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刘礼宾:绘画中视直觉问题与感知体系的关系
2018年04月26日 11:24
刘礼宾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绘画中视直觉问题与感知体系的关系
我们以达·芬奇为例。这是他的自画像。
《达·芬奇自画像》
这是他的《岩间圣母》。
《岩间圣母》
这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张画,叫《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
达·芬奇为什么能画出这么好的画?他画《蒙娜丽莎》到临死之前也没画完。达·芬奇在这个过程中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并不是画画这件事。大家知道,达·芬奇有一封很著名的信,是写给米兰大公的,他说我既会造船又会造工程器械,我还会造像潜水艇一样的东西,我还会设计戏剧,我还会写剧本。如果这些才能你都不太喜欢的话,我还有一个小的才能,就是画画。他是佛罗伦萨人,在研究佛罗伦萨的山河地川变化的时候,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鲸鱼的骨架,他又得出一个结论,佛罗伦萨这片区域曾经是大海。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精神世界非常丰富,他对生命的源头特别感兴趣,所以他在不停地画蒙娜丽莎,他绝对不只是简单的在画一个人。
罗斯金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他影响了两个人,一个是印度的圣雄甘地,一个是俄国的托尔斯泰。罗斯金是十九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批评家,他在建筑界、绘画界影响特别大,同时,他还对设计学有巨大的影响。在他十五岁之前已经能通背《圣经》,就是把《圣经》一个字一个字地背下来。我说这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哪里?当时他母亲教他读《圣经》的方法叫做逐字读书法,就是用手指头指着读的方法。罗斯金读书的方法直接影响了他看建筑的方法,他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建筑的七盏明灯》。
他为什么看建筑的时候会感觉不同?是因为他把宏伟的建筑分成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去看,因为他感知方式的不同,所以他对建筑的感知和别人不一样。
当年,徐悲鸿在中央美术学院时有个著名的例子,有一天徐悲鸿站在讲台上,拿出一张画,这幅画画的是黄山。他问在座的京派老先生画得好不好,他说这是我学生画的。一个老师傅说画得好啊。没想到,徐悲鸿一下把这张画撕了,那些老先生都愣了,不知道什么意思。然后徐悲鸿说了一句话,这个学生没有去过黄山,竟然画出了黄山,这是不允许的。这种教学方式当然有它的价值。但是能不能允许另外一种价值存在呢?咱们都知道溥仪,他有个亲戚叫溥心畲,他的画最近几年火起来了,一张画卖几百万、几千万。这个人基本从来不去写生,他曾经是亲王、皇族,家里收藏有很多名画,所以他90%的时间都在临摹。有人会说这不是抄吗?但是哪个学书法的不临帖啊?临《兰亭序》,临了上万遍,临得很像,有功夫。那国画为什么不能临呢?
北宋时有许多商业画家,画“孩儿面”,什么叫“孩儿面”?就是小孩拿脸盆照脸,画家照着脸盆画。所以,画画抄不是问题,拼凑不是问题,问题是最后的成型厉害不厉害,气息行不行。最后透露出的品质和气息才是最关键的。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426/99791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