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第一部大一统的皇朝史。《汉书》问世于东汉初期,不但具有杰出的学术成就,而且把封建政治与封建史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得到“命代奇作”(傅玄语)的...[详细]
时间:2016-04-13 20:09
查看:10249次
标签:许殿才《汉书》班固断代史文化传承
建设良好的家风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独特路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家风存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在家庭成员处理日常生产生活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之中。良好的家风所具有的在家庭成员、家族、亲朋好友及村落中传承的广泛性,决定了建设...[详细]
时间:2016-04-13 10:10
查看:893次标签:家风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承民族特色
建设良好的家风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独特路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家风存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在家庭成员处理日常生产生活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之中。良好的家风所具有的在家庭成员、家族、亲朋好友及村落中传承的广泛性,决定了建设...[详细]
时间:2016-04-13 10:10
查看:649次标签:家风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承民族特色
报告人指出,第一,《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大一统的皇朝史;第二,汉书中的治国方略对后世各代王朝均有极强的借鉴作用;第三,汉书对多种专史领域的开拓。《汉书》以十志为主干展开多种专史...[详细]
时间:2016-04-12 15:14
查看:4244次
标签:《汉书》史学价值班固文化传承二十四史
作为正统存在的《汉书》,文字典雅富丽、规范整饬,叙事有条不紊、要言不烦。在人物描写上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本质,许多人物传记读来让人回肠荡气,倾慕不已。其成就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详细]
时间:2016-04-12 15:12
查看:2887次
标签:《汉书》班固成就文化传承二十四史
报告人从班固的家世入手,详尽介绍了班固的家族背景、成长经历以及写书原因。从报告人的介绍中我们能看出,班固求学刻苦用心、对汉朝统治者忠心无二,尽毕生之才学为汉朝乃至中华文化史做出了无...[详细]
时间:2016-04-12 15:07
查看:2094次
标签:《汉书》班固历史文化传承二十四史
通过《聊斋志异》中的《考城隍》、《王六郎》、《娇娜》这些章节具体阐释道德宿命意识,这意识绝对不是虚幻的,而是从最根本上给人以道德的信仰。最根本的道德信仰是符合人类总体发展的必然。...[详细]
时间:2016-04-12 09:01
查看:697次
标签:聊斋志异道德宿命意识阐释文化传承
何谓天、命、性、情、道、教呢?天是宇宙物质的总和,是宇宙总体。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建立起来的最终的物质精神依托。命自天降,命具有个体意义上的无定的偶然性。但命因天降,因此它...[详细]
时间:2016-04-12 08:58
查看:847次
标签:聊斋志异道德宿命意识文化传承
《聊斋志异》通过三种心态来解释说明道德宿命意识的负面作用。不能说知识分子是中华民族的唯一的脊梁,但他起码是脊梁之一,起码是脊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不容侮辱的。通过讲...[详细]
时间:2016-04-12 08:54
查看:542次
标签:聊斋志异道德宿命意识雅俗文化传承
所谓道德宿命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把道德宿命化。我们做理论很难解释,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像牛郎织女的故事,天仙配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小时候我们读书,老师会告诉我们从思想内容上讲,劳动人民有美...[详细]
时间:2016-04-12 08:49
查看:752次
标签:聊斋志异道德宿命意识雅俗文化文化传承
冷成金教授从感觉与解释的角度切入,详细的阐述了道德宿命意识的内涵,并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道德宿命意识的作用,讲解了雅俗的区别,介绍了情本体与我们价值建构的原则,最后通过《聊斋志异》中...[详细]
时间:2016-04-12 08:45
查看:980次
标签:聊斋志异道德宿命意识雅俗文化传承
有的地方为了出名求利,不惜打造“名村”“名镇”“名人”“名墓”,伪造历史遗迹、文化遗产,甚至古典小说中的反面人物都炙手可热起来。不少古村落,将发展旅游作为求生存的主要途径,盲目开发,过度包装,随意编造出来的伪民俗、伪遗产,严重干扰了民间文化的科学传承、有效传承...[详细]
时间:2016-03-25 15:24
查看:1030次标签:侯仰军民间文化文化传承编造真实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赓续须臾离不开口头文化在代际和族群之间生生不息的传承,海量的民间知识和民众智慧是人类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详细]
时间:2016-03-21 14:13
查看:635次标签:朝戈金文化传承口头传承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劲松代表在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从事文化产业工作,更注重从发展文化产业角度来思考民族文化保护措施。政府工作报告中“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使她深受鼓舞,她建议把云南列为民族文化示范区,以推动云南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详细]
时间:2016-03-16 09:33
查看:458次标签:民族文化文化保护代表委员文化产业文化传承
破解“非遗后继无人”的发展困境,需要增加一种“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方面,公共部门、研究机构、公益组织要对非遗项目进行及时、有效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保留下珍贵的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在提升 “输血”的基础上增加非遗项目的“造血”功能,寻找文化传承...[详细]
时间:2016-03-09 16:00
查看:581次标签:杨朝清文化传承非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历正月初九的“金殿庙会”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昆明家喻户晓的春节传统民俗节日。...[详细]
时间:2016-02-17 09:18
查看:840次
标签:庙会文化传承民俗文化春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特立的概念义理,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并非单从古老的文献宝库中发掘而来,它采集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历史之经验,拓展又有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如此,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培育社...[详细]
时间:2016-01-27 15:31
查看:749次标签: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文化涵养文化传承
儒,最初指的是司仪,在社会上有一定文化知识,为人们的婚丧嫁娶等提供服务和指导。春秋时期,随着孔子等伟大思想家的出现,儒家的含义发生了根本变化,儒不仅指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更是代表了一...[详细]
时间:2016-01-08 09:01
查看:19790次
标签:郭继承文化传承儒学经典儒家起源儒学智慧
作为文化传播的新媒介与新平台,互联网突破了时空限制,塑造了全新的文化景象,为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愿与各国一道,促进本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动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详细]
时间:2015-12-17 15:14
查看:895次标签:任贤良网络文化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传承
儒,最初指的是司仪,在社会上有一定文化知识,为人们的婚丧嫁娶等提供服务和指导。但春秋时期,随着孔子等伟大思想家的出现,儒家的含义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个时候,儒不仅是指有文化有知识的一...[详细]
时间:2015-12-15 11:27
查看:2565次
标签:郭继承儒家智慧儒家起源文化传承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