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曾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中国古老的文明与西方的异域文化通过这些通道发生碰撞和交融,从而促进了彼此文化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本期报告,清华大学...[详细]
时间:2020-09-30 10:27
查看:5297次
标签:张国刚何问西东丝绸之路文明对话多元文化
不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曾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中国古老的文明与西方的异域文化通过这些通道发生碰撞和交融,从而促进了彼此文化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本期报告,清华大学...[详细]
时间:2020-09-29 10:00
查看:1076次
标签:张国刚何问西东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文化交流
内容提要:本段报告中,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张国刚教授提出了“文化长江”的概念。自然界的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上游是重庆,中游是武汉,下游是南京,文化长江也是如此。汉代独尊儒术相当于上游的...[详细]
时间:2020-09-29 09:53
查看:505次
标签:张国刚文明对话历史回响现实反思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是逐渐推进的,丝绸之路的交流其实就是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的推进过程,同时也是东西方异质文明间相互认识的过程。西方文明最重科学,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最重人生和社会问...[详细]
时间:2020-09-29 09:49
查看:1584次
标签:张国刚历史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治国理政
丝绸之路的纵向发展脉络可按时间顺序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传说与考古时代,从张骞到郑和的汉唐宋明时期,从西域到南海的宋元至明前期,及近代早期西方的大航海时代。本段报告中,清华大学人文...[详细]
时间:2020-09-29 09:42
查看:764次
标签:张国刚丝绸之路发展脉络张骞出使西域大航海时代
不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曾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中国古老的文明与西方的异域文化通过这些通道发生碰撞和交融,从而促进了彼此文化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本期报告,清华大学...[详细]
时间:2020-09-29 09:35
查看:1021次
标签:张国刚丝绸之路文明对话东西方文明文化多元
不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曾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中国古老的文明与西方的异域文化通过这些通道发生碰撞和交融,从而促进了彼此文化与文明的多元化发展。本期报告,清华大学...[详细]
时间:2020-09-29 09:35
标签:张国刚丝绸之路文明对话东西方文明文化多元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的所谓“启蒙时代”,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当时利玛窦《中国札记》、杜赫德《中华帝国全志》等作品,以及西方对儒家经典和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传播到了...[详细]
时间:2020-07-01 14:43
查看:875次
标签:张国刚中国文化启蒙时代
除了物质文化的交流之外,思想文明的互鉴始终是中西文化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文明互鉴,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借鉴与启迪。...[详细]
时间:2019-12-24 09:07
查看:1112次
标签:张国刚思想文明文明互鉴中西文化误读
十六世纪开始的大航海事业,是近五百年来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欧洲人的东来形塑了今日的世界格局。这一伟大事变背后,就与“丝绸之路”直接相关。...[详细]
时间:2019-03-11 09:19
查看:547次
标签:张国刚中国文明丝绸之路航海业“一带一路”
欧洲人眼中的东方,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在希罗多德那里,东方还是一片混沌。...[详细]
时间:2018-04-09 13:29
查看:973次
标签:张国刚东方世界文化观念意识形态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在治国安邦上具有操作意义的经典,蕴含着先人们丰富的治国理政得失和社会人生经验,“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治国之要最关键的是用人,唐太宗的“用人如器...[详细]
时间:2017-03-31 16:49
查看:12991次
标签:张国刚资治通鉴家国兴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曾国藩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经邦济世之书没有能超过《资治通鉴》的。...[详细]
时间:2016-05-19 16:26
标签:微视频张国刚曾国藩《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究竟是一部什么史书?为什么毛泽东、周恩来这些杰出领导人如此重视?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张国刚教授从《资治通鉴》概说、精髓、讲析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古文讲到白话、从...[详细]
时间:2016-05-04 17:08
查看:67243次
标签:张国刚《资治通鉴》用人之道用人如器司马迁
唐太宗用人有“五原则”:第一,取才胜于己者;第二,要用人之长,弃其所短;第三,使贤不肖各得其所;第四,容忍梗直者顶撞;第五,不管亲仇疏远,一旦用之,爱之如一。[详细]
时间:2016-05-04 17:02
查看:1265次
标签:张国刚《资治通鉴》唐太宗用人如器用人之道
司马光说:“治国之要亦有三,一曰官人,二曰信赏,三曰必罚。”官人指干部的任用,赏与罚都是驱使官员努力工作的武器。如果说,仁、明、武是领导人的内在品质,那么,官人、信赏、必罚则是领导...[详细]
时间:2016-05-04 17:00
查看:3267次
标签:张国刚司马光《资治通鉴》官人治国之要
修身之要有三点:仁、明、武,这三点是领导人的内在品质。仁者,非妪煦姑息之谓也。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此人君之仁也。明者,非烦苛伺察之谓也。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详细]
时间:2016-05-04 16:59
查看:3372次
标签:张国刚《资治通鉴》修心之要仁明武用人之道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叙论四》解释:所谓“资治”:不仅知道什么是“治”、“乱”,而且要作为“力行求治之资”。所谓“鉴”:如人照镜,“可就正焉”。读者于历代兴亡、人之贤否之中,“可...[详细]
时间:2016-05-04 16:57
查看:3006次
标签:张国刚王夫之知道而乐《资治通鉴》历代兴亡
曾国藩说:“窃以为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能窃物之理,执圣之权;又好叙兵事所以得失之由,脉络分明;又好详名公巨卿所以兴家败家之故,使士...[详细]
时间:2016-05-04 16:55
查看:4979次
标签:张国刚曾国藩《资治通鉴》经世之书窃物之理,执圣之权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受家庭熏陶,自幼笃诚好学。他七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传》,即能了其大旨”,常“手不释卷,至不知...[详细]
时间:2016-05-04 16:54
查看:1668次
标签:司马光张国刚司马光砸缸《左传》《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