媒体都在热议家风,北京市前几年也考过一个高考题,就是传统美德,这是传统人伦文化积淀在当下现实的激活点,也是思想道德建设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连接点。我们前几年还专门考了一个北京的老规矩,北京老规矩是什么?就是在时代流传中所积累下来的一种生活规范,事实上跟家风是一样的。
对于家族文化及其载体,过去有所顾忌,一是顾忌封建族权作祟,二是担心会有迷信色彩。而现在,我们基本铲除了封建族权的根,负面作用已经大大减弱,而正面作用可以大大发挥。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古代家风中确实有“非唯物”“非科学”的载体和方式,这就需要今天的我们“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所以我们祭祖并不是简单的恢复原来的祭祖风貌,而且有所扬弃有所发展,家风要重新建设,比如吴越钱氏就恢复了祭祖时奉诵《钱氏家训》的仪式。为了便于今人记诵,古老的《钱氏家训》采用了新的形式,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章。“个人”章强调“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家庭”章强调“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社会”章强调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国家”章强调“执法如山,守身如玉”。所以《钱氏家训》在今天显然不同了。
家庭文化建设,近年来也有很多创新,比如子孙共同撰写纪念先人的文字汇集成书;比如张瑞生自费出版“家书”——《怀念与感悟》,其中记录的是他的父母辛劳一生、艰苦奋斗的故事。
第三,政治清明——介子推文化的特质。政治清明就要回到刚才说的寒食节介子推的故事。中国传统节日往往是感自然节律而设,孕人文精神而丰。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孕育了人文精神而丰富起来。这种人文内涵常常以人物故事为载体而获得广泛传播。介子推和屈原是典型:一个代表寒食清明,一个代表端午;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山,一个在水;一个死于火,一个死于水。介子推跟寒食清明的关系,很值得我们思考。
公子重耳吃了介子推的肉却没有封赏他。当重耳再次来到绵山,介子推不出来。重耳烧山把介子推烧死了。火熄了之后一看,介子推母子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了。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传说中的介子推遗诗,出自谁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确实反映了历代人们的普遍愿望,短短八句就三嘱“清明”,可以成为清明节的价值取向。犹如端午节推重屈原一样,清明节也应大张旗鼓地推重介子推。如果把屈原定格为高洁人格和爱国精神的代表;那么,介子推可定格为不受富贵志在清明的代表。政治清明,不仅是古代人的宿愿,而且是当代人的诉求,也应当是清明文化的内涵。
第四,生态清明——提倡环保的文化。清明是提醒农民春耕春种的节气。大量农谚在提醒甚至告诫人们:“清明下种,谷雨栽秧”;“清明不撒种,哪有五谷生”;“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这表现了我国传统节日体系的特点和优点:与大自然的节律保持一致、与生态环境保持和谐。
清明的本义就在生态“清净明洁”。在天人和谐相应的宇宙观里,人们从自然万物的孕育生长,联系到人类族群生命的繁衍和个体人生的取向。“太和宇宙”是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上巳节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欲与大自然亲近、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也表现了在大自然生机勃发之际对生命变化的尊重与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清明节是在精神上沟通生与死、阳与阴的一个虚拟文化平台。古代中国认为清明是太阴之气的凝结。为什么?古人认为,正月二月是阳气,到了三月阳气渐尽、阴气出现,鬼属阴气,所以三月清明叫“鬼节”。阴阳交接之时是在清明。到了清明节要迎春、旅游,以适应这个节日的阴阳交替。清明、上巳两节相邻,清明郊外上坟后顺便踏青,也就等于过了上巳节,这也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节。于是从唐代开始,寒食、清明便日益与上巳融合在一起了。正如唐朝元稹在《寒食日》中说:“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中说:“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这些诗都表达的是同样的一种情景,就是郊外洗浴、坟前祭扫、野外踏青。一些名画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都描绘了清明日春游的盛况。这种亲近自然的节俗成为现在郊游热的亮点。
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迎春健身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拔河、斗鸡等民俗活动。放风筝重点不在把风筝放上去,而是风筝线断了就放掉了一年的邪气、晦气;插柳,因为清明节是鬼节,鬼最怕柳树,这都有民俗意涵在里面。除民间传说的插柳为介子推母子招魂的缘起外,古人认为柳树得春气之先机,阳气最盛,“插柳”“戴柳”可避疫驱邪,后来又发展出 “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蕴。由“插柳柳成行”的风习发展为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清明正值万物复苏、踏青郊游的大好春光,也是春耕春种、插柳戴柳的适宜季节。所以,清明节应该是一个生机盎然的节日。
很多人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或者择址撒下骨灰再种上一棵树,在树旁立标志纪念已故亲人。当人们发现,在清明播下的希望种子,几度春秋后,郁郁葱葱的满目绿意弥漫过来时,会感到生命之树常青,那就是留住了春天,也留住了生命。
我们应该看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任重道远,路途艰难。我们至今没有从“人类中心论”走出来,生态环境仍在恶化。走出人类的困境,需要中华智慧“天人合一”的观念,更需要借助清明节进一步提倡生态环保,走向生态的清明。
我们的清明节俗应该由“插柳留春”“植树扩春”而进一步走向“环保护春”。让清明节成为生态环保节,努力实现生态的“清净明洁”。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清明节参与植树环保活动,植树留春、环保护春的新节俗也就自然形成了。所以清明节它应该是一个思亲、报本、惜春、正命的节日。
谢谢大家,我的讲座就到这里。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404/9940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