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刘礼宾:一个人看画的眼力决定了绘画能力
2018年05月04日 11:11
刘礼宾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一个人看画的眼力决定了绘画能力
在这里提一下梁文道,他有一个著名的看画节目,在节目里他曾说,一个人看画的能力基本决定了他绘画的能力。看画,能看出好处所在,并能“点睛”,难度极大。比如,当你欣赏历史上的经典作品时,你看不懂的话,不要觉得很丢人。当你看画看到一定程度,看到它的妙处时,你再去动笔,可能就不一样了。视觉是这样,文字也是这样。中国有句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有一句话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你读了一万本书以后,你写出来的东西不可能很差。
陈丹青大家都很熟悉,我2016年在深圳给他做过一个个展,名字叫“看画与绘画”。
这是他画的画册。他画的鲁本斯、委拉斯凯兹等人。
陈丹青作品
陈丹青有一个判断,认为在这个时代绘画的表现能力已经很有限了。我最近很忧虑,在中央美院毕业生作品展上,我发现传统的绘画技艺面对多媒体设计的时候,真的是太弱了。
这是当时的展厅。
他不叫丹青吗?丹是红色,青是蓝色。大家记住,一个聪明的画家,一个能成名的画家,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也知道什么时候结束。就像蒸馒头,要讲究火候。陈丹青的画保持了一种未完成感和速写性。
现在有个问题,就是抄照片的问题。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大家下乡写生爱拿着油画夹;现在的学生,下乡写生后光拍照片,回来以后把照片一放大,画几笔交上去了。面对照片的时候,如果画和照片没有差距,或者不能击破照片,就是抄照片。一个人如果陷入抄的境地,永远没有出息。但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有很多的中国艺术家靠抄照片赚了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感知和思维方式背后有一个思维结构,就是简单的二元对立。
“破图集”——中国当代艺术家处理图像的方法展
有个画家叫里希特,在2008年之前中国有一千多个画家模仿他,就是把一张照片涂得模模糊糊的。里希特是用绘画的方法制造照片。中国的艺术家是用模糊的笔法抄照片。这就是不同。怎样用绘画激活图像?这是超现实主义马格利特画。
玛格丽特作品
他画了一张非常写实的烟斗,下面法文的意思是这不是一个烟斗。这是烟斗吗?是,像烟斗。不是烟斗吗?不是,它是颜料。
2016年4月,我在北京六环外举办了一个大型展览,有62位艺术家和240多件作品,是基于击破图象的选题。大家看过假山石吗?有个艺术家在不锈钢上敲的假山石,敲了一年多,现在他申请了专利。
下面这张图片是我们学校城市设计学院一个大三女生的作品。
她把大家小时候在书桌底下干一些不能让老师知道的事情展现出来,做了三十个书桌,每个书桌里边都是这些小东西。
这个作品所有东西都是画布组建起来的。这是我们学校实验艺术系毕业的一个学生画的,佛龛、苹果都是他用画布支上去的。
为了击破图像,或者是为了让图像产生另外一种意韵,艺术家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其实这就是想使图像产生另外一种意义。
这个是隋建国做的。
隋建国作品
我在福州展出的时候他就计算,荷兰人现在正在怎么样站着,他根据经纬度把这个东西吊起来,都是按荷兰的角度吊起来的,牛都歪着。
责任编辑:李天翼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504/9989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