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在众多的民主理论和政治体系中,以“人民性”为核心的民主理论和阐释,是由19世纪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来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权力归属问题上正本清源,廓清了国家权力的本质、来源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等问题上的重重迷雾,使...[详细]
时间:2021-08-24 17:29
查看:371次标签:秦德君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民主
各国的政治决策,能否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来驾驭当下全球经济衰退的多重复杂局面,对人类“全球化”历史进程与和平发展,才是决定性的。...[详细]
时间:2020-08-05 10:52
查看:330次标签:秦德君全球化政治智慧政治决策
制度通过一系列规则的设定,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人们认知和把握环境的能力,并规范决策行为自身。这也正是人类社会存在“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这一基本关系的一个深刻动因。...[详细]
时间:2020-07-14 10:32
查看:1144次标签:秦德君公共决策有限理性制度供给
由于国家治理战略、治理重大决策最后都归到行动层面,因此比起战略能力、决策能力来,执行力是一种更为现实的治理能力,深刻影响着公共治理的效能。...[详细]
时间:2016-12-05 14:43
查看:1403次标签:秦德君执行力社会治理全面深化改革
公共决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现代公共事务大部分是通过决策来运筹和解决的,它关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组织的盛衰成败。...[详细]
时间:2016-11-08 09:13
查看:1012次标签:秦德君治理能力国家治理决策科学化
国家治理的本质是决策。但决策不是决定,决策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过程,是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遴选出或组合成最佳的决策方案付诸实践并进行评估、反馈和调整优化的技术流程。西蒙说过,“管理就是决策”。...[详细]
时间:2016-11-07 09:50
查看:858次标签:秦德君深化改革治理能力国家治理
战略规划本质上是基于对社会不确定性、社会发展不完善性的洞察和救济,也是基于社会生活可以通过审慎规划以臻完善,以优化人的生存这样一种预期。...[详细]
时间:2016-10-25 09:52
查看:1083次标签:秦德君战略规划国家治理现代化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某种“后发优势”,即可以充分吸纳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规避各种“不当”行为,把科技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放在坚实的社会伦理约束的基础之上。...[详细]
时间:2016-06-20 11:16
查看:932次标签:秦德君创新型国家社会伦理社会科学
政策创新是政策领域的题中应有之义。公共政策的创新能力,反映了一个政治系统的治政能力。公共政策创新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更形塑着整个社会面貌。高质量的政策创新能推进有限资源配置的效率优化,激发社会活力和创新精神,实现社会福祉最大化。...[详细]
时间:2016-06-06 15:55
查看:676次标签:秦德君政策创新政策需求容错机制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今天,各项改革步入深水区,特别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要求下,政治学研究和政治学原理的普及面临着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新的历史机遇o 要在领导干部群体中倡导学点政治学,普及相关知识和理论,这对推进国家治...[详细]
时间:2016-02-26 09:24
查看:1240次标签:秦德君国家政治政治学政治素养
政策变通与政策变形有本质的区别:政策变通是政策以某种变化方式予以落实;政策变形则是由政策变异、曲解、肢解而导致的某种政策结果。政策变通的极端行为也会变成政策变形。...[详细]
时间:2015-12-07 09:03
查看:1392次标签:秦德君政策变通国家治理政治体系
偏好是政策过程的常态行为,各种偏好性损耗都由行政传统和行政习惯养成,它们是主观、相对的行为,是非直观的。治理偏好性损耗最重要的准则是:凡制定和出台的公共政策必须以反映绝大多数人利益为最高取向,并有深厚的社会认同基础和良好效益预期。这是一条重要检验标准。...[详细]
时间:2015-10-26 13:57
查看:440次标签:秦德君公共政策国家治理制度安排
政府本身并不是权力的法理来源。政府之所以具有权力,是由人民所授予。社会公众和权力主体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马克思曾指出:公共权力只是公民权利的一种伴随物。权力作为权利的产物其正...[详细]
时间:2015-04-29 14:48
查看:754次
标签:秦德君权力清单权力监督
政府本身并不是权力的法理来源。政府之所以具有权力,是由人民所授予。社会公众和权力主体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马克思曾指出:公共权力只是公民权利的一种伴随物。权力作为权利的产物其正当性来源于权利。...[详细]
时间:2015-04-29 09:51
查看:951次标签:秦德君权力清单权力监督
菊很普通,但它透出的“深丛隐孤芳”的清远,成为士人心志的一个意象。陶渊明说,“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苏轼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南宋郑思肖说,“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词林处处,哪里没有菊的风流标格?...[详细]
时间:2013-12-17 12:44
查看:1206次标签:秦德君采菊隐逸文化农耕社会文化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