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文艺创作要吸收中国文化的营养,来提升作品的质量和水准。如果一个民族是一棵大树,它的根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被斩断了,这个民族就...[详细]
时间:2015-11-03 11:28
查看:3157次
标签:郭继承中华文化文艺创作民族文化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实现民族复兴其中一个要素就是要在精神文化方面形成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当前社会成员具有最广大影响力的就是文艺工作。文艺作品传递的信息、价值观,对...[详细]
时间:2015-11-03 11:21
查看:749次
标签:郭继承文艺工作者文艺创作中华文化文艺作品
刘云山指出,推进文艺繁荣发展,要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解决群众立场和群众感情问题,完善保障长期深入生活的具体经济政策,把深入生活作为文艺工作者业务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常下...[详细]
时间:2015-10-20 20:01
查看:273次
标签:刘云山文艺工作艺术家中华文化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大力弘扬和建设中华文化。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弘扬和建设中华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详细]
时间:2015-10-20 15:47
查看:398次
标签:中华文化文艺工作座谈会自强不息中国力量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大力弘扬和建设中华文化。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弘扬和建设中华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详细]
时间:2015-10-20 09:37
查看:3810次
标签:中华文化文艺工作座谈会自强不息中国力量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弘扬中国精神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详细]
时间:2015-10-15 13:08
查看:761次标签:文艺作品精神食粮中华文化中国精神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长期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致力于文艺创作、表演、研究、传播,在各自领域辛勤耕耘、服务人民,取得了显著成绩,作出了重要贡献。...[详细]
时间:2015-10-15 08:48
查看:2479次标签:习近平文艺事业中华文化文艺繁荣发展大计
习近平强调,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 “去历史化”、“去中国化...[详细]
时间:2015-10-15 08:34
查看:1923次
标签:习近平文艺座谈会文化资源文艺事业中华文化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详细]
时间:2015-10-12 16:47
查看:3820次
标签:跟着习主席学国学中华文化文化基因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郭继承
习主席热爱中华文化众所周知。澳门大学,他用座谈授课的方式,上了一堂中华文化“公开课”。习老师课讲得怎样?听听现场不绝于耳的掌声、赞叹声就知道了。...[详细]
时间:2015-10-09 14:01
查看:10276次
标签:澳门中华文化总书记澳门大学习老师
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这棵参天大树才能枝繁叶茂。各族干部群众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只要辛勤培育民族团结的石榴之树,定会结出颗满籽饱的石榴之果。...[详细]
时间:2015-09-29 13:10
查看:5035次标签:民族工作石榴籽中华文化民族团结
无论时世如何变迁,月饼始终是国人无法忘却的珍爱,经过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改良品种、创意玩法,融入国人特有的节日情怀,形成一种新的时尚文化,让人们在不知不觉的品尝、娱乐中加深对民族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详细]
时间:2015-09-28 14:34
查看:478次标签:斯涵涵中华文化民族文化中秋节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立足于尊重差异基础上动之以情的“晓之以理”,是把中国特色民族观渗透到民族工作治理能力之中的关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民族工作事务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更是牢固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题中应有之义。...[详细]
时间:2015-09-16 14:32
查看:1645次标签:郝时远民族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文化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说,思想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公识”,要由天下士人共同研究,确定其价值。在他看来,思想学术上的会通精神有助于打破学术上的门户之见,综合各家之长,开辟出一条新路。...[详细]
时间:2015-09-01 14:03
查看:579次标签:张岂之中华文化思想会通
中华文化“尚和合”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作为化解各种冲突与危机之道再度勃兴,标志着中华文化的觉醒和自信,是温故创新的活水和根基,是中华文化一浪高过一浪的内生增长力。...[详细]
时间:2015-08-31 10:44
查看:365次标签:张立文中华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就是那些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提供基本价值、理想信仰、精神动力和前进方向的伟大思想。...[详细]
时间:2015-08-28 10:18
查看:1040次标签:俞可平思想家顾准中华文化
历史上,中国从未领导世界,天下体系只是东亚国际体系。这意味着传统中华文化不能自动转化为现代话语权。因为传统的华夏体系是垂直型国际体系,与当今东亚地区流行的平行型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相迥异。这使得我们用历史上的归宿来确立当今主权地位时,面临时空体系的纠纷。...[详细]
时间:2015-08-21 15:00
查看:961次标签:王义桅国际话语体系困境路径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儒学自汉代确立经学地位以来,就形成了绵延不绝的经学思维方式,而其核心就在于崇圣、崇经与尊君。这里的“崇”并非崇高之崇,而是崇拜之崇。“国学热”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与诠释立足于脱...[详细]
时间:2015-08-19 13:40
查看:580次
标签:张师伟国学热政治价值传统儒学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儒学自汉代确立经学地位以来,就形成了绵延不绝的经学思维方式,而其核心就在于崇圣、崇经与尊君。这里的“崇”并非崇高之崇,而是崇拜之崇。“国学热”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与诠释立足于脱离社会土壤的文本分析,通过对儒家圣人与经书的抽象继承,最终表现出对一系列核心性基...[详细]
时间:2015-08-19 09:49
查看:627次标签:张师伟国学热政治价值传统儒学中华文化
中国哲学的特有的思路是以人为主体,将“天、地、人”融为一体,即“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这实际上是不同于西方的一条主体性哲学路线,是一大丰富宝藏。但其理论阐述和实践应用,有待于整理、展开和提升。这需要走出经学主义的治学方式。...[详细]
时间:2015-08-17 08:57
查看:355次标签:李德顺中华文化中国哲学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