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疫情防控工作十六字要求中,科学防治是重要内容。...[详细]
时间:2020-02-08 09:15
查看:447次标签: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精神疫情防控工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一代又一代的卓越科学家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要贡献,他们是我们国家的民族英雄。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科技强国,一代代科学家虽然在不同时期担负着各种不同的任务,但爱国之情、奉献之心、求实之索、创新之能成为中国优秀科学家的集体画像...[详细]
时间:2019-12-23 16:42
查看:476次标签:刘天星科学精神科技强国
张肇西院士:科学精神一脉相承 理论物理创新不止。...[详细]
时间:2019-09-04 10:30
查看:505次
标签:科普中国网张肇西院士科学精神理论物理创新科普
以科学精神推动社会进步,需要持久的坚韧力和赤子心。知易行难,没有人喜欢失败,但面对未来,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会面临不可预期的曲折和挫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磨砺坚韧的力量,百折不挠,永不放弃。...[详细]
时间:2019-08-14 14:05
查看:559次标签:王瑶琪科学精神社会进步实事求是
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建立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其根基在于培育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吐故纳新的价值导向。...[详细]
时间:2019-05-30 14:18
查看:507次标签:黄维科技评价科学精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新时代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就必须大力倡导和弘扬科学精神,这也是对五四精神的实际继承和弘扬。...[详细]
时间:2019-05-08 13:20
查看:865次标签:五四运动五四精神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是科学文化深层结构中蕴涵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详细]
时间:2019-05-05 14:16
查看:724次标签:五四运动科学精神科学技术
回顾历史,全球科技中心的转移有其内在的规律,即科学精神繁盛之地,必是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应该把培育科学精神放在首位。
...[详细]
时间:2019-04-25 10:46
查看:415次标签:郝栋科学精神创新高地
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另一个基本经验就是渐进性,有一种注重实践的求实和试错精神。这就避免了许多国家出现的那种由于急于求成带来的全局性的错误和震荡。渐进的改革方法的背后就是求实求真的实事...[详细]
时间:2019-03-06 16:24
查看:1017次
标签:中国《关键一招》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文化博览
一个人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并不等于他拥有了科学精神。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同样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不轻信、不盲从的科学精神。...[详细]
时间:2018-08-24 09:18
查看:728次标签:科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
科学家的舞台在新时代,科学家的事业在新征程。像钟扬这样,把自己的命运与这个伟大的国家、这个伟大的时代紧紧连在一起,就一定能让种子在祖国的大地生根发芽,开出绚丽的生命之花,收获人生最丰硕的果实。...[详细]
时间:2018-01-26 09:38
查看:364次标签:黄策舆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科学精神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一个契机,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引领,关注科技创新人才,切实推动科技创新,使之真正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详细]
时间:2017-05-31 09:49
查看:426次标签: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创新科技革命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的人文精神,本身就是科学的一部分,是科学的“精气神”。在科普活动中,我们不能忽视对此的传播和普及,否则就会局限了科普的广度和深度。...[详细]
时间:2016-10-08 09:43
查看:734次标签:袁于飞科普科学精神科学思维人文精神
公众素养是科技创新的土壤。研究表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从这个数据来看,目前支撑我国创新发展的群众基础还有些薄弱。别让全民科学素养成为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别让它成为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我们任重道远。...[详细]
时间:2016-03-18 11:39
查看:510次标签:胡宇齐科学精神科学理性公众素养科技创新
公众素养是科技创新的土壤。研究表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从这个数据来看,目前支撑我国创新发展的群众基础还有些薄弱。别让全民科学素养成为制约创新发展的瓶颈,别让它成为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我们任重道远。...[详细]
时间:2016-03-18 11:39
查看:563次标签:胡宇齐科学精神科学理性公众素养科技创新
科学和文化能在卓越人物身上水乳交融,就在于其精神飞翔得比世俗更高。当科学精神注入文化基因且成为“集体的习惯”,中国这片科技高原之上,必将因无数“新生的婴儿”茁壮成长而耸立起更多科技高峰。...[详细]
时间:2015-12-21 14:58
查看:324次标签:刘根生科学精神传统文化新生婴儿
其实屠呦呦获奖,更应该传递一种科学精神,这种精神是细心钻研、淡泊名利,是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更是对国家对人类有着莫大的温情和担当。或许,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从她身上品味到的“鸡汤”。...[详细]
时间:2015-12-16 15:23
查看:946次标签:张卉屠呦呦被致辞青蒿素科学精神
学术是人类智慧的体现,这种智慧不但要求真,而且要向善。学术之善除了狭窄意义的道德伦理之外,更广义的善是指在学术活动过程中,最终的研究目的是符合人类理想的,期间的研究手段是合理的。...[详细]
时间:2015-12-04 16:48
查看:553次标签:学术研究净土科学精神学术不端
可以说,死角面前怎么办,既决定着科研成果价值,也锤炼和考验着科学家的精神与品格。在科技发展史上,一流人物在其道德品质方面的贡献,通常都不亚于其才智方面的贡献。勃发我们时代的创新,不仅呼唤善于转换视角的智慧,也同样呼唤其背后的科学精神与品格。...[详细]
时间:2015-10-20 14:51
查看:308次标签:柳根屠呦呦杂交稻青蒿素科学精神
取得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保持科研者的职业风范才更值得尊重。淡看名利的屠呦呦注解科学精神,其获评诺奖既是对其自身成就的承认,也是对千千万万屠呦呦式的科学家群体的褒奖,更是对秉持和坚守的科学精神的推崇。屠呦呦以成就铸就了传奇,也以坚守而成为榜样。...[详细]
时间:2015-10-08 16:03
查看:1213次标签:堂吉伟德屠呦呦科学精神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