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名单”是否向社会公布,通常要衡量国家安全的需要与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平衡。如果不向社会公布会导致其对社会危害的继续和扩大,就应当公开。否则就不应当公开,仅供有关机关内部查询。...[详细]
时间:2016-02-01 08:44
查看:892次标签:胡建淼黑名单经济利益司法裁判依法治国
走向法治就是走向文明,文明是法治的内涵,法治是文明的载体。法治引导文明、表达文明、保障文明成果,应当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法治是公正之治。法治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没有法治社会就无法实现公平正义。法治化主要是让法治精神渗透到国家和社会治理中,让社会更加公平正义。...[详细]
时间:2015-11-23 08:59
查看:584次标签:胡建淼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化民主政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要精神可以用“两个突出”、“三个关键词”来解读。“两个突出”,是指四中全会突出了“党的领导”和“宪法权威”。“三个关键词”是指:“全面”、“道路”和“体系”。...[详细]
时间:2015-07-08 14:43
查看:2143次标签:胡建淼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四个全面”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包含了国家治理的民主化、市场化、多元化、科学化、法治化和文明化,而在这“六化”之中,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准,因而法治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详细]
时间:2014-12-01 14:12
查看:1258次标签:胡建淼国家治理深化改革法治化
法治是一种制度、理念、形态和境界,应当成为人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是狭隘地指对犯罪者进行惩罚,法治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任何人不得做自己的法官,政府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所有人都受到契约和诚信精神的约束。在法治的状态下,公权与私权有一定界...[详细]
时间:2014-11-26 10:17
查看:1456次标签:胡建淼依法治国中国梦
经过第二阶段集中清理工作“杀青”,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经过两年时间、两个阶段的接续“施工”,目前已完成全面“体检”,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那么,集中清理有何必要?第二阶段清理有哪些亮点?“体检”后如何防止“老毛病”反弹?今后党内法规工作的重心...[详细]
时间:2014-11-19 09:09
查看:1455次标签:胡建淼盛若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全面”是指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具有全面性、全局性。“道路”是指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体系”是指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实现了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的伟大转变。全会所指出的各项改革措施和任务,都在五大法...[详细]
时间:2014-10-30 14:46
查看:34906次标签:依法治国道路体系四中全会胡建淼
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协同推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坚守法治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作为有着93年历史的老党、有着8700万党员的大党、有着诸多艰难险阻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领导...[详细]
时间:2014-09-02 10:14
查看:573次标签:胡建淼党员干部领导干部表率作用群众路线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和重要讲话。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全党全国全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党实行全面深化各方面...[详细]
时间:2014-02-24 14:02
查看:1730次
标签:胡建淼习近平讲话法治中国学习动态
法治中国是自党的十五大以来,有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版”“综合版”和“升级版”。说它是“中国版”,是因为法治中国是世界的法治共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只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不适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说它是“综合版”,是因为它并不限指法治...[详细]
时间:2013-11-25 12:43
查看:866次标签:胡建淼十八届三中全会法治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建设法治中国的两大支柱。建设法治中国应当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应当...[详细]
时间:2013-11-17 07:44
查看:1065次
标签:胡建淼行政改革三中全会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领导干部肩负特殊的工作使命,其工作能力直接关乎国家和社会事业的成败。有的益事未曾做成,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眼高手低”、力不从心,能力所限。成功的元素是目标加能力,缺一不可。读书...[详细]
时间:2013-06-13 13:56
查看:363次标签:法学法学史执政能力依法执政宪法胡建淼
中国的信访制度是指保障公民在自身的合法权利遭到公权力侵害时,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相应机构反映情况、提出诉求的制度总称。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政务院1951年颁布的《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1995年的《信访条例》将信访制...[详细]
时间:2013-05-28 15:40
查看:508次标签:信访信访案件截访胡建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