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大讲堂 2018年度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2018年03月01日 10:16
《共产党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费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阐述了阶级矛盾对人类历史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1848年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今年是《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170周年,重新学习《共产党宣言》是对这部伟大著作公开发表的最好纪念。
一、《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结构
《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公开发表,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决定的。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早从欧洲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早始于意大利。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欧洲各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取得了优势地位,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欧洲各国相继爆发反对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包括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地位的确立,为欧洲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与此同时,资产阶级的本性也导致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为反抗资本主义统治和剥削,不断地爆发反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欧洲大陆爆发的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有三次的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
第一次是1831年-1834年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0年法国“七月王朝”建立以后,法国工人阶级的经济政治状况更加恶化,引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1831年11月21日,里昂丝织工人集会,要求增加工资,被政府拒绝,工人们在“做工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下举行起义,经过三天的浴血战斗,控制了里昂市,但最后被反动政府军所镇压。1834年4月9日,里昂丝织工人再度爆发起义。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政府逮捕和审判罢工领袖,发布禁止工人结社集会的法令。这次起义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性质,不仅提出了经济要求,还提出了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的口号。起义者在旗帜上写着:“我们为之斗争的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起义群众与政府军在里昂市郊区和市内进行了6天激战,终因力量悬殊,再次被政府军所镇压。
第二次是1836-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19世纪初,英国工业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但当时英国国会仍然由地主阶级控制,即使是资产阶级,也不能参加国会议员选举。为此,新兴资产阶级联合无产阶级进行了一场争取改革选举制度的斗争。1832年,国会终于实行了改革,但是改革只是满足了资产阶级要求,曾经和资产阶级一起进行浴血奋斗的工人阶级,仍然处于无权的地位。为改善自己的政治地位,争取自身权利,一部分工人和手工业者于1836年6月组织了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废除统治阶级剥夺人民自由权利的反动立法,改善工人生活条件,要求一切阶级都获得平等的地位。1837年6月,协会拟定了三个致英国国会请愿书,提出了争取普选权等6项要求。1838年5月,协会把请愿书作为准备提交议会的一项法律草案公布,命名为《人民宪章》,这次以英国工人阶级为主体争取实现普选权等要求的群众性运动,史上称为“宪章运动”,运动的参加者被称为“宪章派”。宪章派于1840年7月在曼彻斯特建立全国宪章派协会,发展会员,开展活动。1842年5月2日和1848年4月10日,协会又分别组织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向国会下院递交请愿书的行动。第三次请愿途中遭到宪兵镇压,国会拒绝接受请愿书。接着,政府下令解散了全国宪章派协会。
第三次是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西里西亚是当时德国纺织工业最发达地区,但在这里资本主义关系和封建关系交织,纺织工人深受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压迫和剥削,终日劳动,不得温饱,工作条件十分恶劣。19世纪40年代初,工厂主为与英国商品竞争,降低生产成本,大幅压低工人工资,遭到工人们强烈反对。1844年6月4日,德国西里西亚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彼特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爆发了纺织工人反对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自发起义,工人们发出了反对私有制的呼声,高唱《血腥的屠杀》战歌,痛斥资本家的残酷剥削:“我们全都知道,什么是你们的贪欲,剥削穷人的最后一件衣裳,掏干他们的心肝五脏!”工人们捣毁工厂主的住宅和机器,焚烧票据、帐簿和仓库,以简陋武器迎战前来镇压的包括骑兵和炮兵的政府军,经过3天血战,最后被政府镇压下去。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纺织工人起义是19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相继爆发在欧洲,并在整个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是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开始,但是这些斗争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都先后失败。为有效指导工人阶级的斗争,1846年春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建立起“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接着在巴黎、伦敦、汉堡、莱比锡、西里西亚各地设立支部,目的是通过与各国工人团体、社会主义者的经常联系,团结先进工人,克服工人运动中的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和涣散状态,促使各国社会主义者在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基础上统一起来。“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建立和活动,培养了一批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准备了条件。
在“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工作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改造了当时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国际性革命团体——“正义者同盟”,这是一个侨居法国的德国政治流亡者、工人和手工业者于1836年在巴黎建立的国际性秘密革命组织,它的指导思想主要是空想的平均共产主义理论,口号是阶级观点极为模糊的“人人皆兄弟”。正义者同盟企图用密谋手段和少数人暴动等办法在德国建立共产主义。1840年,同盟领导中心转移到伦敦,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在英、法、德、瑞士建立起分支机构,但正义者同盟在思想上深受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和海尔曼·克利盖等人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错误思想的影响,很难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先进领导者。马克思恩格斯为改造正义者同盟进行了艰苦的工作,他们通过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了解同盟内部情况,与同盟的一些领导成员建立联系,对同盟的团体采取批评、帮助的态度,展开反对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和克利盖等人“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批评和斗争,揭露批判了魏特林空想共产主义和克利盖等人“真正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荒谬、错误以及在实践中给工人运动造成的危害,促使同盟领导人最终认识了魏特林主义、克利盖主义理论上的错误,摆脱了错误理论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并着手改组同盟。
1847年1月,正义者同盟领导人沙佩尔·鲍威尔派遣约瑟夫·莫尔为代表,携带由同盟各领导人签署的正式委托书,先后到布鲁塞尔和巴黎,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参加同盟的改组工作,公开声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表示同盟将摆脱陈旧观点和组织上的宗派主义密谋策略,接受共产主义理论。看到改组同盟的条件已经成熟,马克思和恩格斯欣然接受邀请,参与同盟的改组工作。1847年6月,恩格斯参加了同盟在伦敦举行的改组大会,即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接受马克思恩格斯建议,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草拟了共产主义同盟章程。章程规定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资本主义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代替正义者同盟“人人皆兄弟”的口号;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代替正义者同盟宗派主义的神秘的密谋型组织原则。同盟设立支部、区部、区总部、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各级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可以随时罢免。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除改组同盟和草拟新章程外,还要求起草纲领草案,供下次代表大会讨论。“一大”以后,卡尔·沙佩尔等人起草了一个充满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纲领草案,“真正的社会主义”者赫斯又提出了一个充满小资产阶级理论家腔调的修正草案,恩格斯对这两个纲领草案进行了尖锐批判。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审查并批准章程,明确规定同盟的目的: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建立无阶级、无私有制的新社会。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同盟纲领,马克思恩格斯接受委托,恩格斯很快以问答形式写出了著名的《共产主义原理》。不久,恩格斯写信给马克思,主张去掉问答形式,把纲领草案改称为《共产党宣言》,马克思表示完全同意。在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努力下,1848年2月21日《共产党宣言》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2月24日正式出版。
《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部标志性著作,由七篇序言、引言和四章正文组成。七篇序言分别是1872年德文版序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1890年的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序言之后是引言和四章正文。引言主要阐明共产主义在欧洲已经成为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势力,欧洲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已经登上人类历史舞台。正文第一章是《资产者和无产者》,第二章是《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第三章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第四章是《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观点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特别需要把握五个方面: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用相当篇幅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他们鲜明地指出原始社会解体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原始公社解体后,人类社会经历了三个剥削阶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社会形态都存在两个相互对立的基本阶级,奴隶社会是奴隶主和奴隶,封建社会是地主和农民,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但在阶级社会,这个基本矛盾集中体现为基本对立的阶级间的矛盾: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和斗争构成奴隶社会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和广大农民的矛盾、斗争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矛盾、斗争构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工业革命后,伴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阶级关系日益简单化,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简明地阐述了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的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奴隶社会阶级斗争的结果是奴隶社会被封建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内部阶级斗争的结果是封建社会被资本主义社会所取代,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但是资本主义自身却难以克服和解决这一社会矛盾,解决这一社会矛盾,只能依靠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只能依靠无产阶级革命。
(二)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还分别考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壮大的历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阐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规律,人类社会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变革都是这一规律作用的结果,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莫不如此。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历史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但它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一开始就建立在少数资产者对广大无产者和劳动群众剥削的基础之上,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相对于封建主义是历史的进步,推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推进了现代新型工业出现,对生产力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随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资产阶级的革命性逐步丧失,资产阶级逐步发展成为阻碍历史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生产关系代表,无产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势必冲破资本主义落后生产关系束缚,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解放全人类,为此必须推翻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争得民主,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公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建立起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一意义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三)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是一对双胞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产生、形成起,无产阶级就与资产阶级同时出现。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是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处于社会最底层,但是无产阶级的劳动与过去剥削社会形态下的被剥削阶级劳动性质不同,无产阶级虽然也是雇佣劳动,但是是在先进生产力环境中从事驾驭先进生产力的劳动,无产阶级是与现代机器工业以及其他一切先进工业相联系的劳动主体。这一特点使无产阶级具有了过去劳动阶级所没有的先进性:与先进的生产力紧密相连,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由此决定了无产阶级是一个富有远见、最有力量、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现代工业要求的组织性又使无产阶级具有了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的特点与优点。在反对资产阶级的长期斗争中,无产阶级一开始只是盲目地自发地反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但在后来的斗争中逐渐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反抗资本家的自发斗争就逐渐转变为自觉的斗争,无产阶级也从一个自发的阶级转变为一个自觉、自为的阶级。这样的历史转变使无产阶级具有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作为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代表者的资格,由于它自身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它开展的反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也就最具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
(四)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政治统治,结束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剥削制度和压迫制度,使人类进入无阶级社会、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和彻底解放,其道路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要获得彻底解放,首先必须采用革命的暴力反对反革命的暴力。因为,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和政治统治,绝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自愿放弃经济和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无产阶级要获得自身解放,必须与资产阶级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由于资产阶级会凭借自身占有的各种经济、政治条件,包括国家机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强力剥夺资产阶级拥有的各种垄断权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至于消灭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后,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马克思恩格斯给予了立场鲜明的回答:无产阶级必须使自己上升成为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具体历史任务有四:其一,对资产阶级专政,确保无产阶级的国家主人地位,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其二,履行新型国家政权的重要职能:组织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促进生产力在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条件下更快更好地发展。其三,建立起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能够保证无产阶级利益实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消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其四,与旧的经济政治制度相联系的“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建设共产主义思想体系,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长期历史任务。
(五)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共产党宣言》揭示了一个真理: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必须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革命阵营,由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第一,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年代,在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运动中,时不时地出现一些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错误思潮,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政治力量无不企图影响无产阶级的斗争,针对这种情况,《共产党宣言》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的斗争必须也只能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只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无产阶级斗争才不会走偏方向、导致悲剧性的结果。第二,共产党能够领导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原因在于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无产阶级政党首先产生于工人阶级,由工人阶级中最有觉悟、最富有组织性、纪律性、革命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第三,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能够正确地领导无产阶级斗争。第四,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与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出现的、受到形形色色错误思潮影响的、为争取工人劳动条件改善、争取短时间福利而开展的经济斗争不同,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历史使命和远大目标是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目标在任何时候都会得到坚定不移地坚持,任何时候都不会偏离或放弃。
三、《共产党宣言》的定位及其本质特征
第一,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部经典著作。社会主义思想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超过500年的历史。16世纪的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和17世纪的意大利思想家康帕内拉先后写出的《乌托邦》和《太阳城》是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他们认为人类理想社会不是当时已经出现的资本主义社会,而应该是财产公有、人人劳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乌托邦》和《太阳城》的重要思想在欧洲17、18世纪得到重要发展,产生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理想描述,但是他们只是把无产阶级看成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没有看到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力量,因而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正确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转变,《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正是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
第二,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第一个完整、系统的党纲。《共产党宣言》是第一个“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它全面地回答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基础、阶级性质、历史使命、当前斗争策略、斗争纲领以及远大的理想和最终目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前苏联共产党党纲、中国共产党党纲都是《共产党宣言》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指导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不仅成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党纲,而且成为欧洲一切真正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纲领,推动了欧洲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和发展,1917年10月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传播进入到实践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同样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标志。
四、学习《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
(一)不忘初心,更加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主题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共产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初心是什么?初心源于何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要明确的问题。“不忘初心”意在要求我们绝不可因为忙于目前的工作,实现当下的任务,而忘记最初的理想,忘记最初从哪里出发,要奔向哪里?共产党人的初心在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有科学、深刻的阐述:顺应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规律,领导人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各个方面任务,包括发展生产、建立无产阶级国家、实施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进步、最终消灭私有制,与传统的思想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今天,我们学习《共产党宣言》,要进一步明确和牢记这样的初心,坚定中国共产党人对于远大理想的信仰,对于共产主义光明前途的信仰。
(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来自于《共产党宣言》,它提出的无产阶级在建立阶级统治后,要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大力发展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行思想文化革命,与体现资产阶级意志和愿望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坚持共产党对于无产阶级整个运动的领导等,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必须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将这些基本原则践之于行,绝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三)坚持《共产党宣言》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共产党宣言》的字里行间体现出这样一种基本精神:共产主义运动的内容、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实现任务的形式和方法都要立足时代特点、环境条件和基本国情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开辟,正是立足《共产党宣言》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创新、发展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结果。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然需要坚定不移地以《共产党宣言》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要求、新情况,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四)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首先,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用相当篇幅阐明了一个深刻道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要正确开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在整个运动中都要以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继续前进,当然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这个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理论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健康发展,少走弯路,不走老路,避免邪路,必须认真学习这一思想,坚持用这一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其次,要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干扰与误导。19世纪40、50年代正是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种种错误思潮影响的年代,为引导社会主义运动健康发展,《共产党宣言》第三章对各种错误思想和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样面临国内外种种错误思想观点的影响和干扰:国际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普世价值论”、“历史终结论”一直在企图影响我们的社会,影响我们的青年,甚至是党员、干部;在国内,社会上和思想理论界也有人错误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企图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有的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错误宣传和解读,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的资本主义,政治的社会主义。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运用《共产党宣言》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这些错误思想观点展开积极的斗争和批判。
再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共产党宣言》强调共产主义革命要实行两个最彻底的决裂:“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过去剥削阶级的种种思想观念、现代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都会以各种形式直接间接地影响我们的社会、影响我们的群众、党员和干部,有效抵御过去剥削阶级思想观念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是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长期任务。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地抵制、消除、批判一切剥削阶级思想观念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各方面的影响。确保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共产党人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必须实现的任务,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努力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兴林)
责任编辑:李贤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301/9975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