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魏玉栋:美丽乡村的源起、建设与思考(二)

2018年05月09日 16:44

 

QQ截图20180413085349

魏玉栋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点击观看视频

点击阅读文稿《美丽乡村的源起、建设与思考(一)》

美丽乡村的源起

有一个章程非常重要,这个章程就是晚清政府出台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这个章程被公认为我国城镇化的起点,也是现代意义上乡村建设的起点。什么是城?这个章程里规定,“凡府厅州县官府所在地为城”。什么是镇?“其余市镇村屯集等地人口满五万人以上者为镇”,“不满五万者为乡”。还有城市设区,设区的市和不设区的市也是从这来的。当然,当时的一些法条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像不识文字者不能成为选民。我查了一下,当时农村不识字率是85%,所以这把很多人的权利给剥夺了。但是它后面还有一个规定,就是如果你在“失财产之信用,被人控实尚未清结者”,借钱不还的,不能为选民。与这一系列法条的影响相比,更重要的是它确定了一些理念或者说是确立了一些精神。尽管这个章程没有实施,但是它确立的这些理念对我们现在仍有影响。

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有思想有作为的仁人志士,他们对积贫积弱的中国怎么样去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设想,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乡村建设的探索,大家比较公认的是“民国乡建三杰”(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晏阳初认为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解决乡村的问题。他们三个都认为,只要把乡村的问题解决了,就能够让中国富强起来。这也是他们共同的理想。他们从不同方面进行了乡建的探索。

 

晏阳初提出“平民教育”。他的平民教育首先是大众的教育;第二,他推崇适合国情的中外结合的现代化教育,他曾经说过,我们原来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仅仅是老学究,与我们的生活是根本不相关的,而西方的教育与我们的生活也是不相连的,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些外国货的消费者。他说,我们原来的教育是培养一只胳膊一条腿,而现在需要培养整个人,所以他推出了平民教育。梁漱溟提出了“政教合一”。卢作孚当时被称为“中国船王”,他通过产业的角度进行乡建的探索。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对乡建充满理想和情怀。

我把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的三农政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50年代中后期到改革开放,这个阶段在“三农”问题当中,我认为中央更重视农业、产业,所以当时提出以粮为纲。

第二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到2004年前后,这个阶段更加重视的是农民。2016年5月17日,我去小岗村参加培训,我提前半天去看了我的老朋友,这个老朋友叫严宏昌。他就是1978年11月24日带领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生死手印的带头人,当时小岗生产小队的小队长。我说咱就聊聊11月24号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他跟我说,当时小岗村有1000亩耕地,种了粮食的只有100亩,只在村子的周边和道路的两边种了粮食,粮食产量是多少?当时小岗村小麦的产量只有85斤。全村20户人,除了这18户还有两户是光棍户,一年365天全在外面要饭。他为了凑齐这些村民,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在临近过年大家都往回赶的时候,回来一个扣一个,好不容易把大家凑齐了。小岗村是中间一条街,南边几排房子,北边几排房子,从东边开始,各有一个村干部从东往西挨家挨户去通知。到了以后,大家面面相觑,谁都知道是来干什么的,但谁都不开口说一句话。然后严宏昌说,我们今天来讨论这个事情,大家同意不同意?有的村民就说了,同意,万一村干部被抓起来,他的孩子怎么办?其他村民说,没有关系,我们就写一个保证书,大家签字画押,我们把这个孩子养到18岁。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个阶段,2004年前后,中央政策有方向性的调整,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我认为,从第三阶段开始,关于“三农”问题更加重视整个农村,更加重视农村怎样和谐发展,怎样与城市共同进步。这个阶段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认为,美丽乡村建设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版。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陆续有了“美丽乡村”的提法。譬如,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随后,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广东省增城、花都、从化等市县从2011年开始也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2012年海南提出推出“美丽乡村”工程。我们仔细的分析了一下这些地方,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从这些定位我们也看到,当时这些地方提出的“美丽乡村”,与后面农业部提的“美丽乡村”在概念上略微有所区别。

2013年年初,美丽乡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设立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正式把“美丽乡村”由个别地方推向全国。

一是政策支持架构,明确提出多向美丽乡村倾斜;二是科技支撑架构,提出农业科技创新,尤其是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科院、中国社科院,以及各省农科院、农业院校等,都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都要参与进来,成为美丽乡村建设重要力量;三是组织管理架构,各省相应成立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牵头部门。我们提出了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就是解决什么是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有哪些等基本问题的。

2013年的2月21日,《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的发布,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起点。通过各省推荐的形式,我们确立了1100个国家级的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并提出四项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强化主体;二是生态优先,科学发展;三是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四是典型引路,整体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以农民为主,主体也应该是农民,绝对不能是政府,更不能是企业。我们在搞试点的同时,不要忘记整体推进,照顾普通的村,让更多地老百姓参与进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利益。美丽乡村建设一定要落脚在它得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它是能力的建设。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8/0509/99949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