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聂震宁 陈恒华:【与作家、名校校长对谈】校园阅读是全民阅读的根基(下)

2018年04月23日 11:37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

QQ截图20180423092139

陈恒华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校长

主持人:刚才北京二中的老师介绍了如此丰富的校园文化,我们来听听另外两位教育专家怎么说。

陈恒华:今天很高兴有机会来跟大家来交流校园阅读这个话题。校园阅读开展起来,既很容易也很艰难。所谓很容易,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条件比过去好了很多。我刚才回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上中学时,学校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借书时需要在门口翻一个小柜子,柜子里面有卡片,自己先去查,然后交给图书馆的老师,老师在图书馆里找到书后再给你,约定几天看完要还回去。那时候,图书资源有限,借书有严格的数量、时间限制,而且也不能天天去,只有每周一和周五可以去借书。上了大学以后,图书馆变成开放式的,觉得特别兴奋。今天的中小学校和我上学的时候相比,差异已经很大了。今天的学校,有了经济基础以后,图书馆建得很漂亮,图书种类、数量也很多。我们现在教学楼里面的每一个楼层都有图书角。我的理念就是学校就是一个图书馆,学生走进教室,到处都有图书。所以说,今天开展读书教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但是同时,开展读书教育也是一个比较艰难的任务,因为真正的阅读状况并不乐观。刚才聂老师提到了国家层面的阅读状况。在学校里面,我们对学生的阅读也有一些要求。每个年级的学生有阅读的书目,这些是学校老师推荐的,既包括文学类的阅读书目,还包括各种学科的阅读书目,以及结合学科的学习需要延伸的阅读书目。同时,我们也要求学生一年要读多少本书。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个现状,那就是学生读书的数量和内容,和我们期待的还有距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孩子读书闲书的时间还太少。学生在学校里就是读书,但是我们强调的读书是指学生有兴趣的书,是他们喜欢的课外书,特别是能够滋养他们精神的这类书籍。

二是孩子们读的书比较单一,在某一个领域读的可能相对多一些,其他就会少些,存在“偏科”的现象。这种现象就像我们吃饭偏食一样。青少年阅读还是要强调全面性,要有很好的阅读基础。另外,受到快餐文化的影响,现在存在大量浅阅读的现象,这也影响了孩子对问题认识的深刻性。上面这些问题都影响了阅读的真正成效。

在开展中小学生阅读的过程当中,首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从小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人未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阅读一旦成为一种习惯,阅读的境界就会发生变化。我们给学生提的阅读境界的要求,首先是要会读书,然后是爱读书,再达到乐读书、享受阅读的境界。培养学生到达这样一种境界,除了孩子天生就有读书的兴趣、需要以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培养方法。我们学校也有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阅读习惯的方法。

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我们发现,如果在低年级阶段就开始培养阅读习惯,这种习惯就能跟着他往上走;越往高年级才开始养成这种习惯,相对难度就要大一些。一二年级入学以后,在学生识字量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学校会开展活动,把学生带到阅读区,让他们随意翻阅各种图画书,让孩子在读书过程中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形成在学校的生活习惯:每天除了课堂学习以外,业余时间就跑到读书区,翻看一本喜欢的书。在这个过程当中,有老师的管理,也有一部分小志愿者为大家服务。如果有学生的行为举止影响了大家阅读的氛围,这些学生就会被志愿者请离这个区域。老师也会有措施,比如当天表现不太好的学生,中午可能就不能去阅读区了。这样慢慢形成了小学学区的文化:越是各方面表现好,越是遵守阅读纪律、要求的,越能自由地在阅读区活动。大家都把阅读看作一项享受、一项荣誉,这就形成了一种阅读文化。这是我们试图在教育当中引导学生来认识阅读。我认为,需要有从认为读书有用到敬畏读书的转变。学生对阅读抱着敬畏的心理,这就是一种比较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他们未来阅读兴趣的保持有非常大帮助。我们就是在这样一种认识下开展校园阅读工作。

校园阅读实施中需要一些方法,我们学校现在实行的阅读教育可以概括为五个字:读、说、听、写、走。

 

“读”就是阅读,就是读书。学校有推荐的阅读书目,有量的要求,学生要去读。

“听”就是听书,我们会把一些作家请到学校来和学生进行交流,谈谈他们的创作感受。让学生和作家之间进行一些互动,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讲,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当一个孩子喜欢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人的时候,我想其他都不是问题了。我们尽可能地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们和这些青春榜样、作家、名家近距离接触,推动学生喜欢阅读。

“说”就是开展一些读书会,交流阅读的感受、认识。阅读的感受和认识要在相互碰撞过程当中,才能不断凝练、提升。读书交流对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另外,在交流过程当中,你读了这本书,他读了那本书,大家读的内容这么丰富,青少年就会产生一种好胜的心理:他读了我也要读,他读了几本我要比他读得还要多,那么这也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和阅读文化。

“写”就是写作。我们认为,读书还要能够有输出。通过读,我们摄入了很多有营养、有价值的思想和认识,然后我们要能够将它们进行理解、消化、重构,还能够输出。这是读书的又一种境界。学校开展写作教学,就是希望学生要去写;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去写、去创作。我们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写小说,还有学生出了文言文体的散文集。通过写作还能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走”就是组织学生去游学,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能体会到书里所描写的画面,并将这些文字上升为自己的感受、认识。另外,在行走的过程当中,同学会有更强烈的读更多书的需要。事实上,真正走向社会时,他们会发现自己读的书太少了,了解的知识还非常有限,这会激发他们希望接触更多书、读更多内容的愿望。通过“读、说、听、写、走”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这是目前我们在开展的校园阅读工作。

怎样解决学生阅读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主持人:刚才陈校长谈到,虽然学校在校园阅读方面没少做工作,但是学生的阅读效果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好。所以聂老师,请您来谈一谈怎样解决学生“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聂震宁:陈校长刚才介绍的情况还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为什么现在依然有忧思呢?我先说几个数据。2008年,国家教育系统对全国44万多所中小学进行过一次调查,其中只有26万所有图书馆或者图书室,也就是说只有52%左右,很多小学、中学,甚至高中都没有。我们国家在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上明显滞后,这是不利于中小学生阅读的,这也是让我忧虑的原因。

 

还有一个引起我忧虑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现在学校在做的校园阅读,更多的是在教学新课标要求下的阅读,考试也会涉及到其中一些书目,但是总的来说分数占比很少,这就带来中学语文教育如何改革的问题。因为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大量阅读,那可以,但是应试教育如果要求大家更多的是字词句知识的准确,这时候阅读就退而求其次了。所以,这样的校园阅读会带来什么呢?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是公益性的,为了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阅读,但又不一定有利于真正的语文考试,甚至是全科考试。因为阅读不仅是读文学书,还包括读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方面的书。如果把阅读把看成只是读文学作品,会带来一些偏向,就是大家都来学文科。有的学生理工科很强,可能人文素质很低,为什么?因为阅读少,需要读一些人文素质方面的图书,但同时理工科方面的书也需要好好读。所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而是全科阅读能力的培养。

现在我们的校园阅读有一些尴尬之处,尴尬在什么地方?有的学校校园阅读干得很好,但是有一半左右的学校是没有图书馆或图书室的(按照2008年的数据)。另一方面,校园阅读搞得好的学校也面临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如何衔接的问题。但是我还是想强调一下校园阅读的重要性。

美国有一个黑人法官,到了中学二年级,他对阅读仍然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是他的老师说过,9岁到13岁是养成阅读习惯最重要的时期,如果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终身都会受影响。于是他到学校图书馆去浏览,突然发现了一本封面比较暴露的书,他觉得这挺好看的,但是他不好意思到图书管理员那里去借,于是就藏在身上带出去了。回家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本犯罪小说。他读完了以后又放回了图书馆原处。然后他发现这个作家还有两本书在那里,所以又带出去看,看完以后又放回来。如此大概看了这个作家的五六本书,他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很多年后,他学了法律,成了一个法官,回到母校图书馆,看到当年的图书馆管理员,他对当年的图书馆管理员说,老师我曾经在图书馆偷过书,当时我非常不安。结果那个图说管理员说,我们都知道你偷了书,但是我们觉得你能把书拿出去看,非常好,所以就把这个作家的书都放在同一个地方,让你接着看。其中有一本书是新出的,学校没有,于是我们开了几十公里的车,去别的学校图书馆借来放在那里让你看。就这样,他养成了自己的阅读习惯,甚至培养了他的专业兴趣——学法律。

校园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当然还有家庭阅读,但我们今天不主要讨论家庭阅读。校园阅读中,服务性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校园阅读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不是以阅读为主来进行教学。

刚才陈校长和陈老师都说了,他们有阅读的设施,有阅读的时间,有阅读的图书,甚至有阅读的安排,比如带学生到兰亭去读《兰亭序》。有阅读还要有经历,这才形成阅历。但是,我们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方法。那么,应该如何教学生看一本书?读书时,快阅读和慢阅读如何协调进行?是快阅读好还是慢阅读好?浅阅读和深阅读如何进行选择?这些都是阅读方法,而现我们在没有阅读课。

 

2017年,我去了新疆哈密二中,这是新疆的名校,在那里有阅读课,但是后来我要他们给我阅读课的教案,他们没有。他们说,就是每个礼拜会安排学生在一个阅览室读书。作为一门课,就要有教学目标、教学宗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结果等教学设计,但是目前对学生的阅读还只是一种服务性阅读。所以学校还要教学生读。比如美国大学就有阅读课,教授阅读文献、阅读经典,包括阅读文学作品。当然,可能是选修课,但是也一定会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校应该千方百计让学生学到阅读的方法。刚才陈校长提到的“读、说、听、写、走”是方法,另外,然后还有具体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怎样快读。没有快速阅读就没有慢阅读。因为一个人不能每一本书都慢慢读,这样你一辈子也读不了几本书。有些书可能快速翻一翻就知道大概是说什么的,这就算你读过这本书了,但这不是精读。精读要仔细阅读里面的章节与精彩语句,认真领会其中的内涵。所以阅读方法也要慢慢教。

校园阅读:读书之用与读书之乐

QQ截图20180423092627

王文静 北京京西国际学校中国文化部主任

主持人:我们来听王主任谈一谈国际学校是如何开展校园阅读的,和中文学校有什么区别。

王文静: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今天的感受是聆听亦受益。各位专家、学者讲得非常丰富,我也学到了很多。我们北京京西学校有1400名学生,来自55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年龄从从3岁到18岁。英语是我们的教学语言,但是汉语是我们的必修课,学生每天都有一节中文课,其中10%到15%的孩子达到了中文是母语的水平,这些孩子一般是学文学的。阅读不光是中文阅读,也有英文阅读。像聂老师在《阅读力》中说到的读书之知、读书之用、读书之乐,我认为乐趣是非常重要的。我昨天问了一些学生,说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喜欢阅读吗?大家回答得最多的两个就是“读书是一种乐趣”和“读书能够让我拓展自己的世界”。这两点正说明了读书之乐与读书之用。

读书就像吃饭一样,它很重要。吃饭是为了给身体提供营养,读书就是提供精神营养、精神食量。那么,怎么样才能引导学生喜爱阅读呢?怎样让读书既有用又有乐趣呢?这是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

 

说起校园阅读,可能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图书馆。所以我从三点来谈一下我们学校的校园阅读:图书馆、学生自主阅读以及课程与阅读的结合。

首先,图书馆在国际学校的作用非常大,馆长的权力也非常大。一般的图书馆,我去借个书就走了,而且还要保持安静,按时还书。但是国际学校的图书馆非常热闹,像一个集市。因为图书馆的馆长不光管图书,还要跟老师一起上课,所以图书馆是与教学结合的。图书馆有三个区域是敞开的,学生随时可以到这三个教室来上课,而且它的书架也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随手取阅,在旁边阅读,然后跟老师一起在这里上课。图书馆的设置与老师教学的单元是紧密结合的,图书要经常调整。所以,我们的图书馆不仅是一个读书的地方,还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地方,它也是教室的一部分。所以学生不会觉得图书馆只是在有读书需要的时候才去,不读书就不去了。

从三岁开始,幼儿班就有一节课叫The library,这节课孩子要拿着书包和借书证跟着老师去图书馆,在图书馆里随意阅读,也可以把喜欢的书借走。家长也可以去借书。学校图书馆馆长大约十年前发起了一个“熊猫图书奖”,做什么?作为图书馆馆长,根据他收集的数据,把学生最爱读的书列一个书单,让学生们推选出图书奖,然后把得到“熊猫图书奖”的书籍作为重点给孩子们推荐。比如图书馆长可以推选出十本书,这些书孩子们都要去读,因为每个小朋友都有神圣的一票,他们会在网上投票,评出“熊猫图书奖”。这是我们学校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是开放的,把它变成课堂的一部分,让学生、家长能够随意阅读。

 第二,我来讲一下学生的自主阅读。我们学校最早的读书俱乐部大多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几个小朋友喜欢看一本书,他们一起来读书,然后向学校提建议,说我们能不能有单独的读书时间?学校听取了学生的建议,把每个星期二的8:45到9:15定为“静读时光”。全校每个学生和老师,都要在这段时间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是网络书籍,也可以是纸质书,学生自己来选择自己要读的书。这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常规。学生还可以在读书俱乐部里面,和大家一起讨论,一起谈自己所读的书。还有的老师会利用课前十分钟,请小朋友来说自己喜欢的一本书,这也可以培养大家爱读书的好习惯。

学校每年还有一个“换书日”,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学校去,放到书堆里,然后就可以换一张阅读票,拿着这张票可以去换另外一本书,拿回家读。这样就能够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阅读的目的还是让学生能够把书读进去。家庭也好,社会也好,学校也好,最终的执行者还是学生,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在监管的范围内,允许学生选一些自己爱读的书。

第三,我谈一下课程问题。有的人可能会说,上国际学校的孩子中文是不是就会退步呢?这一点不用担心。因为国际学校课程的设置会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学外语,母语水平能达到多高,外语水平就可以达到多高。国际学校特别注重学生母语发展能力的提高,比如到了最后的两年,学文学课的那些学生,这两年的课程是做什么呢?就是进行十部到十三部作品的精品阅读,其中有一部必须是中文的诗歌或诗集。这些是为了做什么?做文学阅读、文学评论、文学分析,最后达到文学创作。这两年的课程实际上就是阅读。我们学会认字以后,学的就是文化,文化再往上提升就是文学,课程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国际文凭看到了这一点,把文学融入到了高中的课程中。把文学作品融进课程必修的部分,小孩读起来针对性更强,特别是需要老师设计一些好的切入点和问题,让学生去读。    

 

我们学校虽然在北京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我可以以两个学生为例,让大家了解一下我们学校在校园阅读方面取得的成效。四年前我们学校毕业的一个学生,出版了15万字的小说,他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最小年龄的作者。2017年意大利博洛尼亚童书展,在北京阅读季选了五个小使者,其中有四个是我们学校的学生,这些孩子利用他们的双语优势,走进了意大利童书展。其中有一个学生回来时,我问他,这个童书展对你有什么影响呢?他说,它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对我来说,这是最美好的经历。因为我作为一个阅读爱好者,了解了阅读的世界,见到了顶级的作家、插画师、出版商以及商业精英。所以从某些角度来讲,可以借鉴一下国际学校的一些教育方式。多给孩子提供机会,尊重孩子。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主任。两位教育专家谈的风格不一样,但是方向是一样的,都是希望孩子通过阅读更健康地成长。

校园阅读从家庭阅读开始

聂震宁:从一定意义上说,校园阅读从家庭阅读开始。先不说学前,那个时期的阅读是以家庭阅读为主的。进入学校以后,孩子也有很多时间是在家里的。孩子回到家,如果没有阅读氛围,没有阅读的沟通交流,那么孩子这个时期的阅读可能就会懈怠。所以,家庭阅读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庭阅读与学校阅读也是紧密相关的。

主持人:在我的提下一个问之前,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2017年4月,我们在北京西城区做了一个关于家庭阅读的活动,叫“书香·家·春秋”,活动提出了三个“半个小时”概念:每天全家阅读半个小时,放下手机半个小时,个体自主阅读半个小时。这个活动有两百个家庭参与,大部分家庭在换书大会谈感受的时候,我以为他们只是泛泛地谈阅读感受,结果他们写的感受里说,全家真的因此开始读书了。后来我问,你觉得孩子有什么变化呢?他说,因为我们读书了,孩子也跟着读了。另外,我们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讨了,这让孩子觉得特别有价值感。为什么?刚才陈校长谈了一点,孩子既需要偶像,也希望像大人,当他发现自己可以和父母在一个共同的精神层面沟通的时候,就会觉得读书这事太有用了,而且在某些点上自己或许比家长还要强,这样会更增加他的阅读兴趣。

 

陈恒华:这一点我很认同。在家庭阅读的时候,实际上孩子总是会有意识地挑战父母的权威。所以他在对阅读的内容甚至阅读的理解上,会和家长进行分享交流,提出不一样的看法。当他们得到家长鼓励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我们在学生的阅读调查中发现,家庭里有阅读氛围、父母的阅读习惯好,孩子的阅读能力就要强一些。所以我们建议家长,不管是有这个兴趣爱好和习惯,还是因为工作所需,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晚上吃完饭以后,与孩子一起读书或者学习。有这样一种书香家庭的氛围,孩子就不愁不能形成阅读习惯。

主持人:知识迭代得特别快,尤其是现在的80、90后家长,觉得和孩子无法沟通,就是因为你和他没有在一个精神和知识层面。当你愿意和用知识对话的时候,可能会更直接一些。

聂震宁:家庭阅读对亲情的培养至关重要。到了十五六岁,孩子有逆反心理,家长怎么跟他们沟通?如果家长能还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讨论问题,也许可以激发孩子的思维,让家庭关系处于更加平和、平等的状态。

主持人:阅读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孩子努力,需要家长引导,需要学校呵护,更需要全社会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来努力;世界读书日,让我们一起来过属于读书人的节日。让书籍陪伴我们,它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美好而幸福。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423/9973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