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基
2018年04月10日 13:44
郭继承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首先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要给社会树立一个好的导向?为什么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源里寻找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给养?
现在社会中存在很多混乱的价值观和文化现象。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衡量,往往都以事业发展的好不好,官做的大不大,钱赚的多不多来评价,把金钱和权力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再有就是在社会中有些该去赞扬的人或事我们不去赞扬,反而是那些善于打擦边球的人被认为是聪明机智的。真正坚持原则,不该办的事哪怕是亲属来找都不给办的人被老百姓认为有点傻。这些例子实际上反映出当前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混乱。
有一次我和一位基层干部聊天,他问我为什么要去讲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我回答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基。
中华民族好比一棵大树,令其枝繁叶茂的根系实际上就是传承几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如果根脉被切断了,中华民族这棵大树只有轰然倒塌。所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来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刻不容缓的,它关乎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我们今天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主要是从文化角度,那么从价值观的角度,我们应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呢?如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该赞扬的没有去鼓掌,该批判的反而很羡慕,这种价值观的混乱要怎么解决?这需要全社会遵循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一个能帮助人们分辨是非,能对其价值取向作出指导的价值观。接下来我们谈一谈如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来。
面对社会中的乱象,批评是一种解决办法,但它不是一个好办法,为什么?因为当社会中的是非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批评是很难奏效的。想妥善处理社会乱象,首先要培养正确的文化观、是非观、价值观,有了它们老百姓才能明辨是非。这和《黄帝内经》里说的“扶正固本”是同样的道理。《黄帝内经》认为一个人身体得病是因为正气不足。当一个人正气充足时抵抗力就强,比如吃点凉东西,吹点凉风,天热一点都没关系;但当正气不足时,可能吃一点凉的就牙疼,受一点凉风就打喷嚏,受一点热就中暑。
今天我们国家的文化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宣传部门应尽可能运用各个渠道多讲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东西,涵养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多培养正直正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这也是一个“扶正固本”的过程。特别是在基层工作中,做好这些,老百姓就有了自己的正确判断,社会中存在的不良价值观或舆论导向就不需要担心了。
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我们有儒家、道家、佛家、中医、绘画、武术等传统文化,在这种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生态下,我们国家需要的是什么文化?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道家、中医、武术以及其他的文化都很伟大!每种文化都有独到的值得学习的地方。中华传统文化在多元共生的生态下伴随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华夏大地上成长起来,这种文化与我国多民族共生共融的生态是非常契合的,也正是这种特点造成了我们很容易丧失掉基层的宣传阵地。
一个中国人的立场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人问过我,当时我就说“中华儿女要坚持的立场就是好好地把道家、儒家、佛家、中医、绘画等优秀传统文化保护起来,传承下去。”
当前有人盲目的接受一些不良的观点,那些观点稍微有一点正见的人听了都会觉得很搞笑,可是有的老百姓就是被洗脑了。这就反映出一个问题,人民应该有文化信仰。人民好比一块“土地”,如果不能长出好庄稼势必杂草丛生,这就需要我们提供一些好的东西给他们,所以建立文化阵线就显得特别重要。
中华民族怎样才算真正实现伟大复兴呢?其最典型的标志应该是文化振兴。将来美国困惑了,欧洲迷茫了,全世界都不知道怎么办了,而中华文化能以其智慧、博大、高远告诉全世界人类未来文明的方向在哪里。有人说这样讲有点大,其实一点也不大,如果做不到这点就不会实现真正的复兴,我们要有这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为什么要加一个“更”字?这是因为没有文化自信,其他的自信都无从谈起。如果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自信,从骨子里面就认为我是个弱小的民族,我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那就永远不可能复兴崛起。相反,如果一个民族能从自己的文化内涵深处找到大国的意识和精神,找到走到世界舞台中心,以自己民族的力量和智慧给全世界引路的信心,实现民族复兴就指日可待。
我常常对人们讲,人这辈子有没有出息,自信特别重要。比如你考了一个普通的二本,而你的同学考上北大、清华,你怎么办?什么叫自信?考上北大、清华的同学分数是高一点,但20年、30年以后,谁对社会的贡献大,谁能得到社会的尊重,谁能以切实的行动和成就证明自己,不一定就是考上北大、清华的人。能够考上北大、清华确实了不起,可是也不能小瞧二本的人,如果说二本的学生都没有出息,那马云就不会有出息了。从骨子里面,我认为每一位同学都是平等的,一个人真正得到社会尊重的原因不是学历,而是要在实践中以行动和实力为人民做贡献,以此来赢得尊重和自信。如果你足够自信的话,考到哪个学校都是好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所谓“独特”,就是说这个“精神世界”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要有一颗“中国心”。“中国心”靠什么来涵养?靠的是五千多年形成的中华文化培养出的民族认同感和独特的民族精神标识。
综上所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国家认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我们常讲爱国主义,客观地说爱国主义教育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效,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的教育没有跟上造成的。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小开始,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能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比如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经典著作,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就一定能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自然生发出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如果没有文化的教养和根基,“爱国”就是一个假大空的口号,一味强调和灌输这个口号,最终会造成两面人,表面上一套话语体系,而骨子里面却并不认同。
前一阵子我去给一个老总讲课,这位老总有若干亿的资产,他告诉我“越出国越爱国”。多少人游说他,让他拿出几千万来买房子、办理移民,他都不为所动,坚决不去。不单他自己不去,他还表示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移民。后来我在跟这位老总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他对四书五经以及老庄思想非常了解。作为企业管理者,他的管理理念大多来自中国文化。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基于文化教养而产生的民族认同是最有根基的,所以我们在做意识形态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重这一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想要深入人心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要从根上获得人民的认同,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记住的不过是空洞的词汇。为什么爱国,怎样做到友善,什么叫诚信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得到解答。只有在人们通过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真正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之后,才能深入人心。这也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判断。我在大学里讲政治课的时候,经常会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讲,包括四书五经、老子、庄子、佛经等,正是希望能像栽树一样把对国家的认同感栽到学生的心里面去。如果只做口号式的宣讲,听得多了难免会使人感到厌烦。
“价值观”这个词在老百姓听来好像很遥远,解释起来其实很简单,它是我们应该追求什么的一种判断。简单来说就是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们应该表扬什么,又该批判什么?每个人在生活中的言谈举止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在里面,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会有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
人生应该扣好第一粒扣子,如果价值观扭曲了,人的是非判断就会扭曲,他对社会问题的很多看法就会扭曲,最终导致他行为的扭曲,这是非常危险的。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听的唱的都是一些价值取向有问题的没有阳刚之气的歌曲。为什么我们不到自己的文化中去欣赏那些真正的男子汉,为什么不读读“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为什么不去读“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雄浑壮阔的气概是一个男人该有的。女孩子也应有自己该有的形象。这其实也是价值观导向的问题,阴阳身份的混乱对整个社会和家庭的发展都是一个问题。
我们正处在历史转型的重要时期,在中外交流中会受到外来文化、外来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尽管我们面临的文化环境是复杂多元的,每个个体的价值观也都是不同的,但也应该有统一的标准来帮助人民在面临文化乱象及价值乱象时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无论哪一个国家,不管这个国家的价值观多么多元,让所有阶层和民族都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是必须要有的。比如,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但无论怎么不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必须维护国家团结、社会稳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友善,这些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认同的东西就叫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对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它,这个国家就会走向动荡、冲突和混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接下来我们谈谈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建设追求的目标。其中富强属于经济层面,民主是制度层面,文明和和谐分别是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限于时间关系,今天只和大家交流民主与和谐。先说民主,中华传统文化是怎么看待民主的呢?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比西方的民主要高明得多。很多人一提到“民主”就联想到西方,甚至认为它是西方的舶来品,但常读古籍的朋友们肯定不会这样想。
《易经》中,在八卦衍生的六十四卦里有两个卦象藏着古人对“民主”的看法,分别是六十四卦中的第十一卦和第十二卦。第十一卦是“泰卦”,由上面三条断开的横线(坤卦)和下面三条完整的横线(乾卦)组成,其中上面的坤卦代表地,下面的乾卦代表天。地在上,天在下,这个就叫做“泰”。紧接着“泰卦”的“否卦”跟它刚好相反,是天在上,地在下。以大家在生活中的常识来看,这个“否”字带有不好的意味,通常一个人倒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家都会去劝他说“否极泰来”,就是说先不要着急,接下来就会好了。可是《易经》当中卦象的顺序跟这个词刚好相反,是泰卦在前否卦在后,泰之后就是否,言外之意就是一个人发展的太过顺利之后下一步就要倒霉了。朋友们,如果在生活中看到哪一个人正处在春风得意、风生水起的时候不妨给他提个醒儿,让他别太张扬,免得接下来倒霉。这句话说起来不太好听,但确实是在帮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到过有些年轻的小孩,二三十岁的年纪,提拔的特别快,因为受领导重视马上开始翘尾巴,变得很猖狂,然后马上就被打入冷宫了。
有些人会说我不想倒霉,就想一直都特别顺利,该怎么办?那就要好好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越顺利,越有成就,越要谦卑随和;积累的财富越多,官当的越大,越要懂得造福大众、与人为善。
除了卦的顺序,这两个卦象本身也有秘密。为什么地在上、天在下是表示吉祥的“泰”;天在上、地在下就是含义不太好的“否”呢?地的能量是柔顺的,这一点从古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说法中可以看出来;天是刚健有为的,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引申到国家、社会的管理中,掌握权力的管理者是天,老百姓是地。回到卦象上看,当为官的人站在人民的头上时是非常不吉祥的“否”;而当人民在为官者上面时是吉祥的“泰”,这说明为官者要谦卑,倾听人民的呼声,尊重人民的愿望,反映人民的诉求,如此才能国泰民安。
《周易》诞生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30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就已经从对“泰卦”的理解中悟出了民主的真谛,即掌权者把人民踩在脚下是亡国之兆,掌权者把人民托在头顶,倾听人民的声音,尊重人民的利益,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更为深刻的是地的力量属阴,它是往下走的;天的力量属阳,是往上走的。在“泰卦”中,上面“地”的能量往下走,下面“天”的能量往上走,两股能量可以相互感应,形成交感,因此这个卦象非常好。反观“否卦”,上面“天”的能量往上走,下面“地”的能量往下走,两股能量背道而驰、永不交汇,所以非常不好。
人类历史上有两种制度与“否卦”相吻合,一种是独裁制,掌权者高高在上,不把人民当人看,肆意践踏人民的尊严。人民的愿望无法反映到掌权者那里,掌权者在制定政策时也不顾及人民的尊严和利益,这种制度肯定会走向死亡,相信大家都能理解。还有一种就是西方的制度,以迎合民意来操纵民意。西方的总统候选人,都是人民爱听什么他们说什么。比如,人民希望降税,他们就比着降,你降2%,他降5%,我降40%,一定要选我,为了当上总统无所不用其极。可是真的当选总统之后,降不降税就不一定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制度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什么叫好制度?前面我们提到了交感,掌权者要反映人民的诉求,倾听人民的声音。但真正好的制度光做到这点还不够,伟大的政治家还要以自己的智慧和远见引导、塑造民意,带领整个民族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为官者要顺应民意,同时人民也要尊重、拥护他们的领导人,他们之间是互信互通的。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一定要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朝着“泰卦”的方向发展。西方那种一味迎合民意就能当总统的做法是有所偏颇的,为了生活得更好老百姓有时也需要国家领导人的引导,这一点上西方民主制度的互动做得还不够。
再谈谈和谐,大家对和谐是怎么看的?不是每个国家都对你讲和谐的,举个例子,前一阵子特朗普去欧洲访问会见了德国总理默克尔。默克尔跟特朗普坐在一起,下面有好多记者让他们俩握握手拍张照。按理说美德两个国家的领导人坐在一起握手照相是很平常的事,于是这位女总理默克尔就很有礼貌的跟特朗普说记者问我们能不能握手照相,结果特朗普听到之后完全没有理会,场面很是尴尬。这件事反映了西方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叫什么方式呢?近代史上有一句话叫叫“落后就要挨打”。
再看国内,很多单位都有社保科,社保科的工作就是专门帮助那些家庭条件困难的员工,对于那些在生活上遇到难处的人,我们不应该去欺负,而是要用好的政策去保护他们。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困难的群众,第一反应是心里难过,想要帮助人家。在中华文化的智慧里,弱者不是被欺负的对象,而是被照顾和帮扶的对象。
我以前遇到一个大学生,他对美国充满好感,我问他,美国对中国的崛起是发自内心特别欢迎还是难以接受?他回答说美国当然不高兴。接着我又问他,看到别人过得好了就难受,有什么值得崇拜的呢?这是一种极端自私和狭隘的心态。
再来看中国人的心态。在2017年1月的瑞士达沃斯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民深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艰辛,对各国人民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点赞,都为他们祝福,都希望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不会犯‘红眼病’,不会抱怨他人从中国发展中得到了巨大机遇和丰厚回报。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现在有的年轻人总是对我们的国家感到不满意,甚至看不起我们自己的国家,这是因为有些人对国家缺乏了解,事实上我们国家的文化博大到超乎他们的想象。
我曾经接受过日本《朝日新闻》北京负责人的采访,他说采访以后会发表到《朝日新闻》(日本三大综合性日文对开报纸之一),于是那天我们聊了4个多小时。期间我也问过他现在中国要崛起了,他们日本什么感受。他跟我说了一个字“怕”,我就反问他有什么可怕的。坦白讲,作为一个中国人,从民族情感上我不大喜欢日本,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告诉我,应该希望日本好,何止是日本,我们应该希望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好。并且,中国好本身就是一件对日本、对世界都好的事情。后来我就解释给他听,在中国的大街上,一百辆车过去有30%多是日系的车,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发展了,国人口袋里的钱多了,可以拿出更多的钱买日本商品的缘故,所以中国好了对日本好。再有,中国有14亿人口,放眼全世界,14亿人有哪个国家能承受得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用全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20%多的人口,没有给任何一个国家添乱。从1978年开始,我们就是世界上消除贫困人口数最多的国家,这种人类历史上的壮举无疑对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所以中国好对世界也是好的。
我们以后宣扬的价值观不应该是落后就要挨打,而是每一个弱小都应该被帮扶、爱护。再回过头来看西方的思维方式,他们不主张和谐,而是弱肉强食的“零和游戏”。什么是“零和游戏”?好比一杯水,我喝了你就喝不到,你喝了我就喝不上。由此可见,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是非此即彼、对抗对立的。
再看中华文化的主张。《礼记·中庸》里有一句话叫“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道并行不悖”是说世界上每一种伟大的文化都有各自的价值,谁都不应该去攻击别人,要好好的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学习。《金刚经》里有言“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在佛教看来,有其他宗教信仰的圣人也都是圣人,所有的圣人都是追求无为法的,都应该受到尊重,这种兼容并包的思想值得全世界学习。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面对多元文化,真理未必只掌握在某一个国家、民族那里。不要总是互相争斗,要学习中华文化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思维。比如,中国的发展光是某一个省市富起来还不够,要每一个省都富裕;世界的发展光是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还不够,要所有国家的人民都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千万不要看不起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的这份博大和包容,值得全人类借鉴和学习。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之间应当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一个国家都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抱有信心,也要懂得欣赏其他国家文化优秀的地方,不同的国家及文化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包容、相互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平安宁的大同世界,这就是和谐。大家共同生活在地球上,这种和谐观念应该在全世界达成共识。
不单是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也应该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具有世界意义。
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我就先解读到这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人在个人修养层面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点我分别为大家解读一下。
首先是爱国。爱国主义教育尽管取得了成就但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把出国移民当作毕生追求。但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对自己国家的深厚情感,对自己民族的这份责任,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近代的中国很穷,然而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包括钱学森在内的许多留学生仍旧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把一辈子的智慧和心血都奉献给了国家。国泰才能民安,国家好了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中国有句老话叫“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句话的意思是整个鸟巢都倾覆了,在里面的鸟蛋肯定也无法保全。
人这辈子有几种恩惠必须报:第一个是父母恩,父母生养我们的恩情,肝脑涂地也报不完;第二个是圣人恩,因为我们从圣人传下来的书籍和教诲中获得了智慧;第三个是众生恩,我们吃的饭菜,每一道菜、每一粒米都是经过农民兄弟耕种、运输工搬运、厨房师傅加工等重重工序才能来到我们的餐桌上;第四个是国家恩,我们每天上下班,每个月能领到工资,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与此同时有多少战斗机随时准备起飞,多少科研人员在研发保卫国家的武器。正是有了国家的安全,才有了老百姓头顶的蓝天和平静的生活,所以国家好民族才好,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承担的义务。
相信诸位朋友都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所了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总结过,历史上我们的国家国力强盛、人民幸福的时期有很多段,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实现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政治家励精图治,老百姓众志成城,一个国强民富的盛世就出现了。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结论,体现在政治上就是必须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把多元的文化凝聚成一种力量。在当代表现为56个民族荣辱与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只有这样,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提升,人民才能活的有尊严。
爱国不能说空话,要付诸实际行动,要为国家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公务员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知识分子要好好传播对国家有益的知识,农民兄弟种好田,工人做好工,解放军战士好好保卫国家安全。每一个人都立足自身岗位尽心尽力的去建设国家,就是热爱国家的具体体现。
再看敬业。现在大部分人都踏踏实实地干工作,但是有个别的年轻人比较急功近利,刚工作两三年就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升职加薪。有一次我给一家企业讲课,讲课之前他们领导告诉我说他们那里新上岗的年轻人做人、做事不太踏实,于是拜托我给做做思想工作。后来在讲课的时候给他们打了个比方。我说,果树想要在两三年内开花结果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树苗刚刚栽下的时候,树根扎得还不够深,如果这个时候枝叶太茂盛,树的给养跟不上是很容易枯死的,所以树苗只有稀稀拉拉的几片叶子是为了保证它的生存,只有生存下去它才有可能把根扎得足够深入。待到七、八年之后,树根可以从深层土壤里源源不断的吸取养料,叶子自然会繁茂起来,根深才能叶茂。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树,特别是年轻人刚刚到一个公司上班的时候,就好比一株刚刚栽到土壤中的小树苗。千万不要期待过个三年五载就能开花结果,要一直扎根,扎上十年二十年,源源不断的吸收养分,直到你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工作能力提升了,在和人民群众打交道的时候不摆架子,为老百姓做一点实事,才能得到领导、同事甚至是人民的认可,这时候丰收才会到来,这就叫水到渠成。
《论语》中有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的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一种解释是不管一个人的个人素质有多高,首先都应做好分内的事。有的人自视甚高,老觉得领导忽视我,社会不重视我,先不论你的贡献有多大,君子务本,首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有没有尽到本分。比如我是个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先说传道,大家一定听过很多知识分子讲课,传播知识是一方面,有些老师上课还带着一大堆垃圾情绪,愤愤不平的。传道特别重要,知识分子不光是讲一点知识,传递一些新信息,更重要的是对人心灵净化和觉悟提升的指引,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作为工人,务本就是要保障产品的质量。比如飞机上的一个零部件,使用周期是十年。如果工人兢兢业业的干工作,那么这个零部件一定可以保证用到十年,绝不会在用到第九年的时候出事故,这才叫务本。我曾经给一家工厂讲过课,这家工厂是给高铁做零部件的。当时我对他们讲:“质量比生命还重要。”如果零部件出现一点问题,最糟糕的情况是把这一列车七八百人的身家性命全都给搭上了,在他们背后又有多少个家庭?
作为公务员,务本就是为人民服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掌握的国家公权力给人民做点事,级别越高,应该为人民做的事就越多、越大。我们汉字中的“伞”字,中国古代的伞是怎么写的?繁体字的伞写作“傘”,上面一个大的人字,下面四个小的人字,这是什么意思呢?为小的人遮风挡雨是大人天生的使命。为官者,当老百姓找你办事的时候,不能甩脸子、装样子、摆架子,因为你的职务就是给人民做事的。再比如,老师和学生。老师就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本本分分的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是这一辈子最起码的功课。
第三讲诚信。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讲信用,那他什么事都做不成。孔子还有句话叫“民无信不立”,也是在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诚信这两个字就是告诉大家要有赤子之心。比如钱学森先生,他到美国去留学,一辈子带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去钻研科技。还有周恩来,带着赤子之心捍卫我们这个民族的尊严,把一辈子的心血都浇灌在了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这也是一种诚信。
有的人跟我说,郭老师,现在很多商人做生意的时候就顾挣钱,谁会跟你讲赤子之心?那这种时候就需要合同、契约发挥作用了。在某些情况下,针对那些做不到赤子之心的人,我们要用契约规范他们。
所以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讲社会诚信不光是立法的问题,还要培养人的赤子之心。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怀着赤子之心对国家、家庭、工作真心实意的尽责任、尽本分,那整个的国民素质水平就不一样了,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就容易多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要有很好的制度。只要作出了承诺,就必须按照合同中约定的来执行,只要违背合同就会得到相应的制裁。我觉得制裁是次要的,首先要培养一个民族的赤子之心。所以有诚才有信,这一条特别重要。
最后讲友善。什么是友善?友善其实就是与人为善。我经常跟别人讲,人这一辈子应该做到八个字:与人为善,广结善缘。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必然受到尊重;岳飞精忠报国必然受到尊重;孙中山天下为公必然受到尊重。人一辈子与人为善,造福大众,这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
有的年轻人总觉得自己很平凡,在我眼中没有平凡。比如雷锋,他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尽管他20多岁的生命很短暂,但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永恒。
有人曾问佛陀:“一滴水怎么才能永恒?”大家知道,一滴露水,太阳一出来就蒸发了。可是偏偏有人问一滴水这样短暂的事物怎么才能获得永恒。佛陀回答说:“一滴水融到大海里就可以获得永恒。”这和雷锋说的话是一样的道理,朋友们,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滴水,无论你能活90岁还是100岁,也都是一滴水,人生百年在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就像露水一样转瞬即逝。大海是什么?大海是为人民服务的无限事业。水滴融入大海获得了永恒,而人把平凡的一生贡献到为人民服务的大海中去便能成就不朽。还有焦裕禄,他为什么能赢得全国那么多人民的尊重,不是因为他的级别高,而是因为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岗位的平凡,任何一个平凡的岗位,都能给社会造福,做到极致,平凡也会变得不平凡。成全别人就是成全自己,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自私只能证明自身的智慧欠缺。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一个国家越是存在多元的价值观越应当达成一个共识,越要讲国民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如此我们这个国家才能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充满勃勃生机。核心价值观好比是方向盘,有了这个方向盘,中国这艘巨轮才能“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410/9954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