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秩序和组织秩序是人类社会秩序谱系中的两个范式类型,或者说是社会秩序的两种极端形态。现实生活中的国家所呈现给人们的秩序往往是这两种秩序类型的不同结构组合,其间两种秩序组合的具体结构形式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具有的特殊变量因素。...[详细]
时间:2014-05-20 10:12
查看:514次标签:艺术国家治理
“治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文本中的一个关键术语,更是一个关键性的概念。《决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表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同时,《决定》还在多处论说中提到了“治理”,并且展开了更加具体和全面的论述。...[详细]
时间:2014-05-16 13:17
查看:785次标签: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
政府支持并尊重自然社区自治的集体权力,便能免除“小事”之扰,保持人员精干,减轻人民负担,集中财力和精力“办大事”。当人民退化成自私自利、一盘散沙的个人,政府也必然腐败软弱。这是古今中外皆然的社会规律。...[详细]
时间:2014-05-07 13:54
查看:1103次标签:国家治理上层建筑问题意识
我国的法治建设,是在自身历史传统和文化传承基础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长期发展、逐渐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正因为立足国情,坚持自主发展,才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法治建...[详细]
时间:2014-05-07 09:52
查看:404次
标签:国家治理十八届三中全会法治中国
从北京“金水桥事件”到昆明“3·01”事件,境内暴力恐怖犯罪呈现出向内地蔓延并趋于高发的特征,表明恐怖主义已然上升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威胁。尽管目前从制度层面看,全国人大常委会针对反恐出台过一系列专门规定,并与刑法实施了对接,中国也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反恐协...[详细]
时间:2014-04-30 11:07
查看:979次标签:立法反恐国家治理徐立凡
明确政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角色,首先应梳理国家治理体系的定义和构成要素。国家治理体系是为了实现善治,达到治理目标,由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在相互依存的制度环境中共同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模式。...[详细]
时间:2014-04-30 11:07
查看:1463次标签:国家治理政府角色定位改革趋势
纵览中国历史,先贤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前有北宋大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济世格言,后有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为官信条,既反映了先贤们做人的宽阔胸襟,更体现了他们为国为民的政治情怀。...[详细]
时间:2014-04-22 09:15
查看:438次标签:国家治理“为官不为”群众路线
“潜规则”一日不除,人心正气就会被扰乱,社会风气就会被破坏。对于社会而言,要想绝杀“潜规则”,就必须让更多的“社会明规则”走向前台,让更多的人、更多的事有更加明确的遵循和参照。...[详细]
时间:2014-04-21 09:09
查看:255次标签:潜规则国家治理群众路线
对于政府而言,网络问政的本质在于如何利用新型平台与人民群众保持沟通。深圳罗湖区的“家园网”坚持了7年多,构建了老百姓与政府沟通的管道,打造社区治理的综合性平台。而广东省总工会的“工人在线”则率先体现了“通过维护公民权利来实现社会稳定”的理念,通过“维权”来实现...[详细]
时间:2014-04-18 13:12
查看:1197次标签:社会治理“善治”政府国家治理
新时期中国国家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加强和完善执政党的领导,如何恰当发挥政府的作用,如何积极有效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成为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亟须关注的领域。...[详细]
时间:2014-04-16 14:19
查看:6112次标签:国家治理经济结构多元化政治文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发展道路,而且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有效治理体系。事实证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总体上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详细]
时间:2014-04-16 09:18
查看:427次标签:国家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主权”
把坚持独立自主与吸纳人类文明成果统一起来。坚持独立自主与吸纳人类文明成果的统一,把握好二者统一的“度”,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推进制度现代化的关键因素。...[详细]
时间:2014-04-09 09:05
查看:1671次标签: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国家治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说明我们现存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相对落后,跟不上社会现代化的步伐,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需求。如果不采取突破性的改革举措解决国家治理中存在的紧迫问题,那么我们目前的局部性治理危机有可...[详细]
时间:2014-04-02 13:57
查看:4629次标签:现代化国家治理措施
建立国家治理体系的意义,实质上是一个正确处理政治所要达到的公正和经济所要实现的效率的关系问题。从近代社会的发展过程来看,一些已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相对顺利地完成社会转型,原因就在于建立了一个比较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详细]
时间:2014-04-02 09:25
查看:1034次标签:绩效标准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词语,本身意味着国家治理要从未现代化或者前现代化进入现代化。它表明,国家治理作为一个跨度很长的历史时期,可以分为未现代化和现代化的两个阶段。...[详细]
时间:2014-04-01 10:04
查看:881次标签:轨迹内涵“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
当前阶段的改革之所以难度更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全体社会成员均或多或少受益的增量改革进程已经基本结束,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要调整目前已经成型的利益格局,以扭转经济社会结构的不协调、不合理、不公正,并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对公权力的约束形成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推进国家...[详细]
时间:2014-04-01 09:59
查看:1754次标签:改革思想转型国家治理
有人可能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政治学,真正的政治学是西方来的,中国政治学非常落后,走出去更是天方夜谭。当然未必如此。但无论是构造中国的政治学话语体系还是政治学成果走出去,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要做到中国政治学成果走出去,先要从西方政治学崇拜中走出来,然后走进中国政治...[详细]
时间:2014-03-31 13:34
查看:461次标签:政治学西制崇拜意识国家治理
“有效政府”体现了政府改革的“加法原则”,要求政府提升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经济发展、提供社会福利保障、保护公民社会权益、维护市场和社会公平秩序、应对紧急状态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能力,要有良好的绩效表现。...[详细]
时间:2014-03-31 09:24
查看:417次标签:中国政府改革国家治理
积极推动群众有序参与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党的执政作风是关系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键环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广度和深度。...[详细]
时间:2014-03-27 10:17
查看:359次标签:转作风国家治理四风群众路线
邀请公民旁听人代会会议,扩大公民对常委会监督、重大事项讨论决定等其他工作的参与。进一步扩大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建立常委会联系代表和代表联系选民的双联系制度,邀请代表参加立法、监督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办理好代表议案建议等。...[详细]
时间:2014-03-25 09:15
查看:889次标签:国家治理三中全会人大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