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聂震宁 陈慧莲:【与作家、名校老师对谈】校园阅读是全民阅读的根基(上)
2018年04月20日 13:56
聂震宁 作家、全国政协委员
主持人: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每年的四月份都是读书人非常幸福的一个月,这个月,我们被阅读包围着。
先来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北京京西国际学校中国文化部主任王文静女士;北京是第二十中学校长陈恒华校长;今天的主人公,也是《阅读力》的作者,资深出版人聂震宁先生。
为什么要重视校园阅读
聂震宁:谢谢大家在这个春天春意盎然的季节里面,能够和我们一起来谈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们今天上午就是谈书,这是非常美好的生活。
现在全民阅读活动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时期。记者总围着我问:现在全民阅读是不是形势最好的时期?我说,既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值得忧思的时期。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里就有“全民阅读”四个字,这是“全民阅读”第一次在中央文件里出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第一次写进党的政治报告;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提高科学文化水平;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加强科学普及”。三年“倡导”,一年“推动”,而且是大力推动,这是一个大好形势。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115位政协委员联名签署并提交的《关于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的提案》,明确提出了“由全国人大制定《全民阅读法》、国务院制定《全民阅读条例》”的建议,也就是建议为全民阅读立法。全民阅读立法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全民阅读形势非常之好。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北京阅读季”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七届,在全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深圳读书月”也已经举办了十八届,这都是了不起的事情。
2017年,《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出台,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阅读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阅读工作所需相关经费按规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将全民阅读设施建设纳入本级城乡建设规划。国家“十三五”规划也首次提到“推动全民阅读”。2016年12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但是,这同时也是非常令人忧思的时期。在这么好的形势之下,大家是不是都在读书?是不是都有能力读书?千万不能到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那天,红旗一挂,横幅一打,领导一讲话,学生们一起出来诵读,然后散会,回家就不读书。这样久而久之,全民阅读很可能变成一场成年人的娱乐,成为社会娱乐活动。
依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所发布的国民阅读相关报告,我们不难发现:国民阅读率逐年持续下降,如1998年18岁以上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60.4%,此后逐年下降,至2006年跌破50%,为48.7%,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成年人一年中没有读过一本书。成年国民阅读率在2008年总算止住了下滑趋势,慢慢回升。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综合阅读率为79.6%,包括手机阅读、Pad(平板电脑)阅读、期刊阅读、报纸阅读等阅读方式。
什么叫国民图书阅读率?一个人一年当中读过一本书,就算是你参与读书了,在国民图书阅读率里面就是正的百分比。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一年当中确实没有拿起过一本书,拿起一本书可能还读不懂、读起来费劲、不想读。
在人均阅读量方面,2014年我国国民的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为4.56本,2013年是4.77本。因此,我们现在面临一个忧思:政府拿出更多的钱,大家可以得到更多好书,国民阅读率升上去了,但是国民阅读能力依然没有上去。国民阅读能力的增长是困难的。那么,国民阅读能力增长靠什么?就要靠我们每个人从阅读中感受快乐,从阅读中学习阅读。阅读方法很重要,但是方法不是最主要,最主要的是拿起书来阅读。
我为什么重点讲校园阅读?校园阅读怎么读?这是一个问题。如果校园阅读没有开展好,全民阅读难以持续。全民阅读可持续的发展必须从校园开始,从婴幼儿开始抓起。欧美国家是从0岁就开始培养孩子阅读,6个月左右到1.5岁开始带着孩子要翻书,告诉他阅读的感受,引起孩子阅读的兴趣,接着就要开始安排亲子阅读。同时,在幼儿园有幼儿园的阅读,小学有小学的阅读,初中有初中的阅读,高中有高中的阅读。首先引起阅读的兴趣,然后养成阅读的习惯。
9岁到13岁是养成阅读习惯最重要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此后就要费更大的功夫。我自己回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母亲喜欢读长篇小说,我跟在她后面读,一本一本地读,慢慢就读出兴趣了。上了初中,有了图书馆,于是就有了比较好的阅读量。所以,校园阅读要从家庭阅读开始,家庭阅读是打下基础的最重要阶段。孩子6岁以前是品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品格里面也包括对图书的态度、兴趣。进入小学以后,应该有科学安排的阅读。小学与初中之间是培养阅读能力、阅读习惯最重要的时期,这个阶段一般是9岁到13岁。13岁之后,包括大学之前,就是一个中学生的阅读,应该有一定的阅读量。当然,还有大学的校园阅读,也应该重视。
我为什么要特别重视大学阅读?2015年美国排名前十的大学,比如哈佛、哥伦比亚、耶鲁,它们的图书借阅率前四名分别是柏拉图的《理想国》、霍布斯的《利维坦》、马基亚维利的《君主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而2015年中国几所著名大学普遍上榜的书籍是《平凡的世界》《三体》《盗墓笔记》《天龙八部》《明朝那些事儿》。从这里面,我们可以感觉出来,东西方的阅读喜好是不一样的。前者更理性,我们更感性;前者更学术化,我们更文学化。因为东方特别是中国,是文学的国度,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里有没有大学生非专业化阅读的趋势呢?
校园阅读特别是中小学的校园阅读,是全民阅读的根基。只有一代又一代的中小学生成长起来了,国民阅读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否则,到六七十岁再捧着书去读,读起来会非常困难。总而言之,读书要从中小学生开始培养,只有这样,国民阅读状况才能得到真正的改善,全民阅读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如何开展校园阅读工作
主持人:下面有请北京二中陈慧莲老师代表钮小桦校长发言,说说他们对阅读力和校园阅读的理解。
陈慧莲:我今天有幸代表北京二中钮小桦校长来说说我们学校关于校园阅读方面的工作。另外,我也想跟聂老师学一学校园阅读将如何发展。我们学校是一所拥有二百九十多年历史的老校,学校里涌现出了很多作家,像舒乙、从维熙、刘绍棠、尹士霖、韩少华等,所以有人说北京二中是作家的摇篮。但是写作是源于阅读的,没有大量的经典阅读和生活积累,是写不出有精彩情节和细节的文章的。
北京二中历来就有阅读经典的教学传统。在梁新儒任校长的时代,学校每个星期都有阅读沙龙,在沙龙里老师和同学可以畅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到了钮小桦任校长的时代,他坚持一个办学宗旨:把全科的阅读夯实到基础知识的重要范畴之内。语文学科是学生阅读培养的引领者,这与北京市现在倡导的“书香北京”理念以及鼓励市民爱读书、读好书和善读书的宗旨相合。在阅读方面,北京二中更重视引导学生对中外经典的阅读。阅读一本好书,就如得益一位良师。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年龄尚幼,很难区分书籍良莠的时期,我们在校园阅读工作的开展方面,从阅读教育的理念到阅读方法、措施,以及阅读的软硬件设施,再到阅读效果的考核,都有一套相对完整和成熟的方案。下面就汇报一下我们语文教学方面有关阅读的一些措施。
除了人教版的全国通用教材之外,我们学校有五本校本教材。第一本是《古韵今诵》,是关于古典诗词歌赋阅读鉴赏的教材;第二本是《诗藏中西》,收纳了东西方现当代的经典诗歌;第三本是《温文尔雅》,是东西方现当代的经典散文和小说;第四本叫《百年树人》,这是鲁迅的诗文专;最后一本叫《一本在手》,是高三针对于高考的各种阅读训练。在语文学科方面,北京二中力争让学生走出课堂,把阅读尤其是有营养的名著阅读作为日常的生活习惯。关于课外的名著阅读,我们也有一套阅读方案。学校从初一到高三都有名著阅读的课程计划,像初中三年我们要完成《三国演义》《水浒传》《红岩》《海底两万里》等九本名著的阅读。到了高中阶段,除了高中要求的十二本名著阅读,我们还有《史记》《古文观止》《人间词话》《谈美书简》《美的历程》《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追风筝的人》等有关历史文化甚至美学方面的近三十本中外名著的阅读。
这么多的名著,学生什么时候读?怎么去考核他们呢?关于名著阅读的考核,我们有学校的“柔思漫笔”做随笔的笔记,刚才聂老师也说,其实用摘抄法去阅读是非常好的,用随笔或是批注法阅读效果更佳。学生可以把摘抄的笔记和感受梳理在“柔思漫笔”中。我们还有“博雅文丛”,这是每个月定期的阅读论文。在每个学段,学校还有关于文化经典整体阅读情况的试卷检查。除此之外,我们的阅读成果还体现在各种活动之中,比如我们学校首创的游学活动,里面就有大量的诗文阅读,同时还有有大量的学生诗文创作,作为对阅读的考核。
关于学校的阅读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二中首创了“美文聆听”活动。活动形式是精选各类阅读精品,在每周五早晨播放给全体师生听。聆听过程之中,有语文老师的介绍和导引。我们所选的美文主题非常丰富,不限于文学经典,还有伟人的哲思、名人的感情、历史的沧桑和艺术的感受,甚至大自然的回响。活动播放的美文内容也非常多样,不只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有评书、戏曲甚至电影剪辑等。比如,除了古今文学、文化名著以外,我们还播放过罗贯中的评书《三国演义》、评弹《红楼梦》以及秦腔等曲艺艺术,也播放过英语的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甚至电影《勇敢的心》《简爱》的精彩片断。我们认为,阅读不一定只在书本之中,也不一定只用眼睛。生活中无处不文化,也就无处不可阅读。
阅读是一种知识的输入和素养的形成,而创作又是一种输出和素质的体现。基于四年的阅读积累,我们还增加了“朗读者”活动,有点像央视的《朗读者》节目。因为除了聆听以外,阅读更需要参与。在“朗读者”活动中,师生们可以推荐自己以及同学、朋友的文章,并且自己朗读,以竞赛的形式参与到阅读之中。这个活动重在激发、培养全体师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创作、朗诵的能力。因为从阅读到写作,应该是前后贯穿的能力培养。另外,学校的图书馆有数量庞大的图书,共计120万册,21类。同时,我们还与一些书店有长期的联系和往来,每月学校会购置一些学生喜欢的书籍,进行新旧更换。
在阅读方面,学校举办了很多活动,比如我们学校已经连续举办四年的游学活动。北京二中的游学活动是全市首例,每次游学我们都会针对所去的地点做游学手册,里面有与名胜古迹有关的诗词歌赋和美文的阅读,学生可以边走边读。在读的过程之中,以赏为主,以诵为辅,可能逐渐就记在心里了。这是课本或课堂不能取代的。
除此之外,学校还有校刊以及古典文学社,有针对性地培养对这些方面有兴趣和有才智的学生。古典文学社阅读的是古文或古代诗歌;《四月》《韶华》等校园文学刊物是对诗歌或现当代散文有兴趣或才智的学术进行重点培养。因材施教是学校阅读方面秉持的基本教学理念。
总结来讲,文化和文学是相通的,校园文学非常重要,校园阅读更是重中之重。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形成三联合的形式,把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让他们感觉到,不只可以用眼睛阅读,还可以用耳朵甚至心灵去阅读。无处不文化,无处不阅读。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420/9971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