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我们有时需要把党内形成的共识讲给广大党内群众以及党外群众听,这时我们要把政策、规定变成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而不是直接把口号喊给别人听。有的地方在传达上级文件的时候一字不动,就只是把“全国”改成“我省”,到市、县再改成我市我县。...[详细]
时间:2019-10-15 10:17
查看:500次标签:李德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懒汉
“法治文化”是一个从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一开始就提出的重要概念。这些年里,我国积极组织开展了群众性的法治文化建设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提升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详细]
时间:2018-10-16 13:47
查看:477次标签:李德顺法治文化社会文明
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专制是人治的特征,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所以说,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不仅有深刻的历史基础和迫切的现实必要性,而且有更加广阔的思想空间和思想资源。认真做好中央交给我们的这项工作,将是中国政法大学乃至全国法学界、整个社科界的光荣历史任...[详细]
时间:2018-03-01 15:43
查看:822次标签:李德顺法治中国法治思维法治建设
节日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明显标志。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衰,往往联系着民族主体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的进退。人们喜欢或不喜欢过什么节日,并不是孤立的、完全随意的,而是和人们社会生活节奏、精神生活追求相联系的。...[详细]
时间:2018-02-12 14:45
查看:426次标签:李德顺民族传统文化春节
人和人之间一旦形成共同体,由共同体来代表大家的共同利益,客观上就有了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运和共同的价值。主观上,人们需要自觉地认识、把握、遵守它,这样就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体成员各自的价值观念处在不同的层次上,是不能互相代替的。...[详细]
时间:2018-01-22 09:02
查看:725次标签:李德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美关系
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以教材体系建设的新成果来体现、支撑和传导学科体系发展的新成就。要坚定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信念和信心,形成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提升国家教育力量...[详细]
时间:2017-02-06 09:17
查看:1347次标签:曲青山李德顺社科理论新春寄语
唯物史观要求我们站在人类历史整体的高度,把历史上过去、现在和将来发生的一切过程,都看作是人类自己不断地从自发走向自觉、从必然走向自由这样一个不断解放、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样来看待历史,对历史上的事情就能更客观、更全面、更宽容,而且重在理解和接受其中的进步成果,进...[详细]
时间:2016-08-22 13:35
查看:1073次标签:李德顺历史唯物史观童话史观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统筹的战略思想,有利于党员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准确评估改革的进程和效果、问题和前景,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进一步推进改革。...[详细]
时间:2016-07-29 11:09
查看:628次标签:李德顺习近平讲话统筹战略思想
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统筹的实质和目标,看清统筹的分量和意义,进而打开工作的眼界,在错综复杂、剧烈变动的现实面前分清是非得失、辨明前进方向。...[详细]
时间:2016-07-29 10:51
查看:631次标签:李德顺治国理政为人民服务改革发展
“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对统筹过程中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党员干部要在工作中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统筹的战略思想,必须狠抓落实,否则再好的统筹设计都不可能实现。...[详细]
时间:2016-07-29 10:16
查看:353次标签:李德顺马克思主义党员干部改革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有的时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时候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形象地说,就是要十个指头弹钢琴。...[详细]
时间:2016-07-29 09:51
查看:2252次标签:李德顺习近平统筹治国理政大局观
道本身不是先验的、一成不变的简单公式和绝对教条,对于我们来说,唯一正确的根本之道,是科学的真理体系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则,它们是要在实践中把握,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忘记了这一点,也就违背了最根本之道——实事求是。...[详细]
时间:2016-07-25 14:22
查看:974次标签:李德顺哲学思维盲区实事求是
撕裂就是把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整体的当代中华民族及其精神成果加以断裂,或者朝前,或者朝后,或者朝左,或者朝右,总之是要把它割断、凝固化,从而撕成碎片。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高度注意和警惕...[详细]
时间:2015-10-12 16:45
查看:651次
标签:李德顺中华民族主体性中国精神
撕裂就是把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整体的当代中华民族及其精神成果加以断裂,或者朝前,或者朝后,或者朝左,或者朝右,总之是要把它割断、凝固化,从而撕成碎片。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高度注意和警惕的不良倾向。...[详细]
时间:2015-10-12 09:56
查看:774次标签:李德顺中华民族主体性中国精神
说到底,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首先要表现为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回归和到位,使大家同心同德地担当起我们的历史责任。这就需要确立并自觉保持全民族、全历史、全方位的文化主体意识,绝不能以任何方式割裂中华民族主体及其与中华文化的联系,也不能接受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推行的各种割...[详细]
时间:2015-10-10 09:41
查看:736次标签:李德顺传统文化近视症散光症文化自信
中国哲学的特有的思路是以人为主体,将“天、地、人”融为一体,即“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这实际上是不同于西方的一条主体性哲学路线,是一大丰富宝藏。但其理论阐述和实践应用,有待于整理、展开和提升。这需要走出经学主义的治学方式。...[详细]
时间:2015-08-17 08:57
查看:353次标签:李德顺中华文化中国哲学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密码,而且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它让中华民族具有宽广、从容、务实、机敏的胸襟气度,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在变中求不变的经验、技巧和具体成果,包括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详细]
时间:2015-06-18 09:32
查看:431次标签:李德顺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价值观
古已有之的东西,未必皆成为传统;古未有过的东西,也未必不能进入传统;对我们来说,说到底,在生活中已经死去的、在历史上湮灭了的东西,并不属于传统;只有在现实中仍然活着、并起着作用的既往存在,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传统。...[详细]
时间:2015-06-01 09:46
查看:448次标签:李德顺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思想文化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实质是今天的我们自我认识、自我超越的过程。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和别人,从实际出发去面对问题和挑战,运用我们的勇气和智慧去解决问题,只要解决得好,就一定是弘扬了优秀的传统,因为我们是中国人,骨子里流的是传统文化的血脉。...[详细]
时间:2015-01-14 16:47
查看:1291次标签:李德顺传统文化历史文化
传统是指走到“现在”的“过去”,是“过去”在“现今”的存在和显现,而不是仅指过去曾实有、或者人们赋予过去的东西。传统也不是先天注定、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着的。古已有之的东西,未必皆成为传统;古未有过的东西,也未必不能进入传统。...[详细]
时间:2015-01-09 10:31
查看:1093次标签:李德顺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理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