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多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一体化取得新发展。这突出表现在“华夷一家”的民族关系理念、友善民族政策制定及和亲、册封、结盟、羁縻等包容制度安排、官方互市与民间贸易频繁、文化交流互鉴和融汇活跃、多民族广泛杂居和通婚盛行等方面,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认同明显...[详细]
时间:2024-10-12 14:55
查看:338次标签:唐代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中华民族
历史长河中,夹在汉晋与隋唐之间将近三个世纪的南北朝,既是政权林立、战乱不断的乱世,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次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与意义。...[详细]
时间:2022-08-29 14:32
查看:1959次标签:十六国时期民族融合“五胡”政权汉文化
中国虽然早在秦朝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一般都会关注到两条主线,即“王化”和“教化”。...[详细]
时间:2022-08-01 15:12
查看:515次标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民族融合
孝文帝文教改革以江南文化为标尺,起到了缝合内部分歧、确立改革目标的重要作用。借由改革所建的门阀体制,北魏的江南认同通过士论进一步促成了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的精神融合。江南认同由此成为北魏民族融合的重要观念基础。...[详细]
时间:2022-03-23 10:17
查看:236次标签:北魏民族融合江南认同
作为古老都城的北大门之一,安定门遭受过金戈铁马的冲击和枪林弹雨的洗礼,承载着民族团结的宗教文化,为北京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增添了斑斓的色彩。在这里,军事、经济、宗教文化融为一体,和谐地浸润到北京城市生活之中,直观地体现并塑造了北京兼收并蓄、守正出新的文化品格。...[详细]
时间:2021-08-10 10:57
查看:289次标签:安定门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文化
近年来,以架空为由头的所谓历史小说、历史剧,泛滥网络和荧屏,虚无和妄诞打破了历史的镜面,也践踏了文学的边际,给青少年带来极大的负面误导。如何能够在正史中寻找文学的逻辑,如何能够让文学呈现正史的魅力,让民族融合形成的大中华文化,绽放更加灿烂的霞光,《传国玉玺》做...[详细]
时间:2019-08-26 11:11
查看:1628次标签:丁振海民族融合中华文化
文化自信,首先应该是文化的认同。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五千年屹立不倒,就是因为文化的认同。...[详细]
时间:2019-08-15 10:33
查看:428次
标签:丁振海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民族融合
学术界长期以来对长城的功能有这样的基本认识:长城是以土、石、砖垒筑的连续性高城墙,是针对相对固定的作战对象,按照统一的战略,以人工筑城方式加强与改造既定的战场,而形成的一种绵亘万里,点阵结合,纵深梯次的巨型坚固设防体系,这是统治者为保卫自己国家安定和平的需要而...[详细]
时间:2018-03-06 13:30
查看:1190次标签:靳宝长城文化带民族融合长城
一家十一口,四代同一堂,情融五民族——这是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八滩村委里排壮寨上演的一段佳话。...[详细]
时间:2017-08-31 10:02
查看:521次标签:砥砺奋进的五年民族融合文明家庭
中国的经济自古以来就很发达,人均收入一直是全世界第一,只是到了十六世纪以后才慢慢被英国赶上去。而国民总收入却是到了1820年才给英国超过。中国国力居世界领先的地位竟保持了二三千年之...[详细]
时间:2016-10-09 13:20
查看:1344次
标签:金庸历史研究汤因比中西文明民族融合
南北朝各自自称“中国”,自谓“正统”,都表明在民族融合达到一个新阶段的时候,南北双方在自然而然中走向同一个渊源。当他们以“中国”的代言人自居时,“中国”已经超越了地理概念、皇朝代称...[详细]
时间:2016-08-12 16:40
查看:1241次
标签:胡床何尊中国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中华文明的特色是什么?我认为,中华文明是人文文明与政治文明相结合。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的对话集《展望21世纪》一书有这样的评论:“(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详细]
时间:2016-08-08 10:19
查看:1322次标签:张岂之中华文明中国特色全面小康民族融合
关于“民族融合”,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民族融合是指两个以上的民族,因杂居相处、互相通婚等原因,社会和文化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差异性缩小,共同性增多,最终融为一体。...[详细]
时间:2015-05-28 15:08
查看:736次标签:何星亮自然融合主动融合民族融合
南匈奴归属汉朝后,北边诸...[详细]
时间:2012-11-08 10:52
查看:646次标签:匈奴胡汉错居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