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是复合的、多元的、绵延的,是一条永不干涸的汇集众流的历史文化长河。所以传承与创新大学文化,防止大学文化式微、大学精神衰退,理应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详细]
时间:2014-11-03 15:00
查看:1465次标签:大学文化高等教育
中国固有文化,和佛学之间经过了互动和相互涵化以后,形成了中国的中古、近古乃至近代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两大系统。一个是吸收了佛学成果的新儒学。宋明新儒学吸收了佛学的思辨成果,又保持和发扬了儒学的基本精神,这个“援佛入儒”的结晶就是“理学”。另一个则是中国化的佛教。...[详细]
时间:2014-11-03 14:44
查看:565次标签:中国话语体系文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文艺工作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伟大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坚持以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为己任,准确把握中国精神这个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详细]
时间:2014-11-02 13:44
查看:485次标签:时代文化民族精神文明
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建设,离不开类型多样的宣传与教育。只有经过多管齐下的法治教育、培育,遵法守法的意识才能蔚然成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并为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夯实坚实的社会基础。...[详细]
时间:2014-10-31 13:34
查看:615次标签:法治文化依法治国
文化对于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繁荣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共存的当今时代,注重文化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既要继承发扬本土优秀文化,又要注重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共同助力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详细]
时间:2014-10-31 09:13
查看:627次标签:核心价值观文化社会主义建设创新
中国古老文化这棵大树,他的根有有形的一面,那就是中国的乡村,乡村如何,关系到中国的生死存亡。这个根还有无形的一面,那就是中国人讲的老道理——真有道理的老道理。他说:这是中国文化无形的根。历次批孔浪潮中这老道理总是被否定、被怀疑、被排斥,破坏得不成样子。...[详细]
时间:2014-10-30 13:43
查看:2027次标签:文化儒学尼山书院
印度的下层宗教传统十分浓厚,根深蒂固很难撼动,好处是保持了印度特色,不足之处是缺乏改革创新的精神,这是印度在改革的道路上步履蹒跚的根本原因。印度不但要求“文化例外”,在农业、气候、服务业等等方面都要求例外,其实就是印度例外论,对此,国际社会大体上表示理解和同情...[详细]
时间:2014-10-30 10:41
查看:1698次标签:印度巴西文化宗教公共
中印之间的互不信任,虽然最直观地体现在外交、国防、经济等重大政策领域,但其根源,却是两国社会由于互不了解、缺乏沟通长期积累的信任赤字。这种“互不了解”,又在很大程度上被单向度堵塞。...[详细]
时间:2014-10-28 09:45
查看:504次标签:中印文化交流中印文化印度访问
法治是制定良好的法律得到全社会的一体遵行。如何制定治国理政的良法?又如何使这种良法得以有效实施?唯有让法治成为民众的习惯,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形成一种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法善治。...[详细]
时间:2014-10-27 11:21
查看:559次标签:法治文化马怀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当今中国所有信仰信念、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党风民风、国家认同、社会治安等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问题,说到底,都与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详细]
时间:2014-10-27 11:06
查看:1400次标签:习近平学习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每一个社会的特定的意识形式,无论就其内容或形式来说都有两个来源:内容上,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形态,同时也保留着历史上形成的对过去社会的某些意识或材料;...[详细]
时间:2014-10-27 10:39
查看:698次标签:中国批判遗产文化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的瑰宝,那里蕴藏着我们需要的大量营养,堪比我们的“文化母乳”,它可以使我们固本壮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积累丰富的底蕴。...[详细]
时间:2014-10-24 09:29
查看:525次标签:古诗词文化文学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它体现了对社会法律生活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和文化土壤,对法治建设起着无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当前,必须着力建设充分体现法治精神的规范性、引领性法治文化,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实现制度、机制、文化的有机统一。...[详细]
时间:2014-10-23 21:13
查看:894次标签:法治机制制度文化
文化贸易和民间文化交流是相互促进的两种文化“走出去”方式。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共同目标下,应将文化贸易与文化交流这两种方式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详细]
时间:2014-10-23 09:39
查看:1661次标签:专家访谈文化中国故事“走出去”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明源远流长、诗书底蕴深厚的国度,独独不缺的正是文化的创造智慧。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人耐不住寂寞,经不起诱惑,卷入功名利禄的追逐,哪有时间精力沉下心来反复打磨、精于创造?...[详细]
时间:2014-10-22 16:14
查看:450次标签:文艺文化文艺工作座谈会
建设法治国家应当法治和德治并举。法治精神对于各个法律主体来说,都具有他律与自律的双重要求。自律是具有道德义务感的内在守法,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觉守法。...[详细]
时间:2014-10-20 08:48
查看:1186次标签:法治机制统一制度文化
近日,光明网刊发一组署名为“子曰文化”的“国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文章,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详细]
时间:2014-10-16 10:00
查看:873次标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光明日报
文化耐力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在激烈的文化竞争和博弈中不抛弃不放弃,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继承弘扬和发展创新自身文化的坚强毅力。世界上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保持与发扬、发展与创新,都是以这个民族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耐力为前提的。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详细]
时间:2014-10-16 09:58
查看:2197次标签:定力耐力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还说:“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 中国道路源自以史为鉴的道路进步,中国模式来自立足本土的模式 发展,中国...[详细]
时间:2014-10-15 14:24
查看:1432次标签:文化习近平重要讲话以史为鉴国家治理体系
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不仅契合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其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感召,还作为一种现代文化价值观,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精神基础。其文化思想是开放的,海纳百川,有着平远的文化视野,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探索现代化的实践和借鉴西...[详细]
时间:2014-10-06 21:55
查看:1810次标签:意涵习近平文化